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7-6-12 09:55: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邓文龙 于 2017-6-12 10:04 编辑
氯胺酮
A+医学百科 >> 氯胺酮
药物名称: 氯胺酮
药物别名: 凯他敏,KETALAR,CI-581
英文名称: Ketamine
说 明: 注射液:100mg(2ml);100mg(10ml);200mg(20ml)。
功用作用: 静注后首先进入脑组织,脑内浓度为血浆浓度的6.5倍。氯胺酮为一种新的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剂,先阻断大脑联络径路和丘脑向新皮层的投射,故意识还部分存在,痛觉消失则明显而完全;随血药浓度升高而抑制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快速但短暂,能选择地抑制大脑及丘脑,静注后约30秒钟(肌注后约3~4分钟)即产生麻醉,但植物神经反射并不受抑制。麻醉作用持续约5~10分钟(肌注者约12~25分钟)。一般并不抑制呼吸,但可能发生短暂的呼吸频率减缓和潮气量降低,尤以静注较快时容易发生。注入后可引起一定程度的血压上升和脉率加快,并可能引起喉痉挛。本品易通过胎盘屏障。
临床上主要适应为:①各种小手术或诊断操作时,可单独使用本品进行麻醉。对于需要肌肉松弛的手术,应加用肌肉松弛剂;对于内脏牵引较重的手术,应配合其他药物以减少牵引反应。②作为其他全身麻醉的诱导剂使用。③辅助麻醉性能较弱的麻醉剂进行麻醉,或与其他全身或局部麻醉复合使用。
1 作用机制
氯胺酮产生一种独特的麻醉状态,表现为木僵、镇静、遗忘和显著镇痛。此种状态被认为是边缘系统与丘脑-新皮质系统分离的结果,因此被称为“分离麻醉(dissociative anesthesia)。现知这种概念并不很确切,故已不再使用。
根据脑电图研究结果,认为氯胺酮对丘脑-新皮质系统有抑制作用,而对丘脑和边缘系统则有兴奋作用。氯胺酮产生麻醉作用主要是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L-谷氨酸)以及与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氯胺酮产生镇痛效应的机制,主要是阻滞脊髓网状结构束对痛觉的传入信号,而对脊髓丘脑传导无影响。因此,其镇痛效应主要与阻滞痛觉的情绪成分有关,而对身体感觉成分的影响较小。还有些研究的结果表明,氯胺酮由于与κ阿片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效应。
2 药理作用
2.1 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静脉注射氯胺酮后意识逐渐消失,往往表现为眼睛睁开凝视,眼球震颤,肌张力增加,有时出现不自主肌肉活动。眼睑、角膜和喉反射不受抑制。镇痛作用显著,即使阈下剂量(sudbissociative dose)也产生镇痛效应。脑电图表现为α波活动减弱,出现θ和δ波。有时在丘脑和边缘系统出现癫痫样波形,但不向大脑皮质扩散。氯胺酮可使脑血流量和脑耗氧量增加,颅内压随脑血流量增加而增高。过度通气造成低二氧化碳血症可消除这些现象。氯胺酮麻醉苏醒期可出现精神运动性反应,表现为恶梦、幻觉、谵妄、恐怖感等。地西泮、咪达唑仑等药物有助于减少这些不良反应。
详细:
http://www.a-hospital.com/w/%E6%B0%AF%E8%83%BA%E9%85%AE
(華成旅行最便宜 03-3833-98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