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3月3日
从校园到军营,从“我是大学生”到“我是一个兵”,他们的选择充满了激情和理想主义色彩。近日,来自清华大学的优秀退伍兵谭振文、贾娜,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生、海军新战士肖世荣做客中国军网,向网友讲述他们不同寻常的“当兵”经历。
名校学子走进普通兵营价值有多大?
网友:你们都来自名校,却去当技术含量不高的士兵,当兵创造的价值能比得上你们研究专业知识创造的价值吗?高学历当兵是否是一种“资源浪费”?
谭振文:我感觉人生有纵向的深度,还有横向的宽度,清华的学生在纵向的专业学习上,可能研究得比较精深,但是在横向方面会缺乏一些东西。做一个全面素质过硬的人才,决非仅以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来评价,部队里面原汁原味的优秀传统和精神才是最需要我们学习的。
贾娜:刚到部队,分配我当报务员。我确实没想到会是这样的安排,但是我觉得到了部队就应该服从安排,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肖世荣:通过了各种考试,并不能说明我就一定可以成为高素质人才,考试只是对一个人知识能力的检验,却不是对全面能力的肯定。有过当兵的锻炼,相信以后我的发展会更好。
激情燃烧过后他们给部队留下什么?
网友:你们满怀激情奔赴军营,但来到部队后所从事的岗位和其他士兵并没有区别。那么大学生士兵怎样做才能对部队建设起到更多积极作用?
谭振文:其实大学生很难直接提升部队的战斗力,我们能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提升部队“软实力”上。我所在的连队有一个阅览室,以前那里人去得不多,但几个大学生士兵往那跑得很勤,很多新战友也就被“带”到阅览室去学习,这正是建设“学习型军营”最需要的好习惯。去年,我们部队考上军校的人数创了纪录。
贾娜:我时常被战友直接叫“清华”。别人要学习半个月的东西,领导一个星期就问我有没有学好。所以我只能加倍努力。其实,人与人之间的能力都差不多,当大家都用更高标准要求自己,慢慢地就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性循环。
肖世荣:大学生和部队传统的兵源是有所不同的,而每当几种不同的人碰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可以看到对方身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差异,存在差异就存在学习的空间。这其中也肯定会有一些冲突、碰撞,一旦有了碰撞就会有成长。这种氛围对提高部队整体水平非常有用。
他们能否在祖国需要时挺身而出?
网友:很多大学生讲求的是自由和民主,你们在和平年代可以侃侃而谈说奉献,如果真正到了祖国需要的时候,又如何看待生命意识和牺牲精神?
肖世荣:面对生命威胁,社会大众都有紧急避险的权利,这是法律赋予的,但是军人有自己的职责。即使明知前面是死亡,只要命令下达,就必须直面死亡。我是学法律的,生命高于一切,我在学校读书时就已经明白了,但当个体生命与国家利益冲突时,我会选择国家利益。
贾娜:当兵以前,思考人生的时候,我想得最多的是自己。但是现在,我会想到别人,想到部队,想到国家。我的视野更开阔了,我的胸怀更宽广了,也切实感受到自己与祖国的紧密相连。
谭振文: 在南沙守礁的日子令我终生难忘,因为我确实体会到了“怕死莫要守南沙”的情怀!在祖国的南大门当兵站岗时,我已立下了誓言:当祖国需要的那一天来临,我必将抱定为国捐躯的信念英勇战斗。“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