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38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学家的品格 思想领导务实逻辑创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3-24 22:0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顾汉现 于 2017-3-24 22:33 编辑

科学家的品格  
思想家、领导者、务实、重逻辑和有创造性的学者是许多科学家的个性特征  思想领导务实逻辑创造

2014-04-24 |

科学家的品格 精选

孙学军 已有 6104 次阅读

2014-4-24 09:3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民日报发表赵展慧一篇讨论学术个性的文章,很有意思。该文章认为科学家主要是具有独特眼光、特殊学术体系和专门的技术优势,这有一定道理,但读来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而且“学术个性”也似乎不够准确,用科学家品格personality type似乎更好些。

科学家是人,人就有正常和不正常之分,科学家同样如此。有的科学家可以很不正常,有的科学家就如常人无异。作为一种职业,科学家的工作无疑会对这群人产生一些影响,导致科学家成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品格的人。思想家、领导者、务实、重逻辑和有创造性的学者是许多科学家的个性特征。具体到个人,这些特征并不一定全部具有,有的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

科学家品格有那些特征,有人说科学家和思想家有类似性,就是不太善于社会交往。这样一类科学家由于思想远超过普通人,会产生孤独感和寂寞的表现。就象牛顿和爱因斯坦等一流天才科学家就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

但具有思想家特征的科学家似乎不太符合现代科学的职业模式,因此也有不少科学家也是社会活动能力一流,或者具有领导者个性,这些科学家往往善于直接带领一个团队或开创一个新领域。

一流科学家都是务实、重逻辑和有创造性的学者。科学家一般都不是追星族,不太喜欢从众,也不太愿意八卦。科学家习惯用新方案和新视觉对待问题(习惯研究),科学家能比一般人从探究和分析中获得更多满足感(喜欢研究)。科学家往往聪明过人,尤其在某一个领域,但往往不乐于表现和炫耀自己的这一特长,因此有时候会不为人了解。另外,科学家往往具有效率高、喜欢自由的工作环境、善于对新设计和方案概念化、对复杂理论的理解力等等。

参考阅读

人民日报科技杂谈:科学家的学术个性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421/c1003-24920114.html

学术个性很难刻意培养,但可以肯定的是,尊重差异、鼓励质疑的科研风气,一定会让更多能够创新的学术个性“冒出来”

前不久采访了一位科学家,他在讲述自己的研究经历时说到:创新很多时候就是研究过程中的灵光一现。这种灵光与科学家个性化的学术思想体系有着莫大的联系。

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一种“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的创造性活动,如果没有科学家的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如何于未知处发现宝藏?这种原创性的发现,离不开科学家独特的学术个性。这种学术个性,包括独立的学术思想与技术体系,往往会产生突破传统的思维和基于实际研究的异想天开。

DNA 结构模型的发现就与科学家的个性密不可分。英国的两位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长期研究 DNA 分子结构,并最先拍摄到了非常清晰的X射线衍射照片,里面蕴藏了 DNA 结构的许多证据。令人遗憾的是,面对近在咫尺的真理,他俩未能打破思维定势、迈出“人类的一大步”。当这张照片到了年轻的博士沃森和克里克手里,却点燃了这两位的思维火花。他们大胆假设:只有双链的 DNA 才会显示出这样的清晰漂亮的图形!经进一步研究,这一假设最终得到验证。

许多成功的科学家正是凭借自创的技术体系,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重大突破。比如2011年诺贝尔医学奖3位得主,为了攻克免疫学中的难题,都建立了各自的技术体系。又如,法国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建立了果蝇与先天免疫研究体系,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建立了突变小鼠诱导体系,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建立了树突状细胞培养、鉴定、免疫功能分析技术体系。这些学术体系对他们的创新性科学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

不难发现,创造力丰富的科学家,往往都具备鲜明的个性化学术思想和独创性的技术体系。有科学家直言,中国之所以缺少科学大师、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与学术个性缺失不无关系。

如何培养学术个性、激发创造性思维?笔者采访的那位科学家认为,学术个性的形成往往源于科学家的教育背景、国家文化、生活经验和科研经历,很难遵循某种方式刻意培养。但可以肯定的是,尊重差异、鼓励质疑的科研风气,一定会让更多能够创新的学术个性“冒出来”。让创新力旺盛的年轻人敢于提出人所未言、人所未见的大胆假设,会孕育更多科学的灵光。同时,应多鼓励不同科学学派的发展。正如 DNA 结构的发现者之一沃森所说,给朋友展示科研文章得到的往往是附和,而竞争对手则会花费所有的时间去证明它的错误。

当然,学术个性的背后,仍然需要共性,那就是科学家甘于寂寞、坚韧不拔的潜心钻研。科学家的灵光一现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自己对所研究对象本质的深入理解。共性与个性碰撞,才能激荡出科学的火花。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788051.html

2#
 楼主| 发表于 2017-3-24 22:15: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顾汉现 于 2017-3-24 22:19 编辑

回帖选录:

[3]loyalSciencefan  2014-4-24 10:11
有人说做出突出成绩的科学家是孤独的狼,可能真有道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把重要发现寄予团伙,要么是懒汉,要么是无能。科学史上,许多重要的发现,都是孤独行为的结果。有人说当今的科学已不是从前,离不了团伙,真是这样吗?对大众科学可能是这样,但对于突破性学问可能未必!!!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12/3 11:04:59

国办:博士后研究人员日常经费提至每人每年8万 回帖

2015/12/4 16:47:46 loyalSciencefan
博士后是什么,博士后相当于临时实习工。在国外,博士期间,跟着老板做课题,毕业了,怕自己不能胜任独立工作,找一个位置,给自己锻炼锻炼。而且有些有钱的老板又缺少人手,就设了个博士后打工的位置。博士后的位置并不是光给博士准备的,凡是能在这个位置上干活的,都可以申请,包括本科生。早些年,国内很多,大学毕业、硕士毕业、或出国进修的各种工作人员,都是申请博士后的位置出国的,只要能为老板干活就行。还有很多人想留在国外,但办不下来,就多次多处申请博后的位置以拖延时间,有的干过3、4个博士后。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2/333145.s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5 00:48 , Processed in 0.151097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