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6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热”之冷思考:演义小说不能当真实历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18 10:5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04-18 10:47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03月24号(第174期)4版,作者:张晶萍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进入21世纪,电视讲史与网络写史相互呼应,将历史研究这样一个原本是三五素心人在荒江野屋里秉烛夜谈的寂寞事业变成了公众话题。

实际上,引领这场历史热的,主要是非史学专业人员。确切地说,当前的历史热是在网络媒体、电视媒体、图书媒体的推介下形成的通俗史学热。与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相比,通俗史学立足的是“历史”,是正说,满足了观众探求历史真相的需求。不同于专业史学偏重对历史趋势、历史规律的探寻与分析,通俗史学在内容上侧重于历史人物,走以人物解读历史的路径,拉近了大众与历史的距离。此外,故事化的叙事模式与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也切合了大众的趣味。

然而,由于一味地迎合市场,当前的历史热也暴露出一些亟须正视的问题。一是轻佻恶俗,戏说调侃。通俗与恶俗往往只有一步之遥,稍不留神,就滑向了恶俗,丧失了对历史应有的温情与敬意。最近颇为热销的袁腾飞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其书名本身就显示出对历史的轻佻与侮谩。而且,他的“妙说”历史中难免有比喻不当的地方,但问题是这些比喻不当本应规避,却被出版商以“原汁原味”的方式传播,一并被推崇为“幽默”的表现。

二是真假难辨,边界模糊。当前流行的通俗史学作品缺乏史学作品应有的严谨,往往混淆了历史与文学、真实与臆想的边界。比如,被网友视为起到了普及历史的功能、并且还是正史的《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也承认自己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并有很多演义的成分,很多细节都出于想象。然而,究竟哪些是从史料中推出的较为可靠的结论、哪些是作者自己的想象和演义,作者既未明确揭示,读者更不易分辨。这类看似具有“强烈真实性”的史学作品,很容易误导读者忘记它的文学成分,而把它当成历史来看,甚至代替了真实的历史。

三是借古讽今,以今解古。用现代语言对历史人物进行解读,有助于拉近读者与历史人物的心理距离。而运用不当的话,往往会抹杀历史情境的特殊性,导致时空大转移。如:“载沣这位‘80后’能屈能伸,在锐意改革数年而终不成后,他毕竟为皇族赢得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体面而又安全的集体‘下岗转制’。”且不说清帝逊位到底是谁促成的,以“80后”这样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称呼来指称载沣、以“下岗转制”来比喻清帝逊位,就不大恰当。

纵观近年来历史热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从戏说(以影视剧、历史小说为代表)到正说(以电视讲坛为代表)到颠覆(以网络写作为代表)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些似是而非的史学理论得到广泛传播。比如,“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原本强调历史的多面性,人认识历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主观偏差,从而形成不同的历史面相,而在当前的争论中却演变成了历史怎么说都对的相对主义论。作为史学工作者,除了要正本清源,维护历史研究的科学性、严肃性之外,还要反思史学工作者何以在回应社会需求中会出现群体性失语,反思现有历史研究模式的弊端,承担起历史知识社会化的责任与使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5 09:50 , Processed in 0.196971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