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4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蒋介石如何收服国内军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6 23:3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伐成功以后,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但无权威可言,当时中国之状况,与此前军阀割据之形势别无二致。一场血流成河的战争之后,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如果非要说有变化,那就是各方军事力量重新洗了一次牌。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欧美的多个国家气喘如牛。欧美各国自顾不暇,本应是中国人振作的大好时机,但苦难的中国积重难返,无穷无尽的“内耗”使1930年代中国的危机并不亚于欧美各国。

而日本人则从此中找到了侵略中国的缝隙,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选择南京政府无力他顾的时候下手了。1950年11月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西线重创美国精锐的骑兵第一师,击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一年,距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军队在半岛惨败56年;这一年,距英国人为鸦片贸易入侵中国东南沿海110年;这一年,距看似太平盛世实则危机四伏的1750年整整200年。在伤心欲绝了200后,与世界第一号强国在战场上的较量,让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用枪杆子说话

东北易帜后,中国全境均悬挂起青天白日旗,然而,所有的人都心知肚明,这样的统一徒有其名并无其实。北伐战争后期,所有参加北伐的军事力量被编成四个集团军。北伐成功以后,除由蒋介石指挥的第一集团军受国民政府节制之外,虎踞中原的冯玉祥第二集团军,扼守华北的阎锡山第三集团军,控制两广的李宗仁第四集团军,还有据守关外的张学良东北军,均自成体系。他们在各自控制的地盘上,把持军政、财政甚至外交大权。虽然他们一再表示服从中央,但中央政府于他们素无权威可言,军政号令在他们的势力范围内一概无效。他们所依仗的,当然是手中的枪杆子。

南京国民政府直接控制的范围只不过长江中下游数省而已,名义上是中央,实际上与一个地方政府无异。但是,这个不能号令全国的中央政府,却要承担中央政府的责任;这个不能从全国其他地方取得财政收入的中央政府,却要负担这个国家如天文数字一般的外债。可以想见,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是何等的尖锐。在北伐中取得了政治资本的蒋介石虽然看上去势头很猛,实际上在国民党中央以及国民政府中的地位并不巩固。一向以孙中山继承人自居的汪精卫以及一批被称为“西山会议派”。

1925年11月23日,中国国民党部分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监察委员和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参加这一全会的国民党政治人物,被视为国民党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西山会议派”。的国民党元老级人物,对蒋介石一人独揽军政大权心存忧虑,因而多方掣肘。这种情势下,依靠政治手段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蒋介石在他的政治才华发挥殆尽之后,也只有拿起手中的枪杆子。稍有区别的是,蒋介石以中央为凭借,以统一为名号舞刀弄枪。当日中国之状况,与此前军阀割据之形势别无二致。一场血流成河的战争之后,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如果非要说有变化,那就是各方军事力量有过一次重新洗牌。1928年底至1929年春于南京召开的军队编遣会议,因在兵力裁撤的数量上分歧太大而无果而终。蒋介石与各军事集团尤其是冯玉祥集团的矛盾公开化,各方遂积极备战,准备开打。其他军事集团当然不想背负反对中央政府的恶名,于是打出了反蒋旗号。

1930年3月14日,第2、第3、第4集团军57位将领联名通电促蒋下野,次日,通电推举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武力讨伐蒋介石。4月5日,蒋下令讨逆,中原大战爆发。双方都封远在关外的张学良为海陆空军副总司令,以笼络这位对战争成败至关重要的东北少帅,但少年老成的张学良一言不发,坐观成败。战事沿陇海线、津浦线、平汉线展开。初期,联军进展顺利,尤其是冯玉祥的西北军,骁勇善战,胜果累累。但联军虽非乌合之众,却各怀异志,相互之间不能配合,后勤供应缺乏保障。至8月间,战争形势发生逆转。

9月18日,看准了风向的张学良通电拥护中央,11万东北大军挥师入关。11月4日,阎、冯于全线败退之后通电下野。张学良入关之前,蒋介石除许以1000万大洋之外,还答应在阎、冯垮台后,将华北和青岛交与张掌管。如今,张学良除接管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之外,还受命改编阎、冯之军队。东北少帅在此次中原大战中坐收卞庄刺虎之利。这也是他接掌东北两年多来最为辉煌的一次胜利,然而,这却是少帅最后的辉煌。以张学良的才智,掌控局势复杂的东北,已属不易。日本人垂涎东北久矣!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人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东北的图谋,1915年《中日新约》签订以后,关东军虎视眈眈,蓄意挑衅事件时有发生,

日本人吞并东北之心,路人皆知。张学良居然置东北之燃眉于不顾,染指华北。仅此一点,即见这位而立之年的少帅年轻气盛有余,而深谋远虑不足,令人心惊!一年之后,张学良还在为华北地区滚滚而来的税捐兴奋得忘乎所以的时候,日本关东军在张学良的大本营寻事生变,武装占领东北。冯玉祥是中原大战中的大输家。战后,阎锡山、李宗仁都保住了自己的军队和地盘,唯有冯玉祥,不但丢掉了所有地盘,其惨淡经营二十余年的西北军也被肢解。盖因冯的多变素为他人所忌。

阎锡山曾经告诫蒋介石:请你翻开历史看看,哪个人没有吃过冯的亏?冯的西北军是由北洋系一个混成旅发展而来,最初依附直系。冯虽与直系巨头吴佩孚不睦,却为另一直系巨头曹锟所赏识。然而,曹锟最后成了冯的阶下囚,吴佩孚也因冯临阵叛变而在直奉大战中惨败。此后,冯与奉系张作霖联合控制北京政府,在张需要支持的时候,又倒向在北伐中风头正劲的蒋介石。冯初与蒋如胶似漆,还要在郑州为蒋塑铜像,而最终仍未免反目。

冯的心腹部将韩复榘、石友三在中原大战前叛冯投蒋,或许就是一种报应。旧式军人的如此行止,当然不能简单地以道德标准一评了之,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择木而栖实乃不得已而为之。冯玉祥,不懂政治。他直来直去的思维是:胜则到江南组织政府,败则不惜同归于尽。他在政治上不为自己预留后路,而是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的生存哲学,往往在大难临头而没有回旋余地的时候,就只有出尔反尔了。

中原大战爆发前,国民党元老吴稚晖至电冯玉祥,劝罢干戈,冯回电:顷接先生元电,回环读之,不觉哑然失笑。假如玉祥不自度量,复先生一电,文曰:“革命六十年的老少年吴稚晖先生,不言党了,不言革命了,亦不言真理是非了,苍髯老贼,皓首匹夫,变节为一人之走狗,立志不问民众之痛苦,如此行为,死后何面目见先总理于地下乎?”等语,岂不太不好看乎?请先生谅之。但冯不失为一个标准的军事领袖,他所统率的西北军素以善战而闻名。西北军虽在中原大战后被肢解,但在以后与日本人的战争中,我们依然能看到西北军的雄风,如二十九军等,也能听到西北军将领的鼎鼎大名,如宋哲元、张自忠等。稳操胜券的蒋介石于当年的10月10日——“中华民国”的国庆日发表告全国同胞书,不无得意地宣称:“此战之中,逆军集全国各派反动之大成,而终不免于覆灭,则此战之后,绝不致再有军阀复敢破坏统一,叛乱党国。”

不过,今日之“反动派”、“军阀”,昔日却与蒋系亲密之同志,有的还换过金兰拜过把子。战争初期,蒋之左右不无担心地说,今天消灭甲,明天消灭乙,闹得人人自危,这样发展下去,将来何以善其后呢?蒋愤然作色而又十分自信地说,只要人们要官要钱,我就有办法。蒋在政治手段上,的确高出张学良、冯玉祥之辈一百倍还不止。因为他一眼就看穿了人性中的弱点,并大加利用。既可以用帮会中磕头换谱之类的把戏与人结盟,又可以在兄弟反目之后毫不留情地拿起枪杆,还可以在血流成河之后以高官厚禄善后。在胡萝卜和大棒之间,纵横捭阖,简直妙不可言!

“关余”即每年收取的关税先交给列强作为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赔偿款,余下的才发还给中国政府。此一战,“成果”不可谓不多:个人方面,蒋介石树立了在党国中的威信;军事方面,最大的对手冯玉祥烟消云散,阎锡山、李宗仁俯首称臣,东北王也被成功地安抚;经济方面,国民政府在战后取消“厘金”、废除“关余”实行关税自主;外交方面,中央政府自此成为对外交往的唯一合法主体。但是,由此造成的负面效果也很大:参战各方共动用了150余万兵力,死伤30余万;消耗民财无数,黎民之苦痛,不忍记述;拥兵自重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各军事集团只不过又重新洗了一次牌而已;政治问题也没有因拿起枪杆子而迎刃而解。因之,仅仅看到蒋介石在取得胜利之后的喜不自禁,则未免过于简单。

颇具政治远见的蒋介石,于此时即已看出,中日之间将来不免一战,而当日之中国尚不具备与日本一战的能力,因而整顿国力成了当务之急。蒋介石深信“攘外必先安内”,他当然知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道理,但于己、于国、于将来,他昧着良心行事,他明知滥用武力不能解决政治问题,但还是拿起了枪杆子。1930年的除夕之夜,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无父无母之身又过一年矣。人只知我体面尊荣,谁知我处境之痛苦乎?若非为国家为民族为主义,则此身可以还我自由,今不知何日始可以清白之身还诸我生者,诗曰:“毋忝尔所生”。我其以此自念哉?(引自《蒋介石日记:揭秘》,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个人日记,理应排除作秀之成分。

杀人如麻的蒋介石,为何在中原大战尘埃落定之后,作如此之感叹?就是这样一个矛盾、复杂、难以揣摩的蒋介石,操纵着中国这艘千疮百孔的大船,行驶于惊涛骇浪的1930年代。1929年8月,国民党编遣实施会议在南京召开。这是与会期间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合影,但他们貌合神离,原因是蒋氏仍然企图以压缩他人实力来扩张自家实力,从而进一步激化了各大军事集团间的矛盾,导致了会后不久便爆发了中原大战。中原大战没有解决异常纷乱的中国政治问题,因而蒋介石于此后还要不断地拿起枪杆子,其中影响甚大的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的围剿。

1927年国民党“清党”和“分共”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即进入低潮,但还是有部分力量迅速发展,并很快在国民政府控制薄弱、也最为贫困的局部地区取得成功。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部队在进入江西的大山之后,在此时还只有三十几岁的湖南人毛泽东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尚处农业系统的中国,其最根本的改造在于基层,在于土地。这一点已于此时为毛泽东和他的同道们看出。由于这一崭新的社会改造运动,为百余年来所未见,因而,他们的改造工作富有成效,江西中南部的井冈山以及周边地区进入了一个火红的年代。江西与国民政府的所在地南京仅咫尺之遥,蒋介石自然不乐意在中央政府的身边还有一个政府与之相抗衡,故而,他又一次拿起枪杆子,从1930年10月起,先后五次对“苏区”实施武力围剿。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于几年前即已将心狠手辣的蒋介石看透,也深知“枪杆子里边出政权”。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拿起武器反抗国民党的屠杀,红军在不断发展壮大,红色根据地在不断发展。对围剿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上的失误,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的瞎指挥和王明奉行的错误略线,造成了红军极大的损失。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工农红军,于1934年踏上了长征的道路。千锤百炼的长征队伍中,约有五万精华后来到达陕西北部,稍作休整之后,抗日战争爆发。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国家利益,中国共产党遂捐弃前嫌,与国民党再度合作,加入到这场伟大的全民族抗战之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2-12 07:08 , Processed in 0.078763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