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3-8-4 09:44:3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大热 “癞蛤蟆”只有三成人写对2
键盘敲击取代了握笔书写
汉字的认知水准会否急剧退化
看完节目,上班族们,愁了。“别只是在微博上怀念上学的美好了,真让你再体验把课堂听写汉字的紧张与快感,你们有能写对多少?”网友“hold不住”微博发问。跟帖者们纷纷感慨,键盘敲击声渐渐取代了书写,就慢慢忘了如何去表达汉字之美了。
而语文老师,乐了。此前他们总在担忧,怕以后人们汉字的水准,退化到只会辨认的阶段。
这一点,苏云生深有体会,“每次做听写训练,错别字泛滥一届比一届严重。如果要求手写作文,更是错字成篇。”
更有语文老师抗议,“高考竞赛加分,五科竞赛中没有语文;高校自主招生,几乎都不考语文;学生忙着考雅思、托福,母语真的过关了吗?”
不过,苏云生也表示,在网络时代,随着掌上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手写汉字”重拾不易,“就连我们上课都是多媒体教学,但除了材料展示,我会尽量多写些板书。课后作业特别是作业,也要求必须手写。”
为了让孩子们主动亲近汉字,苏云生曾策划了“行走在消逝中”活动,有几位同学不约而同想到了书信。她顺势引导孩子,提笔给朋友写封信,平时多看看纸质书,墨香会比冷冰冰的电子屏美妙。
“比如这次比赛,孩子们写着写着,就会感叹,哇,这个字好美啊。”在苏云生看来,这是个好信号。
同时,古语有云:见字如见人。指的是看一个人的写字水平就能看出这个人的内涵、修养和文化水平,“有个孩子听写很厉害,比赛后,裁判员老师就拉住他,对他说,如果再练得一手好字就更棒了。”苏云生说,首场比赛后,选手们自己都说,不论谁输谁赢,最后胜利的都是汉字。
“识字王”是如何炼成的
首期节目结束后,刘浥尘的“大师”名号众人皆知。
许多女生在微博花痴,“大师,我好崇拜你呀。”
其实这个外号,是他的语文任课老师苏云生“笑话”他的。每次写完作文,挺有文学天赋的刘浥尘都自觉“很有大师风范”,每次得不到最高分都要追着老师评点作文,总让苏云生很头疼。
这股寻根刨底的的拧劲儿在语文课上更加泛滥。“比如我讲到古代官级,说左迁意味着贬官,右迁意味着升官,还找了很多史据来证明,只有他会跳出来说,老师这里有个特例,左迁是升官……”怕被刘浥尘问倒,苏云生总要在课后翻阅大量资料。
如今想来,他的走红,正是“咬文嚼字”的功劳。
所以当记者提到天赋和记忆力,苏云生并不认同,“其实没有捷径,全靠平时积累。”
刘浥尘的阅读面连授课几十年的语文老师都很佩服。
比如第一期节目中的“核苷酸”,是个很少见的化学名词,他曾在一本科普杂志上看到过,就记住了。
“后面的决赛中,还有一个笔划巨多的词叫‘清癯’,形容人清瘦,是我读金庸的《神雕侠侣》时认识的。”刘浥尘说。
当然,他还有死磕的蛮劲。苏云生要求所有队员把《现代汉语辞典》翻一遍,唯有刘浥尘,不论会写不会写,把1700多页所有词条都手抄一遍。
小伙伴们带去北京的所有纸笔,全部写完,只能互相出题“刁难”。另一位队员陆佳蕾告诉记者,她也考过刘浥尘“尥蹶子”这个词,“我们会用各种生僻字、难词互相取绰号,叫着叫着就记住了。”
接下来,5位杭外学子将继续迎战半决赛。最后闯入决赛的代表队,再分散以个人名义决出年度汉字听写冠军。祝福他们越战越勇。电视机前的小伙伴们,也备上纸笔,和他们一起“听写”吧。
本报记者 徐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