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05-25
跟上海的出版人说到一批日本原版的新书,其中有一本日本人写的中国80后,写法按社会学传统的排列,并非集中到几个有影响力的小巨头上,而是比较广泛地记录了这一代人的不同声音,尤其从行业的分类上看,说明了作者的视野之所在,读起来挺吸引人。关于中国的80后,如此描写如此分析的海外著书实属少见,而这位日本作者开门见山,把书名叫成《新中国的青年市场----目标80后》。
不过,给上海的出版人看了下原版书的封面,得到的第一个反应是:“书靠这个封面卖不出去!”看上去,如今国内的图书市场非得让封面打眼才行,好比美容与化妆一样,丑小鸭的帐已经没人来买了。
这本书的日本作者叫松浦良高,也是个熟人,几年前在上海书展上见过面,当时知道他作为日资广告公司的主任研究员常驻上海,同时也应聘到同济大学当客座研究员,难怪研究中国80后。如果没有他这样的知识与生活背景,单门儿一个人在日本,恐怕无法涉猎这个题目。他在日本学法律,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华盛顿大学念研究生,专攻东亚课题,然后就职于广告公司再到上海,这么一个学识旅途上的回旋势必对观察中国80后提供了一个多维的视角,这是我读这本书以后的最强烈的感受。
有人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句话不灵光,其实关键看他念什么经,80后的现象不光是中国,跟日本也好,或者跟韩国也好,乃至跟欧美也好,所谓“全球化”的浪潮恰恰是从这个年代开始高涨的,多维的角度才是念好这门经的关键。
让我把话说回到刚才的书的封面,每回到日本的书店买书,付钱的时候都会遇到店员热情的问询:“新书是否需要书皮?”据说,日本书店的这项服务全世界都新鲜。
究其缘由,找到了1983年成立的日本书皮协会,有位长者解释说:“大约100年前,旧书店为了保护书才用了纸书皮,后来包上书皮不仅能证明付了钱,而且还能做旧书店的宣传,于是就流传开来了。奈良有个富本宪吉纪念馆,现在去还能看到他1916年设计的漂亮的书皮,富本是当时非常著名的陶瓷艺术家。”
“书用书皮一包上的话,原来的封面不就被遮盖住了么?”
“其实不然。”长者一边笑,一边答道:“书皮有不同的制作人,分四大类。1是书的批发商制作,2是出版社制作,3是想做广告的企业制作。4是各个书店自己制作。这样一来,原来的书的封面设计完全是一个艺术创作,不用过多地被市场的营销部门牵连,任凭图书装帧家发挥想像就行。其实,这样一来,很多优秀的封面设计反而增多了!”
日本书皮协会的长者说得有道理,就像日本的书店连书架上的空间都用于广告,大概也是延用了书皮的想法。当然,至于什么样的封面受欢迎一定与对象文化直接挂钩儿,国家不同、读者不同,势必会有不同的情景。松浦良高这本研究中国80后的书实在值得译成中文,从一个多维的角度了解当代的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