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帖)
70年前,中国大地处处燃起抗日烽火,各国人民纷纷给予声援。宋庆龄和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共同向山水相依的邻邦印度发出呼吁,得到了印度国大党在道义和物质上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印度援华医疗队远道来华、援助抗日,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抗击日寇的信心。两大文明古国的人民联手谱写了一曲同仇敌忾、合作互助的友谊之歌,成为中印关系史上一段佳话。
早年与尼赫鲁结下友谊
宋庆龄和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尼赫鲁都是具有世界眼光的政治家。宋庆龄很早就关注印度局势。1924年,她在日本神户发表演讲时就提到印度的妇女“也开始起来维护她们的权利。”1927年,宋庆龄有关妇女训练班的谈话通过史沫特莱介绍到印度发表。尼赫鲁也密切关注中国革命,他很早就听说过宋庆龄的事迹,知道“自从中国的革命之父逝世之后,她一直是中国革命的火焰和灵魂。”
1927年,宋庆龄赴苏联访问。在苏联庆祝国庆10周年时,她出席了11月上旬在莫斯科举行的东方国家代表团会议并讲话,指出:“我们必须联合起来,努力推翻拥有世界强权的外国帝国主义。我们同样必须在广泛了解彼此的斗争,彼此失败和成功的原因,最终通过这样的联合我们可以使所有被压迫人民获得自由。”她的话引起了包括印度在内各国与会者的强烈共鸣。11月10日(或11日),尼赫鲁和他的父亲在宋庆龄下榻的旅馆中与她会见。他们只谈了“短短的半小时”,尼赫鲁就感到宋庆龄是“全世界的上乘人物”,从此“一直抱着同她再见的愿望”。后来,宋庆龄寄给尼赫鲁一幅自己和孙中山的照片,尼赫鲁一直视同珍宝,挂在阿拉哈巴德的阿南德巴汪家宅里,每天总要看它。
呼吁印度人民援助中国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继吞并中国的东北三省后,又向中国华北地区发动了侵略战争,在北京卢沟桥遇到坚决抵抗。9月14日,时任国大党主席的尼赫鲁向新闻界发出声明:“对这一悲剧不能袖手旁观。因为这也许对印度本身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我们必须组织抗议活动……”9月20日,尼赫鲁致信移居英国的印度人为支援中国成立的伦敦委员会:“尽管我们自己眼下软弱无力,为中国人民做不了多少事情,但我们的心是和他们在一起的,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他号召印度全国在1937年9月30日、1938年1月9日等日子里多次举行“中国日”,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援华抗日活动:集会游行、发布宣言、捐款献药、抵制日货、不为日本运输、不生产战争物资……
宋庆龄对尼赫鲁的行动表示感谢。1937年11月23日,曾经担任过宋庆龄秘书的史沫特莱在八路军总部致信尼赫鲁要求支援,在她的建议下,朱德总司令11月26日也给尼赫鲁写了一封信。1938年7月7日,宋庆龄致函尼赫鲁,并托一位年轻的英国人约翰·利宁经印度回英国时带去,信中说,中国人民“获悉印度人民所表示的同情和支持,深为感谢和极受鼓舞,我借此机会表示我们的感激和同志情谊。”
在尼赫鲁领导下,除在印度各大城市掀起声援中国人民的浪潮外,国大党第五十二次会议还通过派遣医疗队援助中国抗日的决议。1938年7月,在英国访问的尼赫鲁把自己的妻弟爱德医生从西班牙国际纵队调回,委托他率领国大党援华医疗队来华,并参加了伦敦委员会为爱德举行的送行活动。爱德离英返印,开始组织一支到中国去的医疗队。不久,一支由五位大夫组成的援华医疗队成立了:队长爱德,副队长卓克,队员柯隶尼斯、巴苏和木克吉。1938年9月1日,五位大夫携带了54大箱药品,一些医疗器械,一架轻便X光透视机,一辆防弹救护车和一辆卡车,自孟买乘坐“王子号”邮轮来华。
迎接医疗队并安排他们去延安9月17日,医疗队到达广州,时任保卫中国同盟主席的宋庆龄和各机关团体代表及印籍侨民等2000余人到广州码头欢迎。宋庆龄、何香凝等人到码头登上“拉吉普塔纳”号英国邮船,对医疗队来华服务的热情和精神,表示敬佩和感谢。医疗队成员看到,宋庆龄“很年轻,风度迷人,讲一口漂亮的英语”,而且“衣着朴素,丝毫没有中华民国国父夫人的架子。”
翌日是“九·一八”事变纪念七周年,医疗队队员在广州瞻仰了中山纪念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和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墓并献了花圈。晚七时,广州市民不畏日机的轰炸,举行了抗日火炬游行示威,穿着军装背着步枪的青年高举火把,还有一队车身两侧贴着描画敌人狼狈相的爱国招贴画和漫画的卡车……宋庆龄与群众一起行进在游行队伍中。这壮观的场面给医疗队队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巴苏医生向宋庆龄谈起医疗队打算去中共领导的军队中工作。宋庆龄听了很高兴,说医疗队可在长沙或汉口由史沫特莱安排会见周恩来,医疗队可向周恩来提出到延安去。
9月29日,医疗队到达汉口,会见了周恩来、叶剑英和史沫特莱。根据周恩来的建议,医疗队先在国统区武汉、宜昌和重庆工作了半年。到重庆后,接待他们的中印文化协会的谭云山教授为每一位印度大夫取了一个中国名字,顺次为安德华、卓凯华、柯棣华、巴思华和慕客华,后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变为爱德华、卓克华、柯棣华、巴苏华和木克华,并将巴苏华称为巴苏了。
国民党不希望医疗队去延安,费了一番周折后,1939年1月22日,援华医疗队在工合国际委员路易·艾黎的陪同下开赴延安。2月12日,医疗队抵达延安,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并见到了毛泽东,开始了医疗服务。
十分关心援华医疗队的工作
宋庆龄非常关心援华医疗队,她与尼赫鲁保持联系,商讨如何鼓励医疗队更好地开展工作,还邀请尼赫鲁和医疗队队长爱德华担任了保盟的赞助人。
1939年9月15日,她向木克华大夫了解医疗队工作后致函尼赫鲁,信中说:“我和木克华大夫长谈过一次,谈关于医疗救济工作和贵国能如何帮助我们的问题……我相信他将向你报告我们的全部谈话内容以及我建议印度成立保卫中国同盟分支机构问题。……我要继续获得你领导的工作的情况并以极大的同情关注你的事业的进步,这也是中国的事业。”1939年12月16日,宋庆龄再次致函尼赫鲁,信中说:“保卫中国同盟扶持的五台山国际和平医院的院长白求恩牺牲了,这个地方没有医生,也没有护士”,“我很高兴地了解到你们已作出决定:你们医疗队的工作将继续在西北地区进行下去,这个地区严重缺乏合格的医务人员和医疗用品,所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个医疗队的非常良好的服务。”
为了鼓舞医疗队的士气,尼赫鲁从印度给队员寄来了唱片机和25张唱片,并与队员保持密切联系,到中国访问时还安排时间看望他们。接到宋庆龄的信后,他鼓励医疗队继续留在中国工作,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贡献。医疗队队员时刻不忘尼赫鲁的嘱托,投身于艰苦卓绝的工作和斗争中,正如1940年5月31日柯棣华在冀西行唐县几千人的军民大会上所说:“我们是代表印度国民大会,代表印度全体人民的愿望而来援助中国抗战,是在尼赫鲁先生的号召下派来的。”
深切怀念柯棣华大夫
1940年,卓克华、木克华、爱德华因服务期满或生病,先后回国。柯棣华和巴苏华两人继续留在中国服务。1941年1月,柯棣华被任命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院长,继承了白求恩大夫的未竟事业。1942年7月7日,柯棣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还娶了一位中国妻子,并有了中印两国的结晶,聂荣臻给孩子起名叫“印华”。但不幸的是,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就病逝于河北省唐县,时年仅32岁。宋庆龄向柯棣华家属表示了深切同情,认为他们“感到悲伤,还应该感到骄傲。”1943年7月14日,巴苏华医生回国时,宋庆龄在重庆寓所会见了他,详细询问医疗队的情况,特别表达了对柯棣华大夫的深切怀念,还委托巴苏华带一封信给印度人民,信中说:“向为自由而战,保卫祖国,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印度人民致敬。”同时,宋庆龄以私人交往的方式表达了她对印度的同情,像母亲一样专门准备了鱼给巴苏吃,说孟加拉人是爱吃鱼的,给巴苏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建国以后,印度世界和平大会筹备会主席、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当年的医疗队队长爱德华到中国访问,专程到上海拜访了宋庆龄。宋庆龄帮助他更多了解新中国,并给以鼓励。宋庆龄到印度访问时也看望了医疗队队员的家属。对于柯棣华大夫,她写道:“如同白求恩大夫一样,柯棣华大夫的名字将被永志不忘。那些在经受伟大考验中得到他的医疗服务和印度人民一致支持的人……(以及)我们这些把每一个争取自由的战斗都看作自己的战斗、属于各个国家的人,将永远怀念他。”“后世将比今天对他更崇敬——因为他是为未来而斗争,为未来而献身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