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4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为何不接受林彪对朝鲜和金门问题的建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19 15:1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04-19
      核心提示:炮击金门不同于一般战争中的战役,并不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的,不在于在战场上一争短长,而完全服从政治的需要。因此,透露消息也成为斗争的一种手段。但是,如果按照林彪的建议,通过王炳南透露消息,那是正式的外交场合,并不妥当。本文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摘自《党史博览》),作者:黄瑶,原题:《林彪就朝鲜和金门问题 建议向美军“示形”》

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示形”,即向敌人或潜在的对手显示一部分力量,可能达到这一目的。“示形”有侵略性和自卫性的区别。侵略性的“示形”是耀武扬威、炫耀武力,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本文所谓“示形”是自卫性的,是后发制人。“示形”有实有虚。无而示之有,明修栈道;有而示之无,暗度陈仓。这些是虚的。本文所说关于林彪的两个案例则是实的,是有而示之有。当然,是部分展示,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而不是和盘托出。这两个案例都同冷战时代的美军有关。

林彪认为:即使要出兵,也要“出而不战”,屯兵于朝鲜北部,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如何应对朝鲜战争的。

1950年9月15日,美军7万余人在仁川登陆。28日,占领汉城,截断了深入到朝鲜半岛南部洛东江边的朝鲜人民军主力的退路。10月1日,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同日,美军统帅麦克阿瑟向朝鲜发出最后通牒,要朝鲜政府放下武器,停止战斗。深夜,金日成紧急约见中国驻朝大使,向中国政府提出出兵支援的请求。

10月2日凌晨2时,毛泽东电召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来京商量朝鲜局势,并下令边防军随时待命出动。下午,毛泽东在颐年堂紧急召集中央书记处会议研究抗美援朝问题,与会者多数对出兵持审慎态度。林彪列席了此次会议。会前,林彪曾委托军委炮兵第一副司令员万毅搜集美军的装备资料。在会上,他和多数与会者一样,不赞成出兵。据雷英夫回忆:10月6日,在居仁堂召开的军委常委会议上,林彪说,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口的朝鲜,而打烂一个5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来。我军打败国民党的军队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赢美军很难说。他引用万毅搜集来的资料说,美军一个师有多少多少炮,而我们才有多少多少炮,武器的质量、数量都不行。美国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有原子弹。它打上两颗原子弹或派飞机对我进行大规模轰炸,就够我们受的。因此,他不赞成出兵。林彪认为:即使要出兵,也要“出而不战”,屯兵于朝鲜北部,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如果雷英夫的回忆无误的话,林彪这一建议就是向敌人“示形”。

对于这一建议,有一些论者给予高度评价。他们引用美国1950年7月10日制定的“76号文件”关于“若有情报说明,发生了中国或苏联大规模有组织的抵抗,联合国军总司令部在向华盛顿报告之前,不得下令继续前进”的规定,印证林彪屯兵于朝鲜北部的建议是高明的。有一位论者说:如果按林的建议办,将会消弭朝鲜战争。还有一位论者称许这一建议是“最佳方略”,并说:“可以设想,如果让林彪领兵出征,公开派出东北边防军,屯兵于朝鲜北部,就地构筑阵地,先为不可败之势,再结合周恩来在外交上的努力,威慑美国,使其知难而退,即使不能收‘最好不打这一仗’之全效,也能保证在中国边境形成一个稳定的缓冲地带。”

对此,笔者以为值得商榷。

第一,美国“76号文件”是后来解密的,而在1950年属于绝对机密。当时是美苏两大阵营冷战时代,作战双方都在千方百计掩盖自己的作战企图,造成对方的错觉。美国这一文件,中方当时是无从知晓的。

第二,这一文件并未明确规定若发生了中国或苏联大规模有组织的抵抗时,美国就不打了,而只是说要向华盛顿报告,把决定权放在华盛顿手中。也就是说,到时候华盛顿可能作出不前进的决策,也可能作出继续前进的决策。后来的事实证明,志愿军入朝后,经过第一次战役,美军统帅麦克阿瑟已经知道中国军队参加了作战,但并未放弃打到鸭绿江边、消灭北朝鲜的企图,只不过把战争结束的时间由感恩节调整到圣诞节而已。到第二次战役结束,美军遭到重创,被迫退到三八线以南,但仍未罢手,时刻准备伺机反扑。以后经过反复较量、打打谈谈,到1953年才达成停战协定。

第三,中国边防军屯兵于鸭绿江北岸中国境内同样能起到威慑美军的作用。9月18日,周恩来召见苏联驻华大使罗申和军事顾问科托夫、孔诺夫时指出:“中国军队由南方向东北调动,足以使英美政府感到不安。”在组建东北边防军的同时,周恩来几次对企图越过三八线的美军发出警告。9月30日,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举行的国庆庆祝大会上指出:“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3日,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严肃指出:“美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调兵到东北,组建东北边防军;明确告诉美国政府,美军越过三八线乃是中国容忍的底线,这些都是希望消弭战争。但是美国当局不听,认为中国政府只是虚声恫吓。麦克阿瑟甚至认为此时中国出兵,“对他们来说,那将是一次最大的屠杀”。这时,把边防军公开地开进朝鲜,能出而不战吗?

第四,出兵朝鲜北部有两个办法,如果是准备打,就要绝对隐蔽,以收对敌突然袭击之功。后来志愿军出国就是如此。如果是为了阻遏对方,那就要“示形”于敌,使其不敢轻举妄动。比如济南战役时,解放军用6个半纵队,配属特种兵纵队大部,附地方武装共14万人攻城;而用了8个半纵队,配属特种兵纵队一部,附地方武装共18万人在济南和徐州之间夹运河而阵,准备对付国民党军从徐州北上增援。当时的国民党军空军力量有限,无力对解放军形成战略上的威胁,徐州的国民党军害怕被歼不敢北上,济南攻城遂得以顺利进行。志愿军能不能屯兵于朝鲜北部而阻遏美军呢?不能,因为没有制空权,不具备“示形”的条件。志愿军屯兵于紧靠朝鲜的中国境内,美军要轰炸有所顾忌;但如果开到朝鲜境内,美军轰炸就会无所顾忌。志愿军防空炮火不能遏制美军空军的袭击,将会处于被动挨炸的境地。孙子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在没有制空权的条件下,志愿军屯兵于朝鲜北部,不具备“不可胜”的条件。正因为这一建议考虑不周,后来再也无人提起。

毛泽东并未“几乎全盘采纳了林彪的意见”

有的论者根据1950年10月14日毛泽东致周恩来的电报内容,说“毛泽东几乎全盘采纳了林彪的意见”。我们且看看电报原文:

我已告彭在他到德川研究情况后,在平壤、元山铁路线以北,德川、宁远公路线以南地区构筑两道至三道防御阵线。如敌来攻则在阵地前面分割歼灭之,如平壤美军、元山伪军两路来攻则打孤立较薄之一路。现在的决心是打伪军,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伪军。如时间许可则将工事继续增强,在6个月内如敌人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则我军亦不去打平壤、元山。在我军装备训练完毕,空中和地上均对敌军具有压倒的优势条件之后,再去攻击平壤、元山等处,即在6个月以后再谈攻击问题。

据雷英夫回忆的林彪建议是“屯兵”,毛泽东这一电报谈的是构筑防御阵线,进行防御作战。这是有原则区别的两回事。如果说屯兵于朝鲜北部是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话,那么进行防御作战则是“战而屈人之兵”。

由于美军和南朝鲜军队进展很快,10月20日,当他们推进到距离志愿军预定防线不足100公里时,志愿军距离这些地域尚有120~270公里的路程,已不可能在美军和南朝鲜军队到达之前占领这些地域。毛泽东这一电报设想的部署未能实现。至于林彪那个屯兵的建议,如果是在美军仁川登陆之前,尚有实现的可能。从1950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毛泽东、周恩来曾三次告诉朝方,“要他们注意敌人从海上向仁川、汉城前进,切断人民军后路的危险”。经过中方多次提醒,金日成已注意到要加强仁川等港口的防务,但苦于兵力不足,曾建议请中国支援,但此议遭斯大林否定。中方未获邀请,只能把边防军部署在鸭绿江北岸中国境内。等林彪10月6日提出这一建议时,美军和南朝鲜军队正汹涌北进,实现屯兵于朝鲜北部的时机和条件早已丧失。这一建议只能是无果而终。此时,无论是林彪还是其他人领兵入朝,都不可能屯兵不战。

显然,这个屯兵的建议是不成熟的。身经百战的林彪在10月6日会提出这个根本不能实行的建议吗?笔者对雷英夫的回忆抱怀疑态度。至于把这一建议说成可以消弭战争,并硬说毛泽东10月14日部署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电报“几乎全盘采纳了林彪的意见”,就有炒作的味道了。

炮击金门,林彪建议通过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将消息透露给美国人

第二个案例同金门炮战有关。

1958年7月15日至18日,毛泽东连续4个下午召集会议研究金门问题。当时,由于金门岛国民党军的骚扰,厦门港成为死港;由于国民党军占据了马祖岛,闽江的出海口被堵塞。为改善福州、厦门海上交通受国民党军威胁的处境,但又不采取登陆作战导致伤亡过大的方式,会议作出“炮击金门,断绝国民党军海上交通,以迫使蒋介石集团从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撤走,并通过这一行动对美国侵略中东进行牵制”的战略构想。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对炮击金门作出最后决定,计划第一次炮击打炮弹10万至30万发,以后每天打1000发,打两三个月。打而不登(陆),围而不死。8月21日,毛泽东在他的住处接见了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叶飞。彭德怀、林彪和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在座。毛泽东对照地图,听取了叶飞炮击金门准备工作的汇报。随后,他突然提问:“你用这么多的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呢?”当时,美军顾问在国民党军中一直配备到营一级。因此,叶飞回答:“哎呀,那是打得到的。”毛泽东沉思良久,又问:“能不能避免打到美国人?”叶飞回答:“主席,那无法避免。”毛泽东又考虑了一会,就宣布休息。

休会时,林彪给毛泽东写了一封短信,内容大意是:看到主席对避免打到美国人很重视,因此建议是否通过王炳南(时任中国驻波兰大使兼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方代表)给美国人透露一点将要炮击金门的消息。当天晚饭后,王尚荣将这封短信拿给叶飞看。据叶飞回忆,当时他感到很吃惊:“林彪此人也有点莫名其妙,告诉美国人就等于告诉台湾,这怎么行呢?看到条子,我很吃惊,便问王尚荣同志:‘主席把这信交给我看,有什么交代?是不是要我表态?’王尚荣同志说:‘主席没说什么,只说拿给你看。’这关系到最高决策问题,既然没有要我表态,我就一句话也没说。”

第二天继续开会。毛泽东批准按照叶飞等制定的计划打,并要叶飞留在北戴河,同彭德怀住在一起,以便参与指挥。对于林彪的信,毛泽东一字未提。毛泽东吩咐把林彪的短信给叶飞看,说明他对林的信还是欣赏的。但在当时,毛泽东并未采纳林彪通过王炳南这个渠道向美方透露消息的建议。王炳南时任中国驻波兰大使,具有官方身份,毛泽东在考虑选择非正式的渠道以及透露的时机。

到了9月上旬,随着炮战的继续,美国和蒋介石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9月7日,美国军舰为国民党海军舰只护航。当国民党海军舰只到达金门料罗湾附近时,遭到人民解放军猛烈炮击,护航的美舰见势不妙,掉头就跑。11日,美国国防部长麦克尔罗伊向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估计了蒋介石的意图:“蒋希望促成美国与中国之间的战争作为中国国民党进攻大陆的序幕。”他反映: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国民党军应当撤出金门、马祖;或者作为前哨,只保留少量人员。此后,美国调整了对台政策,在中国沿海岛屿问题上,由“战争边缘”政策转变为“脱身”政策。但是,蒋介石坚决反对撤出金门、马祖,因为那样将使“反攻大陆”更成为遥不可及的事,并将使“台独”势力的气焰更为嚣张。蒋介石集团坚决反对划峡而治,因此坚决拒绝从金门、马祖撤兵。

针对这一形势,毛泽东决定改变对金门、马祖的方略,由通过炮击、封锁逼迫蒋介石集团撤走,改变为把蒋介石集团继续留在金门、马祖,暂不收回,留待将来同台湾、澎湖一起解决。在这一背景下,准备暂停炮击一周。与此同时,毛泽东通过另一个渠道,即当时正在为两岸谈判奔走的著名记者曹聚仁,向新加坡《南洋商报》透露了消息。《南洋商报》1958年10月5日刊载了“本报驻香港记者郭宗羲”的3日专讯,内称:“据此间第三方面最高人士透露,最近已有迹象,显示国共双方将恢复过去边打边谈的局面。据云,在最近一周内已获致一项默契,中共方面已同意从十月六日起,为期约一星期,停止炮击、轰炸、拦截台湾运送补给在金门、马祖的一切船只,默契是这些船只不由美舰护航。”对此,毛泽东在当年10月13日准备发表的《再告台湾同胞书》中说:“好几个星期以前,我们的方针就告诉你们的领导人了,七天为期,六日开始。你们看见十月五日的《南洋商报》吗?行人有新闻观点,早一天露出去,那也没有什么要紧。”

炮击金门不同于一般战争中的战役,并不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的,不在于在战场上一争短长,而完全服从政治的需要。因此,透露消息也成为斗争的一种手段。但是,如果按照林彪的建议,通过王炳南透露消息,那是正式的外交场合,并不妥当。于是,毛泽东通过曹聚仁将消息透露给新加坡的报纸,让美国人和在台湾的国民党军都知道了。

透露消息也是一种“示形”,可以起到防止擦枪走火的作用。

这两次关于“示形”的建议,第一个如果是林彪提的,显然并不成熟。第二个则有部分合理性,能够把军事斗争同对外关系联系起来考虑,思路是对头的,为统帅部决策提供了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2-12 19:18 , Processed in 0.076948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