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将:军人言战要在国家战略下行事 须拿捏得当
2015年10月19日 09:04 环球时报
中印陆军联训:解放军试用印度著名英萨斯步枪
在轻武器射击场,中印双方对武器分解与结合互相学习交流。李朋芳 摄
自古知兵非好战
罗 援
在香山论坛上,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在阐释中国的安全政策时指出:“即使在涉及领土主权的问题上,我们也决不轻言诉诸武力”。
有人疑惑了:“军人不言战,谁再言战”?准备打仗是军人职责所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宪法赋予军人的使命。领土都丢了,还不言战,那到什么时候才出手?这里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此话的关键词是“决不轻言”。“言战”并不等于“轻易开战”。作为军人,“备战”是绝对的,否则留着军人干什么?但“开战”则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国家核心战略利益受到损害时,只有当和平无望时,我们才能举起自卫反击的正义旗帜。“言战”需要勇气,“决不轻言”需要定力和实力。“轻言”和“重言”区别在于“度”的把握,一旦突破了国家利益底线,我们不仅要“重言出口”,更要“重拳出击”,以霹雳手段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军人“言战”并不等于军人“好战”。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军人“言战”,首先是要“备战、慎战、慑战、止战”,这才是军人“言战”的逻辑链。军人“言战”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但这只是一个理想态。一旦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或“以战止战”失效,那只能“胜战”,用战争解决问题。“战而胜之”和“不战而胜之”的关键是“胜之”,“言战”和“不言战”是手段,胜利才是目的。有“战而胜之”的实力,但盘马弯弓、引而不发,重锤随时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落下,这才叫厉害,才能使敌人不寒而栗,才体现了中国战略文化的深邃。
军人“言战”也不等于时时处处把战争挂在嘴边。“善战者不言战”,不分时间地点场合轻言诉诸武力,只能把我们的朋友“吓”得越来越少,把我们的敌人“逼”得越来越多,使“好打之敌”变为“难打之敌”。香山论坛是一个和平的论坛,它是一个交朋友的场合,而不是树敌人的擂台。它不是军事研讨会,更不是开作战会议。在这种场合高唱“战争经”恐怕会让人觉得怪怪的。
军人“言战”和外交“言和”是车之两轮,必须协调、平衡发展。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过分偏重于任一方面都会造成和平发展之车倾覆;同样,如果文武功能错位,也会使和平发展之车走差了道。香山论坛是军事外交和公共外交的结合体,基于这个特点,范长龙上将在讲话中既强调我们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意志,又表达我们“和为贵”的真诚善意。这体现了我国战略文化的智慧和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的先后次序,“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伐兵”是我们迫不得已的最后手段,但又是我们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手段,在此之前,则应通过我们的智慧和谋略来解决争端,而智慧和谋略运用的底气来自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
军人“言战”要在国家的统一战略下行事。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要求军事走到哪一步,军事就应走到哪一步,超前,会变成“黩武”;滞后,会造成“失职”。这一点必须拿捏得当。我们主张和平崛起,但和平崛起并不等于我们已经挂上了“免战牌”,什么问题都逆来顺受,消极避战;我们主张军人要“知战”“敢战”“善战”,但我们又“决不轻言诉诸武力”。我们深知“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利害关系;有备才能无患,能战方能言和。这就是和平与战争问题的辩证法。▲(作者是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新浪军事)
文章关键词: 军人 少将 战争 国家 战略
http://mil.news.sina.com.cn/2015-10-19/0904841498.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