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87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文化遗产----意大利阿尔贝罗贝洛的圆顶石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7 22:1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The Trulli of Alberobello

入选时间:1996
遴选依据:C (iii)(iv)(v)
地理位置:N40 46 57 E17 14 12.984
遗产编号:787



  阿尔贝罗贝洛的楚利建筑位于意大利东南部普利亚大区巴里省,因其著名的石顶民居建筑。阿尔贝罗贝洛的圆锥形白墙深色石片圆顶建筑就是当地独有的民居“楚利”,所形成的景色确实具有一种神奇的超越时间的氛围。

  每栋楚利的圆顶上都是一个小石头尖塔, 顶着一个大理石的圆球,而所有的圆顶上都有各种文字和图画,有的是天主教的象征,有的则是其他世俗之作。楚利产生于19世纪,遍布普利亚境内各地,但是最漂亮的是在阿贝罗贝洛,那里的特卢里构成一片住宅区。建筑大量采用随手可得的石灰岩,唯有门与斗笠顶下的阁楼地板是木材,阁楼的功用为储藏间或是卧房,部分还建有地下储水槽。楚利建筑的门窗小又少、石墙厚、屋顶高,他们说这样冬暖夏凉。墙面由两层紧密堆起的石墙与填充于其间的泥土、稻杆或麦杆组合而成,基于防寒与隔热,墙面厚度可达两公尺之厚。也由于这种组合使得设置窗户的困难度增高,因此看到楚利建筑不是没有窗,就是窗小的连猫想钻进来都得挤一挤。


  早期的楚利建筑没有墙,而是把现在所看见的屋顶直接盖在地上,很像一顶斗笠放在地上的模样。直到15世纪,斗笠屋才开始有了墙,也就是今日我们所看到的楚利。楚利建筑起始时间已久远到不可考,其中最有趣的说法是,17世纪时居民为了“节税”而与官府斗法,由于房子盖好就得开始缴房屋税,居民就在官员来巡时随手拆掉屋顶或推倒一堵墙,乱石一堆的已表示房子还没完工,如此就不用缴税。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意大利普利亚区南部发现的圆顶石屋,是一种石灰石住所,是史前建筑技术中无灰泥建筑技术的典型代表,该技术在这一地区仍然沿用。圆顶石屋是由从附近地区采集来的石灰石石块粗糙堆砌而成的。由石灰石板撑起的金字塔形、圆锥形或球状屋顶是石屋的特色。


阿尔贝罗贝洛

目录

简介
环境

简介
     阿尔贝罗贝洛是意大利Bari省Apulia的一个小城,有人口约一万人。城内的楚利建筑世界知名,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附图是有关阿尔贝罗贝洛古建筑的纪念邮票。楚利的特色是墙壁用石灰涂成白色,屋顶则用灰色的扁平石块堆成圆锥形。据说是当地人为了逃税而造,收税时就把屋顶拆掉,表示这里没有人居住。

环境
  城内的楚利建筑世界知名,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附图是有关阿尔贝罗贝洛古建筑的纪念邮票。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11-7 22:32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22:39:00 | 只看该作者
意大利双城记之一:深入阿尔贝罗贝洛

阿尔贝罗贝洛被称之为“天堂小镇”。在这里保存着1000多座石顶屋,是世界上真正的“石顶屋之家”,它因造型奇特的建筑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备受世人瞩目。



石板筑就的天堂
  意大利的国土形状俨然像是一只高跟长靴,普利亚大区(Puglia)正是“高跟儿”的部分。整个大区广植橄榄树,在地中海强烈的阳光下,大片橄榄树林随着普里亚起伏的丘陵地形高低延展,莽莽苍苍的绿色融进了东边的亚得里亚海,融进了南边的地中海……在这样一幅写意画的背景上,点缀着一些白色圆锥顶的房子,那就是石顶屋(Trulli)。


意大利语“Trulli”是“单个、圆顶房子”的意思,整个普利亚地区总计有10000多座石顶屋,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阿尔贝罗贝洛(Alberobello)、普蒂尼亚诺(Putignano)和马丁纳弗兰卡(Martina Franca)。这种用石灰石板层层铺就的圆锥顶房子是普利亚地区独有的风貌。
  阿尔贝罗贝洛位于布林迪西西北72公里,巴里东南60公里,塔兰托以北45公里处,这里被称为“天堂小镇”。1996年,阿尔贝罗贝洛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因为这里保存着1000多座石顶屋,是真正的“石顶屋之家”。
  阿尔贝罗贝洛的意思是美丽的橡树,此地15世纪已有人居住,直到1635年才开始发展,目前小镇有人口19000人,属于塔兰托省。阿尔贝罗贝洛被称为“天堂”确实名副其实,地中海的气候似乎总是使天非常地蓝,而石顶屋又特别地白,在单纯的蓝白之下,走在小镇的街道上,往往会产生一种“非真实”的感觉,很像是在一个童话的世界里,满眼所见就是灰白色石顶屋。整个镇子分新旧两部分,旧镇主要密集了1000多座石顶屋,已经彻底变成了一处旅游胜地,起伏的街道徜徉着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许多石顶屋做了旅游商品店,有的卖明信片,有的卖书,还有卖食品、小工艺品、艺术品的,种类齐全,都跟石顶屋沾边。


  走进一间石顶屋改装的小店,里面大概也就十几平米,顶部可以见到一块块的石板垒上去,样子古朴,免费拍照是不可以的。我碰到的这位店主兰蒂诺先生说,他每天都会穿得衣冠楚楚地站在小巧的柜台后,恭敬地等待游客的光临,天天都忙碌不堪。他的石顶屋内部四周粉刷雪白的石灰石墙壁上,挂满了描绘这个天堂小镇的水彩画明信片。每天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光顾小店,他不会讲英语,当有人用英语和他交谈时,他苍老但洁净的面庞总是堆出一丝愧疚的微笑。简单的工作使他无须讲英语,他只是在自家石顶屋改装的小店里卖有关石顶屋的明信片,他不接受讨价还价,因为阿尔贝罗贝洛的地位独特,兰蒂诺的石顶屋水彩画明信片是不愁卖的。我通过翻译了解到,童年时代的兰蒂诺从来没有想过日子可以这样舒服地度过——只需待在祖上留给他的这么一个简单狭小的石头房子里,接受世界各地人们朝拜式的访问。几百年前,兰蒂诺的先祖来到阿尔贝罗贝洛,只是为了获得当地一个地主施舍的一小片土地的“耕种权”,有了“耕种权”,老兰蒂诺才可以获得“公民”的身份。在普利亚这片干旱炎热的旷野,红土地上只有零星的橄榄树可以庇荫。老兰蒂诺不得不像其他可怜的农民一样用随处可以找到的石灰石建造石顶屋,在墙壁上开一个窗户。现在不同了,阿尔贝罗贝洛名列世界文化遗产,这里的石顶屋也都成无价之宝,有人曾出高价要买兰蒂诺的石顶屋,他当然不会卖了。


  漫步在阿尔贝罗贝洛,随处可见有几百年历史的石顶屋,里面依然有人居住。一般越古老,顶部的石板码放得越不规整。建造石顶屋的石材都有清晰的普利亚地区气候的烙印——由于常年受偶然一见的雨水冲击,这里的石灰石分层明显,层次分明的石灰岩即成为石顶屋的方便建材。进入19世纪,尽管有的石顶屋也采用了类似水泥的黏合剂,但总的风貌和建筑手法没变。所有石顶屋的顶部周边都做了一个流水槽,地面上也设有“导渠”,稀少的雨水由流水槽收集,落入“导渠”,“导渠”的末端是自家挖好的井,这个井专门用来储存雨水。
每天,阿尔贝罗贝洛小镇的停车场总会有各种旅游车来,尽管在阿尔贝罗贝洛东南方也有一处聚集了400多座石顶屋的小镇里奥内·艾·皮卡奥拉(Rione Aia Piccola),但阿尔贝罗贝洛人并不担心,因为他们的名气太大了。

从农民的“窝棚”到世界遗产
  其实在地中海周边地区,类似石顶屋的建筑有不少,比如意大利的萨丁岛,有一种被称为“努拉格(nuraghi)”的建筑与石顶屋就很相似。从地中海周边广泛散布的这种石头房子的建筑样式来看,可以隐约见到一种远古的建筑方法,它的结构看似简单:石顶屋的圆顶是用一层一层石灰石板“叠压”而成的,石板之间没有任何类似水泥或泥灰的黏合剂,但石板中间的缝隙连刀片也插不进去,而且下雨的时候也滴水不漏。石顶屋里面的居民不会因为石板之间不用水泥而感到有塌顶的危险,因为石顶屋这种建造形式,已经“久经考验”了,许多石顶屋历经几百年而岿然不动。



  普利亚地区干旱少雨,没有大山,缺少大河,遍布旷野的主要植物就是橄榄树,这些橄榄树出产的橄榄油是普利亚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驱车几小时,都跑不出大片橄榄树的包围。这些外形看起来普通的橄榄树一般都没有高大的树干,外人很难想象,它们平均树龄都在500年以上。普里亚人从来没有想过要用橄榄树的木头盖房子,他们去周围的山上开采石灰石,把石灰石剖成薄片用来建石顶屋,一般来讲,建一个单体石顶屋大概用时一个月,找石头需要的时间则更长。


  石顶屋的早期起源有两个说法:其一,它们是农民们的“旷野栖身地”。由于普利亚地区气候干旱,农民在旷野劳作,时间不能太久,需要盖一个“窝棚”休息避暑,而当地最容易获得的建筑材料是石灰石,建造石顶屋又简单易行,于是石顶屋便四处开花。另外一种说法与历史有关。现代意义上的意大利统一是在19世纪中叶才实现的,此前的意大利由众多的小国组成,比如威尼斯共和国在意大利统一以前已经存在了500多年。普利亚地区也是如此,历史上普利亚地区经历过许多领主:有来自现在德国南部的弗里德里希二世、有来自西班牙的西西里王以及来自罗马、法国、甚至阿拉伯世界的统治者。但是这些领主并不拥有这里全部的土地,他们会收当地地主的税。向国王交税是普利亚地区封建地主们应尽的义务,而税收是以地主所控制的农民人头计算的。地主为了逃税,就鼓励农民建造石顶屋,因为建造石顶屋不需要黏合材料,很容易拆毁。每当国王的使臣到这里来收税,农民迫于地主的威逼,拆了石顶屋好跑路,这样一来,国王的使臣就无法算出地主们到底雇用了多少农民。当使臣要把石顶屋算做是一个农民的家时,地主常常会说:这怎么算是家呢?这只是农民在野外劳动时候随便歇脚的“窝棚”。一旦国王的使臣离去,农民们又迅速地把自己的家重建起来。
  

石顶屋,不仅仅是一种建筑
  确实,石顶屋在最开始的时候是牧羊人和农夫的临时小窝棚,但到了13世纪,这种建筑在普利亚地区逐渐定型,到17世纪早期又开始了大发展。那时候,许多没有土地的农民来到普利亚地区,虽然他们因为替地主逃税,而不得不选择石顶屋这种看起来显得很简易的居所,但是时间一长,农民们也就习惯把石顶屋真正地当成家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22:43:11 | 只看该作者
阿尔贝罗贝洛

1.jpg (91.7 KB, 下载次数: 36)

1.jpg

2.jpg (184.99 KB, 下载次数: 39)

2.jpg

3.jpg (135.48 KB, 下载次数: 41)

3.jpg

4.jpg (147.31 KB, 下载次数: 41)

4.jpg

5.jpg (64.11 KB, 下载次数: 41)

5.jpg

6.jpg (129.82 KB, 下载次数: 40)

6.jpg

7.jpg (109.29 KB, 下载次数: 40)

7.jpg

8.jpg (129.55 KB, 下载次数: 38)

8.jpg

9.jpg (81.91 KB, 下载次数: 37)

9.jpg

0.jpg (88.33 KB, 下载次数: 35)

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9 04:57 , Processed in 0.17347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