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6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解读“龙的传人”:中国龙多元一体超越图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30 11:1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年01月30日 08:12 来源:北京日报
      赋予中国龙以新内涵、新生命

  ——关于龙文化的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心理学解读

  汉代画像石上的伏羲女娲蛇身像。相传华夏民族的始祖伏羲和女娲形象中的“蛇身”,是龙的原始形态。

  《本草纲目》中的“龙有九似”图。其中龙的形象为:马首、兔眼、蛇身、蜥腿、鹰爪、鬣尾、鹿角、鱼鳞、蜃腹。“九似”之喻,其实是让“龙”这个复合体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具有无所不能的神通。

  自度曲·龙年吟

  李 乔

  春牛犁田,春醪千盏,龙飞目前。遥想炎黄图腾,君王竟独占。旗纛画龙影,败鳞苍穹间。联军强缔城下盟,泣血空扼腕。我族毕竟龙种,潜龙岂能总在渊。黄花岗,血花灿,龙椅翻。祖龙安在哉,御河空锁紫禁殿。呼唤少年中国,一改龙钟颓相,赤县无数新青年。铁流如龙两万五,红星闪,枪刺寒,战血鲜。长缨缚苍龙,城头大旗换,笙歌响彻月儿圆。曾播龙种收跳蚤,江流几多湾,折腾起波澜。小平最具肝胆,驾长车踏破万重山。春天故事,四季新颜。真龙在民间,龙之传人千千万。百代机遇只一瞬,效龙马,莫等闲。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巨龙方能上云天。

  龙年春节到来之际,谨以此向读者恭贺新年!——编者

  特邀嘉宾

  王 东(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教授)

  王春瑜(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庞 进(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刘志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作为历史之谜、文化之谜和哲学之谜,龙文化在新时代需要作出新的求索与新的解答

  主持人:近些年以来,尤其是2000年新世纪第一个龙年以来,龙文化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争论较多。今年再逢龙年,龙文化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怎样看待龙文化在当今时代备受关注的原因?

  王东:在我看来,龙文化受到新关注至少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一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世界历史进程,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文化归属感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人们对龙文化的关注与日俱增。当中国国民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时代洪流的时候,人们灵魂深处势必会反复追问这个终极问题: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这不仅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小的问题,而且是13亿中国人的民族根、民族魂的问题。

  二是伴随着中国融入世界市场,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怎样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地提了出来。对于中华民族这样一个独特的原创文明国家来说,56个兄弟族群的人构筑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不可能离开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传统。为此,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起,就提出了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任务。源远流长的中国龙文化,包含着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基因、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势必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块强大基石。

  三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成为时代课题,不仅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基础与制度保证,而且还需要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强大精神支柱,势必要求深入开掘中国龙文化的历史文化哲学底蕴。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双重使命,更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开掘中国龙文化之根,发掘中华文明原创性,从而倡导中国价值观新理念、中国民族精神,是当代中国学人义不容辞的神圣历史使命。

  四是改革开放新时期30年来,尤其是头两个龙年以来,几乎一直伴随着关于中国龙文化的理论争论,作为历史之谜与文化之谜,呼唤着我们作出新的求索与新的解答。

  五是伴随着中国崛起、国力增强,“中国威胁论”又和西方对中国龙文化的误解结合起来,形成了“赤龙威胁论”,认为中国发展会给世界带来末日,因而怎么澄清“中国龙”与西方吃人蛇妖“dragon”的关系,也成为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由此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和平发展、文化复兴的大势加强,伴随着2012年的龙年到来,中国龙文化的历史之谜、文化之谜、哲学之谜,势必成为一个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

  -“龙的传人”应从人文的意义上来理解,中国龙源于图腾,但又超越图腾

  主持人:在关于龙文化的争论中,人们对龙是否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争论较多,也有人对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一说也提出质疑。究竟该怎么看待龙与图腾的关系?“龙的传人”是一种误谈吗?

  王东:图腾,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原始文化现象,通常作为原始的氏族社会特征标志,成为原始的血缘共同体、氏族共同体的文化象征。一般图腾,通常只是一种实物标记,一种动物或植物,拿来作为氏族标志。简单套用西方原始文化研究中的图腾概念来说明龙的本质是不适宜的,不能笼而统之把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龙文化归结为原始图腾文化。在“龙是否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问题上,二十世纪,特别是八十、九十年代两次文化讨论中,提出了种种不同说法,其中至今影响最大的,仍然首推闻一多先生在四十年代提出,而在八十、九十年代文化讨论中广泛流传的原始图腾说,或叫综和图腾说,其主要观点认为在氏族部落之间的兼并过程中,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综合到一起,于是形成了带综合性的龙,综合性的图腾。

  综合图腾说有助于启迪我们探索原始社会后期龙的起源问题,却仍然无法说明,中国的龙为什么在原始社会后期起源,而在原始社会之后的文明时代真正形成,长期存在,不断发展? 我认为,中国龙与原始图腾有着较大区别,主要表现在:从具体内容上来看,中国龙不是实物崇拜,而是文化创造。原始图腾崇拜的对象、图腾文化的内容,通常都是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实物,或动物,或植物,或其他实物形态;而中国的龙,固然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某种原型,但本质上并不是自然界中的现有实物,而是古代中国人,借助于自然界中某些实物原型,经过综合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创造了龙的形象、龙的造型、龙的符号。这是基于民族文化观念的文化创造、文化符号。从文化内涵上说,原始图腾具有“祖先——亲戚——保护神”三重含义,从本质上看文化根基是氏族血缘关系;而中国龙的本质特征,却在于根本超越了氏族文化的血缘关系,升华为以地缘关系为根基的民族文化内涵。从功能上看,中国的龙与一般原始图腾,也有着迥然有别的重大差异。原始图腾本质上是氏族文化、血缘关系的表征;而中国的龙却是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总之,龙的本质在于,它源于原始图腾、综合图腾,但又从根本上超越了任何一种原始图腾、综合图腾,从基于狭隘血缘关系的氏族文化象征,升华飞跃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象征。“源于图腾,超越图腾”,这个提法有助于启迪我们既注意中国龙文化与原始图腾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更注意探寻龙的深层本质所在,龙从氏族部落的文化象征走向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象征的真正奥秘。

  主持人:那么,怎样正确理解“龙的传人”这一说法?

  庞进:所谓“龙的传人”,只能从人文的意义上来理解,而不能从血缘遗传的意义上来理解。

  一、龙以象征物的面目融入了华夏人的祖先崇拜。伏羲、女娲位列三皇,是炎帝、黄帝的直系祖先。出现在汉代画像石上的伏羲女娲生着长长的龙尾,而且亲密地交缠在一起。这说明,至晚在汉代,龙崇拜就和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了。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人文先祖有龙之称、龙之比、龙之功、龙之誉,其后代自然就成了“龙的传人”。

  二、中华民族的主体华夏族是在各大文化区系、众多类型文化的交汇影响中逐步容合而成的,而在各大文化区系、众多类型文化中都发现了原始的龙,说明龙是民族大容合的参与者、伴随者、见证者,当然,也是标志者,因为不管容合前的各族群以何物为标志,容合后的统一的华夏族选择了龙。

  三、龙的精神与中华始祖的精神同一。龙的精神是容合(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的概称)、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与中华始祖的精神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以上三点,决定了华人、华裔“龙的传人”的身份。

  -龙文化是个复合体,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积淀着多种文化内涵。研究龙文化,需要对龙的形象进行辨识,剔除其封建性,弘扬其平民性

  主持人:关于龙的形象,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有的认为龙是帝王的象征,具有封建性,应该废弃龙作为中国的形象代表;有的人认为,龙的贵族化并没有取代它的平民性。那么,该怎样正确看待龙的形象?

  王春瑜:作为宫廷龙,从秦汉以后,龙已定型成帝王的化身或代名词,皇帝离开娘胎曰“龙诞”,呜呼哀哉叫“龙驭宾天”,至于龙椅、龙袍、龙旗等等更是不一而足。不过,天外有天,龙外有龙。在皇宫之外的社会生活中,尤其在平民百姓的心目中,龙则另有多种形象在活动着,这在古今歌谣中,充分地显示出来。龙文化毕竟是个复合体,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积淀着多种文化内涵和文化形象。

  龙——一种英雄形象。三国时吴孙皓天纪年间童谣谓:“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虎,但畏水中龙。”这里的“水中龙”,指的是晋代名将王濬,他的小名叫阿龙。晋咸宁二年(公元279年)王濬担任龙骧将军,率水军伐吴,所向披靡,攻克石头城(今南京),吴王孙皓投降。唐朝大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曾经写道:“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此外,晋赵王伦既僭位,洛中谣谓:“虎从北来鼻头汗,龙从南来登城看,水中西来河灌灌”,这里的“龙”实际上指的是“齐东藩而在许,故曰龙从南来”,也就是与成都王、河间王共举义兵的齐王。事实上古今人名中,称某人龙者,不知凡几。今天的口语中,有自古相传的“坐不改姓,行不改名”云云,以示光明磊落的大丈夫气概,也就是英雄气概。早在一千多年前,民谣就有“龙不隐鳞,凤不藏羽”之说。今日口语的“龙、虎、狗”之别,也是指的英雄、好汉、小人之别。

  龙——血统论的象征。杜甫有诗谓:“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这是十分肉麻的血统论颂歌。在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期灌输下,广为流传的儿歌《麻雀》,则更典型地宣扬了血统论:“龙生龙、凤生凤,麻雀生儿飞篷篷,老鼠生儿打地洞,婢女生儿做朝奉。”这首歌谣流毒深远。在“文化大革命”中,臭名昭著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口号,更把血统论推向极致,流毒全国。

  龙——变化不定的形象。或为飞天者,“云从龙,风从虎”;或为只见其头者,“神龙见首不见尾”;或为播雨者,“人能变火,龙能变水”;或为首领的象征,“群龙无首”;或为血统论的异化,“龙生九子不成龙”;或为懒汉的昵称,“懒龙伸腰金不换”……真可谓“鱼龙变化”,不可胜数。

  一言以蔽之,龙作为一种文化,内容庞杂,精华与糟粕杂陈。弘扬龙文化,我们应当批判宫廷龙及其政治肌体上附着的帝王思想、血统论之类历史沉渣,继承并发扬龙腾九天的英雄气概,龙舟竞渡时的参与意识、协作精神、一往无前的豪情,等等。

  -多元文化的综合创新精神是龙文化的深层精神底蕴,它辩证地解决了综合性与创新性、继承性与变革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问题

  主持人:我们知道,龙的形象是兼容了多种飞禽走兽的形态和功能,这种多元综合形态蕴含着怎样的主体精神和深层内涵?

  刘志琴:龙,就是多元相容的一大创造,龙的本身不仅兼容了多种飞禽走兽的形态和功能,连龙的后代也是多元相容的。中国古代有龙生九子的传说,这九子各有各的个性和爱好,有好音乐的、好行文的、好诉讼的、好冒险的、好负重的、好动的、好静的、还有好打架的等等。这个被中国人视为神圣的龙,并不要求儿子像自己一样成龙,而是任其自由发展,各行其是,这是多么宽容博大的胸怀! 这虽然是一则神话,但在民间广为流传,并附会在人们无比崇拜的龙身上,不能不是一种文化心理的反映。

  综合的基础是兼容,这是多元互补的思维方式,它的能量大于简单的个数相加,因为这是对单个优势进行了再优选的组合。经过综合的虽然已不是初具的形态,但初具的形态却在综合中得到升华,优势互补增强了个数相加的效应,产生新的飞跃。所以综合并非是一个吃掉一个,而是多元相容,创生新的形态。

  中国龙的复合形态,是中国人运用综合思维对多种生物兼容并蓄的成果,也是中国人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粗具的文化风格。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经过各种学说和流派的包装和发展,龙的造型愈来愈加多样,功能愈来愈加复杂,内涵愈来愈加深厚,形成别具一格的龙文化。虽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龙文化也不免有良莠混杂的情况,毫无疑义的是,中国人的文化兼容心理和综合思维方式创造了中国龙的独特形态。所以兼容与综合是龙文化的主体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的原创精神。

  王东:中国的龙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四个基本观念: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二是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三是阴阳交合的发展观(或叫变易观);四是兼容并包的文化观。这四大理念,贯穿了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寻求普遍和谐的价值目标,这是决定中国人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核心理念,构成中华智慧的四大基石。龙的形象所包含的这四重关系,集中起来讲,就是兼容并包、综合创新的中国文化精神。以承认多元文化的兼容性为前提,以多元文化的综合性为途径,最终达到中国多元文化的创新性、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性——这就是龙的形象包含的深层精神底蕴和文化基因。

  主持人:怎样理解龙的精神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呢?

  王东:龙的形象所包含的这种文化精神,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基本精神呢?我认为:

  这种多元文化的综合创新精神,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间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不断发展的强大源泉;这种多元文化的综合创新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灵魂,贯穿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统摄中国文化传统的普照之光,赋予中国文化以活生生的民族魂魄;这种多元文化的综合创新精神,为中国文化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机制,“多元兼容——多元综合——多元创新——多元一体”,成为中华文明不断进化的内在机理;这种多元文化的综合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主要基因,这种文化精神通过龙的形象,找到了生动形象的物化表现形式,当我们说自己是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时,主要不是指的血缘关系,而是指民族文化的认同关系,民族精神的传承关系;这种多元文化的综合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传统世代相传、防止断裂的可靠保证,它辩证地解决了综合性与创新性、继承性与变革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问题,保证中国文化具有一以贯之的学统、道统、民族传统,具有代代相传的永久魅力,使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间连绵不绝,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这种多元文化的综合创新精神,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常青不衰的源头活水,众多古代文明都因动力衰竭而发生断裂,或因外族入侵而戛然中断,而惟独中华文明靠了这种精神动力源泉,历经百劫而不衰,屡历磨难而常新。

  -龙的精神经过转型与创造,蕴涵着积极的现代价值

  主持人:龙文化在中国已经演化了几千年,流传至今,其主要精神是什么?当今时代,如何看待龙的精神的现代意义?

  庞进:一个世纪以来,龙已随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完成了它的现代转型。对龙的精神蕴涵,我曾用“容合、福生、谐天、奋进”八个字来概括。容合是“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的概称,它经历了因突出“容”字而与“融合”有区别。所谓“容”,就是尊重、维护、延续自然界的生物生态的多样性,和人世间的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使人类文明基因多元、表象丰富、活力散射、风光万千,从而为“合”,即创造新的文明提供着更多、更好的选择性和可能性。当今的世界已进入以大容合为特征的全球化时代,容合的事实已体现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福生是造福众生的简称。龙本来就是中国人为福生而创造的。古往今来,龙的身上都一直体现着福生的精神。作为水利神、农业神,龙是造福众生的;作为祖先神、人格神、民族神,龙更是造福众生的。福生之“生”,指的是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内的所有生物。人是高级动物,位于生物演化序列中的最高端,故福生首先是“福人”,然后才是“福”其他生物,即“以人为本,兼顾众生”。福生的践行、落实,需要道德规范以约束,需要法律制度以保障。福生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幸福论。

  谐天就是与天和谐,就是尊重天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与大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明。龙的容合对象,几乎将与古人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天象一网打尽。这些动物和天象,代表着古人心目中的天,也就是自然界。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世界有识之士都在大力倡扬生态文明的当今,强调龙的谐天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谐天意味着放弃“人类中心主义”,意味着人与自然不再对立,意味着按自然规律规范人的行为。谐天是一种天人观,也是一种生态论。

  奋进就是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创新图强。从姿态上看,无论水中游、地上行,还是天上飞,龙给人们展示的多是昂首挺胸、瞠目振鳞、精神抖擞、全力以赴、一往无前的形象;而民俗活动中的龙舟竞渡,则突出地昭示着龙的奋进精神。奋进也是一种强国论。这种强国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有赖于国人的团结奋进,只有万众一心,奋发进取,一个国家才能昌盛富强。而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能告别落后,告别屈辱,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龙文化所包含的独特信仰、核心文化理念,必将为创造世界新型文明提供新型文化基因

  主持人:中国龙文化在当今社会呈现出了新形态、新内涵、新生命,对世界文明有没有积极作用?

  王东:为什么中国龙至今还保持强大活力?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龙文化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形态、新内涵,龙文化以其最深层也是最现实的方式、价值观念来解决当代世界文明面临的四大全球问题、深刻危机:龙所包含的天人和谐理念,有助于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破坏引起的生态危机;龙所包含的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有助于解决人际关系、族际关系、国际关系冲突引起的战争危机;龙所包含的阴阳互补的矛盾和谐发展观,有助于解决单纯强调对立竞争造成的南北关系危机;龙所蕴涵的多元兼容并包文化以及中国龙形象所包含的四大理念,如果发掘出来加以发展创新,有助于从思维观来解决只承认—元文化造成的文明冲突危机。

  西方近代工业化文明带来的全球危机与问题,既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制度根源,也有深层的思想根源、文化根源。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龙既是最古老的造型,又包含着最鲜活的理念。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古老的中国龙如果去掉东方神秘主义外衣,以对外开放的广阔胸襟,认真汲取西方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新成果,它所包含的独特信仰、核心文化理念,必将获得新的生命,为创造世界新型文明开掘出富于生机的源头活水,为创造世界新型文明提供新型文化基因。

  (主持人:黄月平)

  -主题链接

  历史文化名人谈龙

  闻一多: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在中国,较早对中国龙作“图腾认同”论的是闻一多教授。他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龙’……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鲁迅:“怀疑于中国古然之神龙者,按其由来,实在拾外人之余唾”

  众所周知,鲁迅是著名的反满清皇权、反封建思想的大将。但他对于20世纪初有些人对龙这种文化形象的指责,却进行了一番申斥。鲁迅认为,龙作为代表中国的古老神话形象,与俄罗斯以鹰为国家首要形象,英吉利人以“兽”为形象代表一样,无可厚非。他指出,“复次乃有借口科学,怀疑于中国古然之神龙者,按其由来,实在拾外人之余唾……嗟乎,龙为国徽,而加之谤,旧物将不存于世矣!顾俄罗斯枳首之鹰,英吉利人立之兽,独不蒙垢者,则以国势异也。科学为之被,利力实其心,若尔人者,其可与庄语乎,直唾之耳。”(庞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17 07:33 , Processed in 0.075097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