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2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学通报》 :二十四节气与全球变暖趋势“步调不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3 12:13: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钱诚等 来源:《科学通报》

发布时间:2012-2-21 13:56:31

二十四节气与全球变暖趋势“步调不一”

科学家们说,数亿中国农民开展农事活动时经常参考的二十四节气应当根据全球变暖的趋势加以调整。

二十四节气是反映季节更替的一套历法系统,它是中国人在两千年前订立的,后来成为传统中国农历的一种重要补充。

二十四节气通常标注在日历的特定日期下方。每月有两个节气,而且很多节气都指代了相应的农业活动。

二十四节气表明了季节的更替和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例如“大寒”、“大暑”、“惊蛰”、“芒种”等。中国人将二十四节气与现代农业气象数据结合在一起,安排日常的农业活动。在农村地区,还有许多跟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农谚和歌谣。

但中国气象学家认为,这些传统的节气已经难以适应现状,因为它们未能将气候变化的因素考虑在内。

研究人员收集了1960年到2008年中国549个气象站的气温数据,以确定反映季节更替的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他们发现,中国的平均气温升幅明显,致使进入春夏的时间提早,秋冬两季的时间推迟。夏季时长平均增加了15天,冬季时长减少了15天。

这种急剧变化意味着,需要调整与节气有关的农耕习惯。与上世纪60年代相比,过去十年中“大寒”的冷天减少了56.8%,而“大暑”期间的热天增加了81.4%。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认为,这种变暖的趋势更明显地影响了春夏而非秋冬的节气。“雨水”的升温趋势最为明显:1961到2007年的平均气温上升了2.43摄氏度。

他们建议把与春夏两季节气有关的农业活动提前,特别是“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在北方的一些半干旱地区,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这四个节气的发生日期提早了最多16天。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气象专家以及这项研究的主要研究者钱诚说:“这项研究仅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提供了一种决策参考。”

南京农业大学的农业气象学家罗卫红说,这项研究总体上对中国的农业生产规划具有指导价值的,但提供的对策只是研究者根据温度变化做出的结论。

她认为,更加科学的方法是观测开花、坐果等树木“物候”,而非机械地遵循二十四节气。她解释说,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物候变化,如果按物候来安排人类活动,会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的趋势。树木的物候是物候最直接、最易被普通人感知的指示标志。

这项研究发表在今年1月出版的《科学通报》上。(来源:科学与发展网络 Yidong G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4 09:11 , Processed in 0.209460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