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化精神:早期缺乏抚育可致脑自发活动发育异常 杏仁前额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2-21 14:3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顾汉现 于 2017-2-21 14:39 编辑

作者:严超赣等

来源:《转化精神病学》

发布时间:2017/2/21 11:18:52

早期不良抚育可致脑自发活动发育异常  杏仁-前额障

日前,中科院心理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严超赣研究组与合作者一起,采用大鼠模型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探索了早期不良抚育对脑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出生后受到不良抚育的大鼠表现出更多的抑郁样行为、社交退缩和大脑发育异常。相关研究已发表于《转化精神病学》。

早期生活经验不但会影响脑发育,也会对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产生影响,进而促使生物体对复杂多样的生存环境产生适应性。早期不良对待,特别是来自主要抚养者的身体或心理层面的虐待,会导致大脑发育异常,使生物体在随后的生命阶段更易于罹患精神疾病。但此前尚无纵向研究刻画早期不良抚育对大脑自发活动发育模式的影响机制。

该研究中,实验组幼鼠出生后8至12天,研究者不给予母鼠充分的筑巢材料,从而导致母鼠对幼鼠无法进行良好养育(抚育缺乏、身体虐待等)。随后,研究者让幼鼠在发育的青少年期(出生后45天)和成年早期(出生后60天)完成行为实验,并在轻微麻醉状态下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

对照组大鼠的“杏仁核—前额叶皮层”功能连接从青少年期到成年早期随着发育有显著增强,但在不良抚育组的大鼠中却未观察到相应变化。这些实验结果揭示了抚养者的不良抚育行为可能会导致大脑中与情绪调节相关的前额叶和皮层下环路的发育异常,增加罹患精神疾病的易感性。同时,该研究通过结合不良抚育大鼠模型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为人类和啮齿类动物面对生命早期压力的跨物种结果一致性提供了佐证。(来源:中国科学报 柯讯)

http://www.nature.com/tp/journal/v7/n1/full/tp2016276a.html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722111185269342963.s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6-20 19:35 , Processed in 0.238191 second(s), 4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