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95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自然,科学上发表文章有多难?发表了意味着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2-6 14:2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邓文龙 于 2021-12-6 14:55 编辑

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在《自然》《科学》这种级别的期刊上发表文章有多难?发表了意味着什么?

圆桌收录
科研有点难

本题已加入知乎圆桌 » ,更多研究生和科研人关心的话题,欢迎关注。最近 21 岁的曹原在《自然》上连发两篇文章引起广泛关注,所以想请教一下,这两种顶级期刊在科研工作者眼中到底有多大的咖位?

关注者
3,229
被浏览
3,133,123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20
​5 条评论
​分享

106 个回答
默认排序

方辰
方辰
​​
科研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圆桌收录
科研有点难
995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两家杂志都是科学出版业的“百年老店”(尤其是Nature),在一代代编辑的不懈努力下持续发表着相对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尤其是主刊)。由于两家都是综合性刊物,所有的科学领域(物理、化学、生物、材料……)一起竞争每周相当有限的版面,所以在上面发表文章可以说是相当的困难。统计数据我就不去找了,想当然两家都有着极高的拒稿比例。但是,“难发”不代表发表的文章就一定比所有其它文章优秀,而只是说明想要在上面发表需要满足更多的条件。(以下文字默认对象是学生,老师读者请勿带入。)

正如许多其它答案所正确指出的,N/S两家的编辑在投稿-发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比很多杂志要大。他们每天要面对大量的稿件,每篇都会有很强的scientific claim。人的学问是有限的,编辑也一样,在上述情况下很多时候难以仅仅根据文章内容就判断是否应该送审。所以,编辑几乎一定会把文章作者的身份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这帮人来自什么学校?做什么领域的?以前发表过什么文章?……这就是为什么一般人第一次在N/S家发文,都一定要大佬“带一下”。这个大佬可能本人发表了很多N/S论文以至于编辑已经很熟悉,也可能虽然没怎么发表过,但是在领域内的声望很高。曹原的导师,Pablo Jarillo-Herrero就是MIT物理系少壮派的巨佬,深耕二维材料多年。2015年他在MIT的tenure talk我去了,我的印象里,在他showcase的成果中,N子刊只配得到slides上面一个没有解说的图片,只有N/S主刊上的文章才值得拿出来说一下。总之,从学生的角度看,想发N/S家的文章,全靠自己努力是没有希望的;同时也正因为如此,不比因为没有发表过N/S文章而否定自己,很多时候真的不是你自己的问题。
假设你导师满足了上述的前提条件,那么可以说你获得了入场资格。但是,接下来的事情依然跟你本人关系不大:选题。从我自己的经验看,N/S喜欢的是一些公认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你知道你不知道”的那些东西,所以我们看到N/S常常出现“背靠背发表”的文章。一个成果如果需要你去“抢发”,那么这就表示这事一定不是非你不可的,而是很多人都能做而你做得最快或者最好。总之,团队的领导者在选题的阶段要能敏锐地找出整个领域的热点、难点之中最接近突破的那个点。所以,跟上面那条类似,这其实也是在考验导师的能力,而不是你的能力;当然,还是那句话,也正因为如此发不了不能怪学生。
接下来的因素,跟学生关系还不是很大:文章的写作。N/S两家对文章写作的要求非常高,这不是说需要你的英语要有多流畅多优美,而是要能写得让编辑/审稿人很快理解你所完成的工作从最宏观的角度看具有哪些意义,在整个领域那么多的研究之中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这个placing在我看来,对学生来说可以说是极难,因为需要你对整个领域当下的研究现状,甚至领域过去一些年的研究史有一定的知识。这些知识没什么系统学习的途径,而是在长期浸淫下慢慢积累出来的。在文章的题目、摘要、正文中的intro中把上述问题讲清楚,主要还是要靠导师倾注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在其中也可以做一些文献搜集和总结的工作,来协助导师尽量好地完成文章的这些部分。
然后才是研究工作本身的完成度。虽然排在了最后一位,但是也绝对是不可或缺的。N/S两家跟其它一些杂志的重要区别是审稿人相对会更挑剔。这并不是因为编辑选了难缠的审稿人,有时候同一个人在给PRL审稿和给Nat Phys审稿的时候态度也会很不同:对于前者可能要求展示出一定的原创性即可,而对于后者则常常要求“补个实验”、“补个数据”、“补个证明”什么的。这就是指文章的完成度要高,方方面面都要想到。这一部分的确是需要导师/学生/博后在一起竭尽全力去完成的。
其实写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也看出来了,在发N/S这件事上,学生能做的事情相当有限。因此,不要再去问自己怎样才能发,这是舍本逐末。学生一方面要安心完成科研的具体任务,另一方面一定要多读多看培养自己的视野。增强能力和视野,才是学生能做的,也是需要做的事。

编辑于 2019-03-12 23:28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8952199



匿名用户

1,405 人赞同了该回答

这种文章大多数需要「长老背书」

很多时候有人觉得实验是你做的,文章是你写的,为啥大佬来空挂名,像是大佬占了什么便宜似的。

可实际上,很多时候是你占了大佬便宜,相信懂这套运作流程的人自然知道我在说什么,



简单来说,造一套基本自恰的数据,转化效率新突破或者叹为观止这些,

只要稍有研究的人,都能造出来;更别提那些能把科幻写成科研文章的意识流选手了,

NS每年接到全世界那么多文章,

无不是重大进展、重大突破、逆天改命、拯救世界系列的,

他们真的可信么?作为一个职业editor,当然不会明说你是造假的,那样不够professional,

更不可能去查风评或者调查背景之类的那太耗时耗力,

所以最简单直接的就是要看有没有大佬背书了,哪怕他不是通讯作者只是一个挂名位,

至少证明他愿意用自己的credit给你背书,

(真当哪些组数据可信哪些不可信editor心里没点B数?)



据我所观察,NS都是代代背书代代相传下来的,

开始都是跟大佬混挂名,后来自己资深之后可以给别人背书,

一代一代传下去。哪怕你在作者名单上没看到,私下和editor的邮件或者面对面甚至直接电话不可避免。

不得不排除韩**这样少部分的存在,editor也鬼迷心窍既然看他那么自恰,新闻效果应该可以吧(当然相当可以),事实一次一次的证明,野路子还是不行。



国内以前难发,是因为真的不在那个圈子,没人背书;

现在发的多起来,你可以调查一下是怎么慢慢发展起来的;有多少是借着海外的圈子挂名、有多少是海外挂名背书自己传过来;正直接一点,你出钱,别人卖credit;节操什么的,经不住钱的考验,又不是铁板一快,你不卖自然有人卖。



曹原发两篇引起国内关注原因很多,首先做石墨烯的人很多很多很多,

学术报告能热闹成这样,足以说明关注度(想想多少报告下面稀稀落落瞌睡连天吧)


APS meeting;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268033
另外他的年轻是重要的新闻因素,

至于学术上的,他自己有回答,

如何评价 MIT Pablo Jarillo-Herrero 研究组在石墨烯超晶格体系中发现超导?
7816 赞同 · 828 评论回答


背靠背文章国内是有一些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11G组应该有几次。

为啥没这个热度,不要跟我谈科学意义啥的,搞得好像民众看的是科学意义似的。

我认为,就是因为大家不可能人手一个冷冻电镜。

>>>贱贱的圈|群|站<<<

编辑于 2019-12-26 02:05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8952199



王若枫
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说法,那肯定是你说得对。
222 人赞同了该回答
词源来自银行票据业务。
背书是指票据转让时原持有人在票据背面加盖自己的印鉴证明该票据真实有效、如果有问题就找我。
它不是担保(票据就是他的,他不能为自己担保),而是证明或声明的意思。

用于社会事务,一般是指【声明支持某人或某事、为某人或某事发声】,一个单位或个人对另一个单位或个人的行为表示支持,以自身的信誉度来证明另一个单位或个人也同样可信可靠。而不是为另一单位或个人的行为进行担保的意思。万一那个人的行为真的出了问题,你不能从经济或法律上追究这个人的责任。这是跟银行业务有所区别的地方。

编辑于 2017-08-31 20:05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930001



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

已认证账号
32 人赞同了该回答

像《Science》《Nature》这类顶级期刊,拒稿率是相当高的,就《Science》来说,每年大约要收到1.4万份论文,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能够发表的只占总投稿量的8%。

很多期刊在某些时期甚至拒绝了他们收到的几乎所有稿件,即使在获得了同行评审的意见之后。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拒绝率也是期刊的影响因子之一,而出版社想让这个数值尽可能高。

这么高的拒稿率,无论是对于国内科研人员还是国外的,都在其上面发表文章都非常难!

那么这么高的拒稿率,《Science》《Nature》可能会接受什么样的稿件呢?
《自然》期刊曾发表了一篇题为《Citation is not the only impact》的社论,给了我们一些答案。

《自然》期刊的编辑们是以什么标准来选择论文的呢?答案是:论文的科学意义!这就是我们经常提的论文的创新性,是否对科学发展有帮助以及有着深刻的分析与见解。期刊编辑没有预见未来的能力,不过“运用不拘一格的标准来鉴定某篇论文的意义也十分重要。”这一标准是多样化的,论文的逻辑清晰,观察角度的奇特等都可以映入顶级期刊编辑的“法眼”。

高拒稿率加上论文具有很好科学意义的接收标准,使得在这两个期刊上发表论文时是非常困难的。

发表了意味着什么?
我们只要简单的理顺下就会看发现,一旦某机构在这来个期刊上发表了文章,都会有相关的报喜新闻,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


仅对科研本身来说,在其上面发表的意思: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最大化!当然这要分领域。

发布于 2019-01-25 11:44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8952199




匿名用户

5 人赞同了该回答

我来提供一个角度。多年前开一个研讨会,听一个老师说的,发表在nature 或者 science 的文章,平均的需要经费支持大概在1000万人民币左右。

可见,牛逼的科研成果除了是智力的结晶,也离不开大额经费的投入。平均1000万左右的投入,对于搞基础研究的实验室是很难争取到的(通常大的工程项目有可能,但是这种项目一般出不了好文章)

发布于 2019-02-23 06:57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8952199



小鱼头

爱好旅游的化学狗
8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主要他还是正刊,这个真的很牛。

我自己虽然不行,但是周围人在nature,science,cell子刊上发论文的其实不算少,但是正刊的只有一个。

一个学妹发了一篇science正刊,没修稿直接录用。她后面的科研道路会很好走。

而且这个不拘泥于哪国吧,在哪国都很厉害了。

编辑于 2019-02-28 10:20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8952199

2#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5:13: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邓文龙 于 2021-12-6 16:15 编辑

如何在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我们拿《自然》来举个例子

《自然》杂志论文要求:原始性、重要性、交叉性、可读性、新颖性、巧妙性。

期刊
自然
论文

来源: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田学文 2016-12-05 13:26

创刊于1869年的《自然》杂志是世界上最负盛名和最权威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之一,它刊载的内容经常被世界各地新闻媒体作为最新科学信息的最可靠来源而披广泛传播。那么,什么样的论文可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中国学者怎样才能有效地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自己的论文?抑或说,向顶级期刊投稿,有哪些方面需要留心呢?说好的先定一个小目标——一篇SCI,你做到了吗?本文以期对你有所帮助。
创刊于1869年的《自然》杂志是世界上最负盛名和最权威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之一,它刊载的内容经常被世界各地新闻媒体作为最新科学信息的最可靠来源而披广泛传播。那么,什么样的论文可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中国学者怎样才能有效地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自己的论文?抑或说,向顶级期刊投稿,有哪些方面需要留心呢?说好的先定一个小目标——一篇SCI,你做到了吗?本文以期对你有所帮助。


《自然》杂志发表科学和技术所有领域的论文。该杂志每星期收到论文约150篇,由于版面有限,其中能够发表的只有约20篇。那么什么样的论文最有可能挤进如此有限的版面呢?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原始性:《自然》杂志录用论文最重要的标准是,研究论文必须是原始的必须是作者的独立工作,其中心部分的任何内容不得向其他刊物投稿。

重要性:论文所反映的研究工作对于同一领域的科学家来说必须是重要的。这种判断通常是由《自然》杂志的编辑在审稿人的帮助下做出的,审稿人既可通过正式报告反映自己对稿意见,也可通过打电话或发E-mail的形式非正式地向编辑提出建议。很多投稿未经审稿就被退回,是因为这些稿件只是一个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中间步骤,而不是因为《自然》杂志的编辑认为它们的学术论点是不正确的。

交叉性:投给《自然》杂志的论文还必须能够让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感兴趣。作为综合性科学刊物《自然》杂志希望有很大比例的读者会对自己领域之外的研究工作产生浓厚兴趣。

可读性:《自然》杂志要求自己发麦的论文能够让读者比较容易地看懂。这一要求与其说是语言问题或文风问题,倒不如说是条理问题和表达问题。中国科学家的第一语言不是英语,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论文偶尔会出现语法错误而受到歧视。《自然》杂志希望发表的是能够反映最重要的科研成果的论文,其编辑乐于帮助作者以正确的英文来表述自己的研究工作。《自然》杂志的编辑有许多本身就来自非英语国家。对于那些英语不是很熟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当他们投搞时,要做到尽可能简单而明了地在其论文中解释自己的研究工作。

新颖性:作为一个周刊,《自然》杂志必须选择其结果包含某种新颖成分的研究论文。这样的论文既可以是对以前人们不知道的某种现象的描述,也可以是向以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某个假设提出质疑。例如,一篇能够令人信服地证明永恒运动的论文相对于一篇证明永恒运动是不可能的论文来说、前者就会被《自然》杂志优先考虑。

巧妙性:《自然》杂志优先考虑那些新颖,别致、巧妙的研究工作,包括那些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路径、通过对方法的巧妙改进而得到某种可靠结果的研究工作,以及那些将一个领域的知识巧妙应用于另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虽然《自然》杂志发表的每一篇论文并非都要包括以上全部要素,但它们通常要满足其中不止一个条件。《自然》杂志并不排除发表那些专业性很强、但却非常重要的论文,也不排除发表那些介绍目前还无法解释的有趣现象的论文,但由于版面有限,这些类型的论文被录用的机会相对来说要小一些。

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七个步骤

投稿之前:

第一步,考虑录用标淮:您在自己的论文中想要报告的进展是否属于前面所列类别中的至少某些类别?

第二步,参阅《作着须知》:《作者须知》的全文和最新版本刊登在《自然》杂志的网址上(www.Nature.com)。在准备论文时严格按照这些要求来做,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耽误。

第三步,提交稿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已在线的方式通过www.nature.com submit投稿。在这种情况下,就不需要再硬拷贝。作者还可以用磁盘投稿,一般不要用E-mail投稿。

如果作者无法以在线方式或用磁盘投稿,论文应寄往:The Editor, Nature, Porters South, 4 Crinan Street, London N1 9XW, UK。一式五份,并附一封短信,用几句简短的话向非专业读者解释您为什么认为自己的论文适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写清您目前的地址、电话和E-mail。不要通过传真来投稿。

投稿之后:

第四步,编辑部审稿:编辑部不会将所有稿件都送出去让审稿人审稿,因为这样难免会耽误时间,所以收到的稿件中大约有一半未经审稿就被退回。至于什么样的论文最符合《自然》杂志读者的利益,什么样的论文值的送审,其选择权和决定权都在编辑手里。《自然》杂志的编辑们会尽力在收到论文后一星期内做出这样的判断,并将论文是否送审、是否退回的决定用传真通知作者。

第五步,审稿人审稿:对那些正式送审的论文,《自然》杂志的编辑还要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再审查一次。一篇论文是否发表,其决定由《自然》杂志的编辑来做,而不是审稿人来做。编辑会将是否发表的决定写信通知作者,并附上一份审稿意见。《自然》杂志上发表的几乎所有论文,都要根据审稿人的意见至少修改一次。

第六步,《自然》杂志的决定:作者们一般都会认为自己的研究工作是优秀的,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如果《自然》杂志根据专家的意见决定不发表某一篇论文,请理解那是因为这样做最符合其所有读者的利益,原因是大多数读者与该论文的作者不属于同一研究领域,而不是因为论文所反映的研究工作学术质量不够高。

第七步,最后一步:请不要被这么多的步骤吓倒。要知道,要对论文进行全面评价,必须经过这些步骤。《自然》杂志向来以发表优秀论文闻名于世,而这些步骤正是其成功的基础。

编辑是些什么人

《自然》杂志的编辑是否都是英国人、是否都在50岁以上?不,他们大都是年轻人,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其中大多数都在世界一些最好的实验室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工作。

《自然》杂志的论文编辑分成两个组:生命科学组(biological sciences team)和自然科学组(physical sciences team)。生命科学组的负责人是Richard Gallagher,一位免疫学家;自然科学组的负责人是Karl Ziemelis,一位材料学家。除了这两位学科主编以外,还有:14位生命科学编辑和7位自然科学编辑,他们大多数在伦敦办公,少数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办公。这些编辑分工处理各科的论文。比如,一位编辑处理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领域的论文,而另一位编辑则处理生态学和演化方面的论文。每一位编辑在加盟《自然》之前都在某一特殊领域具有专长,他们每一位还可通过出席学术会议、与科学家进行电话交谈、阅读文献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各自的专业知识。

当然,《自然》杂志的科学报道并不限于研究论文。《自然》杂志还有几位高水平的新闻记者。

论文投稿之后

完成实验工作、并按以上要求写好论文后,您也许认为您的任务基本上大功告成了。但即使《自然》杂志答应发表您的论文,您也应准备对论文做大量修改,可能需要做更多的实验,也可能需要做文字改动,还可能既要做更多的实验,又要做文字改动。

下面,我们将对您的论文到达《自然》杂志编辑部之后所发生的事情做一介绍,我们希望这种介绍能够帮助您了解《自然》杂志的编辑部是如何做出决定的。我们还希望,这种介绍可帮助您最好地准备自己的论文,使其最有可能被发表。

最初步骤

您投给《自然》杂志的论文应当满足以下所有要求:

论文应有一个明确的、原始的结论。

论文的写作应当尽可能地简单,尽量不要用专业术语。

同事们已对论文进行了审阅(征询来自不同学科的同事们对自己论文的意见经常是很有帮助的)。

论文的格式与《自然》杂志的要求是一致的(见《作者须知》)

您已向编辑写了一封短信,解释为什么您的论文对本领域之内的人和对本领域之外的人来说都很重要。

您的电话、传真号码和E-mail地址已写在了您的论文的第一页上,或写在了您给编辑的短信中,并且已经注明了您的论文字数,以及如果发表的话您估计会占用《自然》杂志多少个页面。

投稿前询问

如果您不能肯定自己的论文原则上是否适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那么您可以发一封投稿前询问信。《自然》杂志并不鼓励这样做,大多数编辑都愿意通过阅读稿件全文来判断一篇论文。然而,如果您愿意的话,您可通过《自然》杂志网址(www.Nature.com)发一封投稿前询问信。在这封信中,请附一段论文摘要(注明所有参考文献),并用简短的几句话解释为什么您认为自己的论文适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自然》杂志的编辑们将尽可能在两个工作日之内通过E-mail回答您的询问(但询问信必须采用正确的格式和方式)。然而,在这个阶段,编辑们只能说您的论文是否可能送审、是否适合发表而己,他们不能进一步同您讨论,也不能在阅读一篇论文之前就保证可将其送审。

是发“论文”(Article)还是发“通信”(Letter)

“通信”(Letter to Nature)是对某一原始科研成果的初步介绍,其内容是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所感兴趣的。“论文”(Article)是对某一项研究工作的更全面、更周密的介绍,代表着人们对某一事物认识层次的一个显着提高。《自然》杂志的版面只允许每星期发表约2篇“论文”类论文和16篇左右的“通信”类论文。因此“论文”类论文的竞争更加激烈。事实上,很多“通信”类论文最初是按“论文”类论文投稿的,后根据《自然》杂志编辑们的意见缩短了篇幅。

有关“论文”类论文和“通信”类论文的详细写法,请参阅《作者须知》。请特别注意:“通信”类论文引言部分用黑体字排版,而且只有一个自然段的较短的讨论部分;“论文”类论文有一个自然段的较短的摘要部分(summary),排在正文之前,与正文分开,即采用所谓的“standfirst”形式,其正文可包含几个自然段的引言。

“通信”类论文的引言

“通信”类论文没有其他论文所有的那种提要(abstracts)。其第一段用黑体字排版的部分字数不超过180个单词(可能的话还应再短一些:100个单词绝不少见),既起引言的作用,又是一段简短的、非专业性的摘要(summary)。在这一段中,您可介绍自己研究工作的背景,报告其主要结果,并解释该结果为什么是重要的。接下来,您应直接描述结果,进一步的背景介绍越少越好。用黑体字排版的第一段内容的写作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一旦一篇论文已原则上被接受发表,编辑和助理编辑们会帮助作者重写这段内容。

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15:14:4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的处理

您的论文到达《自然》杂志后发生的第一件事情是,它将被录进一个稿件跟踪系统中。编辑部的行政管理人员会检查一下,看您是否寄来了一式五份稿件,是否同时寄来了必要的参考文章。如果没有的话,他们会要求您将其寄过来,或自己动手复印,这样便会造成时间耽误。登录之后,编辑部会给您的论文一个特定的编号,并用明信片或E-mail将这个编号通知您,供您以后跟我们就您的论文进行通信联系时使用。第二步,编辑人员将对您的论文进行分类,看它是属于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属于生命科学领域,因为《自然》杂志的编辑们就是按这两个领域分成了两个小组(大多数编辑在伦敦,少数在华盛顿)。介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之间的论文(如海洋学),将被分到其中一个小组,但责任编辑在考虑稿件的整个过程中会与另一组的相关同事进行协商。每天,有关人员会按以上方式,将投来的论文稿件分发给各编辑小组中相应专业的编辑。在您收到的来自《自然》杂志的所有信件中,给您写信的编辑的名字首字母缩写将会出现在您的参考编号旁边。

接下来,编辑们将会考虑您的论文是否值得送审。这个判断主要由责任编辑来做,但几个同事之间常常会就论文进行讨论,以确保各学科之间所采取的标准都差不多。在这一阶段,编辑们将会考虑在该论文所属领域之外的人会怎么来看这篇论文,也就是说,要判断论文是否具有广泛的科学意义。

《自然》杂志的编辑们是如何判断重要性的

《自然》是一个致力于发表那些既有突出的科学意义、又有广泛的读者群体的研究论文的杂志。判断什么东西会让如此广泛的读者群体感兴趣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为每一个审稿人只看到很少一部分投稿,所以一个审稿人未必会具有做出这种判断所需的视角。《自然》杂志不可能将某一领域的所有投稿都寄给审稿人,这一点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自然》杂志没有一个由高级科学家组成的编委会,因为编辑们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决定受到编委会成员个人喜好的严重影响,也不愿看到编委会偏向一些国家的作者,歧视另一些国家的作者;同时,设立编委会难免会增加决策时间。因此《自然》杂志的编辑们自己来做这些判断。这样,所采用的编辑标准更有可能趋于统一,他们可以真正独立于任何一个科学团体或任何一个国家,处理稿件的以时间耽误也可减少到最小。

审稿人的选择

一旦《自然》杂志决定一篇论文原则上值得送审,该论文的责任编辑将会选择二或三个审稿人。审稿人是能够从专业角度对论文进行充分地、公正地审定的专家。选择审稿人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是否有相关论文正在考虑之中;最近是否给可能的审稿人送审过其他相关论文;审稿人在下个月的活动情况;审稿人的专业与其他被考虑的审稿人的专业是否吻合;《自然》杂志对所选择的审稿人过去审稿工作的了解情况。编辑们在选择审稿人时将会非常慎重,他们要与不同国家的数位科学家进行接触,以确保能让最合适的审稿人来审阅您的论文(不管审稿人身处何地),并在送出论文之前几天内将这些审稿人是否联系得上、是否愿意审稿的事情落实。

审稿人采用的标准

理想的审稿报告应当指出:谁将对新的结果感兴趣(为什么)?在作者的结论成立之前,还需要解决哪些学术上的问题?虽然审稿人有时会自告奋勇地指出,某一篇论文是否适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但我们并不要求他们提出这样的审稿意见。相反,我们要问他们的是,他们是如何看待所审论文的贡献及其重要性的,编辑们正是根据这样的审稿意见以及《自然》杂志的正式编辑标准来决定一篇论文是否适合在《自然》上发表的。同样,虽然编辑们认为审稿人指出的论文所存在的所有专业问题都很重要,但他们并不会完全受这些审稿意见约束。

竞争与道德

当然,一些潜在的审稿人可能正在从事与要求其所审的论文相互竞争的研究工作,这可能会影响到其审稿意见。为了避免这种利益冲突,《自然》杂志要求审稿人在答应审稿之前如实说明是否存在这种问题,要求他们说出与其讨论过所审稿件的同事,还要求他们在审完之后将稿件退回。

作者也可以推荐合适的审稿人,但编辑不一定用他们推荐的人。作者可以要求不要一篇论文送给某一个或两个(但不能更多)研究小组审稿,《自然》杂志会尊重这种意见的。

《自然》杂志追求的目标是,尽快做出所有决定。如果一篇论文不能被考虑的话,在收到稿件后一星期通常就会通知作者(但作者不会被告知他们的论文己送审)。遗憾的是,《自然》杂志不能保证迅速提供审稿报告。大多数审稿人都会根据《自然》杂志的要求,在双方商定的天数内提交审稿报告;如果他们在这个时间过后还没有提交审稿报告,编辑就会通过电话或E-mail不断催促他们。由于许多审稿人都远离伦敦或华盛顿,所以《自然》杂志要求审稿人通过E-mail或传真将其审稿报告发到伦敦或华盛顿(另用邮件将稿件和图表退回),以加快决定速度。

所有审稿人的审稿报告都到了以后,责任编辑将会采取她或他认为合适的下一个行动,并将论文的主要内容、审稿意见以及准备给作者的信件整理成文,在自己的同事中传阅。接下来,其他稿件编辑,包括生命科学主编和自然科学主编,将阅读这一文件,以确保所采用的编辑标准与其他论文所采用的编辑标准是一致的,并确保所涉及之论文己经专家审阅。在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处理这篇论文的责任编辑将会给作者发出一封信,并附上审稿报告。给作者的信和审稿报告通常是用传真发出,除非作者要求《自然》杂志不要用这种方法来通信。

如何做出反应

在理解《自然》杂志编辑的信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记住,信上所说的,就是其所指的。例如,信上可能会说,《自然》杂志不能以其现在的形式发表一篇论文,但如果作者补充一些数据后再投稿的话,编辑们很愿意考虑的。在这个例子中,在补充特定数据之前,作者不应将该论文修改后再投稿,但一旦补充数据之后,《自然》杂志会很乐意重新考虑这篇论文。《自然》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中很少有未对最初投稿做重大修改就能得以发表的。《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些优秀论文最初并没有支持其重要结论的数据,正是凭借审稿人和编辑们的广泛关注,这些论文才真正具有了吸引力和说服力。

修改论文

《自然》杂志的编辑部在向作者传达决定时会尽可能做到明白清楚。在回信时,请只谈与编辑决定直接相关的问题。当要求您修改或重新投稿时,还可能会同时要求您说明,您是如何根据审稿人和编辑们的意见来进行修改的。自然,作者并不总会同意审稿人所说的每一件事情。但在针对审稿人的意见谈自己的看法对,请用温和的言辞(因为我们可能会将您的修改说明连同您的修改稿再送给审稿人)。在回答编辑或审稿人提出的问题时还要记住的是,如果某一个问题对他们来说不清楚,那么这个问题对普通读者来说也不可能清楚。

论文的格式和长度

一旦《自然》杂志原则上接受您的稿件,编辑们将会提出严格的格式要求,详见《作者须知》。虽然没有正式的页数限制,但一篇“通讯”类论文的理想长度约为2.5页。对一篇典型的自然科学领域的“通讯”类论文来说,这样的长度相当于大约1500个单词的正文和4个表格或图形;对于一篇典型的生命科学领域的“通讯”类论文来说,这样的长度相当于大约1000个单词加上4个图表,这类论文插图和方法部分所占篇幅一般较大一些。经编辑同意,作者可用图表换取正文篇幅(关于这种计算的详细情况,请访问www.nature.com参阅《作者须知》)。

如果编辑认为某一作者需要更多的版面来充分表达其结果,可以提供额外的版面。相反,并不是所有论文都需要分配最大版面,所以编辑一般都会选择长度下限。大多数作者都会惊喜地发现,根据编辑的意见压缩其文章非常容易,只需集中表述结果中真正重要的部分就可以了。压缩后的论文是一篇容易阅读、容易理解的论文,因而也是一篇会被广泛引用、产生广泛影响的论文。如果一个修改稿的长度大大长于编辑所要求的长度,可能会被退回再进一步压缩,这样就会耽误更多时间。在投稿和重新投稿时,一定要说明论文的长度。

接受以后

一旦您的稿件被正式接受发表之后,它将会交由《自然》杂志的一位助理编辑处理,助理编辑负责确保您所用术语和符号符含《自然》杂志自己的风格,文章的语言筒单、清楚、语法正确。当一位作者的母语不是英语时,助理编辑还会特别注意,并乐于提供其所需的各种帮助。然而,《自然》杂志希望尽可能由作者自己来准备自己的论文,因为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最了解,因而能够根据编辑和审稿人的意见做出最有说服力的论述。助理编辑会通过E-mail向您解释(或同时附上您的校佯)比较大的改动,或要求您澄清不清楚的地方。助理编辑在纸上对您的论文上进行编辑,然后由外面的一个排版公司来排版,排版公司在排版时还要给论文中添加网络版所需的编码。您的校样、图表将由排版公司直接寄给您,但要求您在改正完后将其寄到《自然》杂志在伦敦的编辑部。

在收到校样的同时,您还将收到一个抽印本订购单和一个版权转让单。虽然您可以通过传真将校样发回,但最好还是采用邮寄或专递方式,因为传真件字迹可能不太清楚。收到您寄回的校样后,助理编辑将把您修改的内容移植过来,必要时还要就您修改的内容与您讨论。在此过程中,助理编辑还将阅读校样,看是否有排印方面的错误。

发表的时间安排

您修改过的校样到达伦敦编辑部后,您的论文就可以安排时间发表了。每个星期,编辑们都要开会选择在两个星期后要出版的一期的内容。随后,排版人员将在下一个星期的周一和周二根据美编的版式说明准备大样。这一期《自然》杂志的其余内容在出版的这个星期内准备好,然后,对最后的排式进行照相,并将胶片发往英格兰、美国和日本的印刷厂,供印刷本期杂志。

《自然》杂志的姐妹刊

《自然》杂志著名的姐妹刊,即《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自然结构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和《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都是在市场上非常成功、在编辑业务上各自独立的杂志,它们的影响因子在各自领域中都高于其他任何杂志。《自然》杂志为什么要出版姐妹刊?《自然》杂志与其姐妹刊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为了扩大读者的视野

对于世界科学界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由于《自然》是一个跨学科刊物,所以它发表所有科学领域的论文。然而,在一些领域,投给《自然》杂志的高质量论文数量的增加要比其他领域快得多。发表这种高质量的论文,可让读者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于是,在那些稿件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创办新的刊物,就可以让这些领域的读者比只有一个《自然》杂志时具有更为开阔的眼界。而且,在姐妹刊上发表这些论文,与被《自然》杂志退回后向其他刊物重新投稿相比发表速度更快,因为向其他刊物重新投稿时还得从头开始审稿。这是因为,对于那些其论文无法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但他们又向《自然》杂志的一个姐妹刊上投稿的作者来说,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他们可要求将其在《自然》杂志的有关文件提供给该姐妹刊。

由于姐妹刊上的论文是按照《自然》杂志严格的标准进行审稿的,所以您完全可以信任这些论文的结果。姐妹刊上也有读者熟悉并喜欢的、在《自然》杂志本身上能看到的一些非正式部分,如“新闻与观点”(News and Views)、“读者来信”(Correspondence)、“简明通信”(Brief Communications)和书评(Book Reviews)、以及本领域的读者直接关心的新产品信息等。

怎样在姐妹刊上发表文章

大多数论文是直接投给姐妹刊的,但有些论文是先投给《自然》杂志、在审稿前或审稿后发现更适合某一姐妹刊而转投的。然而《自然》杂志的编辑们除非感觉一篇论文原则上适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否则他们是不会将其送审的。如果他们觉得投给《自然》杂志的一篇论文原则上在该领域的姐妹刊上发表比在《自然》杂志本身上发表更合适,他们会直接告诉作者。选择在哪个刊物上发表由作者决定,由他们自己决定是投向《自然》杂志编辑所说的姐妹刊还是投向另一个刊物。(生物谷Bioon.com)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69378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4-6 06:16 , Processed in 0.078199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