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4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上真实的“五子登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0 10:5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查阅《李氏族谱》,从“登科五子”上溯两辈,李氏家族已经是屡登金榜的名门望族了。“五子”的祖辈有兄弟三人,按长幼依次为李晖、李曛、李晟,其中李晖、李晟均考中举人;而“五子”的父辈有堂兄弟9人,其中有两名进士、两名举人。

    据传,“五子”的大祖父李晖老太爷赴乾隆皇帝的千叟宴归来,在村头曾对欢迎的族人说:“千叟宴上我曾当众念了四句小诗:‘人生七十古来稀,轻易不见八十的,河里无鱼市上买,死不净的老东西。’乾隆帝听了非但没有怪罪,而且还钦赠我诗杖一柄。”宴会结束后,乾隆还赐给每位老人《九龙御匾》一块。这块御匾长2.2米,宽1.1米,匾框有15厘米厚,至1978年仍保存在他的后人家里。1978年后他的后人因盖房,无钱买料做门窗,就请来木工砍掉所嵌龙头锯开匾框做了上房门框。一块镶嵌着乾隆真迹的无价之宝就这样毁于一旦。《李氏族谱》记载,晖老太爷卸任归田后,每日课孙自娱、享尽天伦之乐,活到八十一岁无疾而终。

    当年李廷桂的三子李景岱和五子李景峄同中乾隆甲寅恩科举人又被钦赐进士及第后,还受到乾隆皇帝的召见。谈话中知道李氏家族先后三代已有十几人中举及第、在朝为官。于是当即赞叹道:“辉里村李氏家族乃本朝正李也。”

    辉里村李氏第11世孙李宏道,是一个在科举考试中出现的特殊人物。其生于康熙三十九年,从20多岁取得县学庠生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屡败、屡败屡考,从青春少年一直考到满头白发。乾隆五十一年,李宏道已经86岁了,仍抱着希望和自己的曾孙辈一起参加乡试。当时,乾隆皇帝到顺天府巡视乡试,发现李宏道的特殊情况后,当即发出口谕,钦赐其为乡试举人。不过,李宏道并没有终止自己的目标,他在第二年又以举人的身份参加会试。乾隆皇帝看到这位87岁的老考生,再次受到感动,朱笔一挥钦点其为翰林院编修。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在清朝,邹平有县学一处,书院三处,另有村学、私塾、义塾若干处。县学一般有学生50—100人,师生生活全由国家供给。朝廷选科取仕都经过科举考试选拔。当时要想获得进县学读书的机会,不管出身如何,全凭考试成绩。这一点是最受平民百姓欢迎的。自隋始,1300多年的科考制度在老百姓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没有背景的平民百姓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取得入仕做官的机会。

    在清朝前中期,一个中等收入的自耕农家庭都能保证自己的子女得到上学读书的机会。所以当地学风甚浓,更何况能够入朝做官,这在老百姓的眼中那是何等的荣耀和风光。当然这种荣耀深深激励了李廷桂,李廷桂一再教导儿子刻苦读书,争取金榜得中。他除了聘请私塾先生教育孩子外,另外还给孩子制定了严格的家规。白天在书房学习,晚上则按长幼顺序轮流用家中方桌自习。所以经年累月,脚踏的方砖上都磨出了深深的脚印。另外他还提倡兄弟中能者为师,互教互学,有偷懒磨滑者,则实行一级管一级。结果兄弟之间既互相学习又相互监督,从此学业成绩大为长进。“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为他们一生的信条。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廷桂的辛勤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成果。登科做官的荣耀和严谨的家教也在李氏子弟中产生了巨大的学习动力。从乾隆51年(1786年)李鹏考中举人,到嘉庆16年(1811年),老四李鹄考中进士,李廷桂的五个儿子在二十五年的时间里终于实现了光宗耀祖的梦想。但李廷桂一直没有放松对儿子们的严格教育。史书记载,李鹏等3个孩子为官后,他经常骑着毛驴到儿子的住所听取政声,劝勉他们“以忠事上,以勤奉职,以惠抚民”。

    五子共建长善堂

    道光十年,“五子”以李景峄为主,弟兄五人共同出资,并从京城绘来“凤凰单展翅”图纸,开始修建“长善堂”故居庄院。1800年动工,历时十年建成。进大门以后有南北通路一条,门楼正中挂《五子登科》匾,内上方挂“兄弟同榜”,门楼内右侧挂“进士及第”匾。这匾是在李廷桂的五个儿子相继登科中举后,嘉庆皇帝龙颜大悦,亲自书《五子登科》匾赠予李氏家族(有一说法是大学士刘墉书写)。

戊戌变法后,清政府颁令将全国各府州、县的大小书院逐步改为中西兼学的小学堂。1909年辉里村的开明士绅联合出资在村中心的长善堂建起了全县最早的村级初等小学堂。1929年,村内绅士哩北辰、哩乐亭等人再次倡议集资办学。他们给住在青岛的“五子登科”的后人去信,征得同意后卖掉了碑楼村墓地的大杨树做了课桌凳。在他们的影响下,全村一百多户村民踊跃捐款捐物,使校舍维修一新。一时间,辉里初级小学办得异常兴旺。1931年,时任实验县长的梁漱溟为此题写“共成斯举”石碑以示纪念。村里刻成石碑把它树在了学校院内。后经几次变故,此碑作为基石埋在了办公室的墙下。2001年11月,因打井扒掉了原村办公室的两间房子。“共成斯举”碑终于重见光明。至1956年故居基本保存完好。1957年,因辉里完小扩建才扒掉了二层楼房,后又扒掉了北大厅,人民公社化后逐渐做了生产大队办公室和文化演出场所。后经过十年内乱,故居房屋破坏殆尽。现“五子登科”一家的遗物遗迹已基本无存。

    在《三字经》中曾有这样一段话: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而至清,则有李廷桂,教五子,中高榜,传美名。时光已过百年,祖先们曾经创造的辉煌神话早已成为历史,但他们为梦想刻苦勤奋的经历却一直鼓励着他们的子孙后代,这大概就是学习的魅力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7 01:43 , Processed in 0.074357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