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印今日谈判边界问题 印方不良心态是“瓶颈”
(转帖)
2009-8-7
印度陆军在中印边界兵力已经达10万。图为印度陆军主战坦克机枪手
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13次会晤将于今日在新德里举行。此次会谈的氛围似乎不同以往。近段时间,印方热炒“中国威胁论”,与此同时,印军在边境地区动作频频——印度态度日益强硬,两国边界的空气中似乎飘浮着一股隐约的火药味。
昨日,中国代表团发言人马朝旭就此次会晤对中国驻印媒体发表谈话。
马朝旭说,中方特别代表国务委员戴秉国和印方特别代表印度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将进行会晤。
会晤中,双方将就政治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和维护两国边境地区和平安宁事宜深入交换意见。
中印自2003年开始进行边界谈判,当年,两国同意设立特别代表会晤机制,确立了解决边界问题的三步走战略,即先确立解决边界问题的指导原则,然后确立落实指导原则的框架协定,最后在地面上划界立桩。双方经过5轮艰难会谈,于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期间,达成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这也是迄今为止该机制在边界问题上取得的最大进展,但中印双方在一些大的指导原则的具体内涵上分歧仍然严重。
■印度动作
经过多年经营,印在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已对中国形成相对优势。近一年多,印边防现代化步伐徒然加快,尤其是在今年6月、7月,其动作愈显激进。
6月,印度向中印边界——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即中国藏南)增派两个山地师,使这一地区陈兵总量逾10万,同时,正式在边境部署先进的苏-30MKI战机,共两个中队约36架,并新修机场、大修战略公路;7月,向中印边境增派炮兵师以及部署T-72重型坦克。
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6月9日曾表示,“会继续加强边境防务,应对可能发生的‘安全威胁’。”
■印度心态
在过去的60多年中,中印边界问题经历多次谈判悬而不决,追根溯源,主要原因在于印度方面所固守的“承认现状”的解决思路,以及与之相伴的3种不良心态的羁绊。
“殖民遗产天然继承者”
中印两国边界争端缘起于英国殖民者1914年炮制的、被中国历届政府所拒绝承认的《西姆拉条约》及“麦克马洪线”。
1947年独立建国后,印度自诩“大英帝国天然继承人”,要求全盘继承英印殖民帝国在藏特权及侵略遗产,坚持认定中印边界已经划定,声称若要谈判,中国须首先承认“麦线”,并接受印方主张的西段边界线(即按分水岭划分)。
对此,中国政府从一开始态度就十分明确,即中印边界从来未曾划定,《西姆拉条约》及“麦线”是英印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背着中国政府所为,是非法的。
“放弃特权换回报”
独立后的印度全盘接受了大英帝国在藏的所有特权,即便西藏和平解放后也迟迟不肯放弃。尼赫鲁政府甚至怂恿达赖出走境外,寻求“藏独”。
1954年4月29日,经过多轮会谈,中印两国签订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印度被迫放弃在藏特权。但尼赫鲁政府想当然地认定,通过该协定,中国政府承认了中印两国边界现状,即完全按“麦线”划分,这是中国对印度“放弃在藏特权”的回报。随后不久,在这种“要求回报”心理的强烈驱使下,尼赫鲁政府理所当然地推行起更加冒进的“前行政策”,并最终引发了中印1962年的边境冲突。
“谁控制谁有理”
在过去几十年中,印度一直在努力“造成既成事实”、迫使中方承认印度对有争议地区的“实际管辖权”。在这种心态作用下,印度不断地在东段边境争议区采取单边行动,即“领有化、行政化、人口化和军事化”。
“领有化”就是不断派人占领争议地区,甚至不惜武力驱赶西藏地方行政官;“行政化”就是加强对争议地区的行政管理与机构设制;“人口化”就是不断往争议区移民;“军事化”就是不断加强印控争议区的边防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