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2-17
许多年以前,我在一本书里看到一位日本学者把三国里的刘关张桃园结义说成是三人组建的同性恋关系。起初觉得很不可思议。《三国演义》里说三人的结义是要“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具有鲜明的政治意图。小说里的确有刘备“与关、张食则同桌,寝则同床”的描述,但这不过是男人之间的亲密友谊而已,怎么会轻易地跟同性恋扯到一起呢?
“结拜”是我国社会独特的人际关系交流方式,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相互约定为兄弟姐妹以印证感情深厚或为共同目标而携手合作。“结拜”是以儒家的“义”为思想基础的。“义”意味着奉献和自我牺牲。你跟某个人结拜也就表明你愿意把你拥有的社会资源--经济能力、社会关系、地位、权限、名声、体力等—拿来与他分享。你的结拜兄弟如果陷入贫困,你就得像对自己亲兄弟一样去救助他;如果他的生命受到威胁,你就得拼死相助。当然,这仅仅是理想化的“结拜”,现实中的结拜很多达不到这个理想。更有甚者,像《金瓶梅》中的西门庆那样居然与结拜兄弟的妻子偷情,后占为己有。不过,实际生活中到底有多少真心实意的的结拜对于理解一个文化现象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社会对结拜崇尚和认同。今天,歃血立盟之类的结拜仪式虽然不多见了,但称兄道弟的语言习俗和哥们义气的思想意识依然盛行,结拜体现出的文化精神并没有退色。
中国人喜欢的义结金兰显然没有被日本社会所接受。日本人对于人际交往通常报着谨慎和消极的态度。他们不愿意为他人付出过多,也不愿意让他人为自己付出太多。理想的状态是在不得已而接受别人帮助时,尽可能及时地给对方以基本相应的报答。这种消极和出于无奈的交际原则被称之为“义理”。“义理”的概念大致相当于中国的“义”或“义气”,区别则在于中国的“义”在动机上积极主动,在内容上是无条件付出,而“义理” 在动机上消极被动,在内容上倾向于等价交换。中国的“义父”指出于敬仰之意把没有血缘和亲戚关系的长者认作父亲,而日本的“义父”则是丈夫或妻子的父亲,即丈人或公公。其意是因为婚姻关系不得不认的父亲。同样,义兄义弟也就是丈夫或妻子的兄弟之意。
那么, 日本人对中国式结拜兄弟的误解到底缘何而生呢? 他们有可能从陈寿《三国志》的记述里得到了某些暗示。“关羽传”中写道:“先主(刘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在诗经里新婚夫妻的亲密被形容成“如兄如弟”,后世于是就有了“燕尔新婚,恩如兄弟”的说法。莫非日本人把这个说法反过来理解,结果就成了“兄弟如夫妻”?这样的话,没有血缘联系的人结为兄弟,那可不就是与夫妻相似的同性恋关系啦!
后来查看了日本的一些相关资料,才发现江户时代的“结义兄弟”真的是存在于武士之间的同性恋关系。当时,有不少无血缘和亲戚关系的人结拜为兄弟的事例。也就是说,那时的义兄义弟并不是自己配偶的兄弟,而是双方自愿结成的兄弟关系。而这样的义兄义弟还是不同于中国的结拜兄弟。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以同性恋关系为前提的,与其说是“结义”,不如说是“结情”。
日本历史民俗学家氏家干人先生指出:“从战国时代(指15世纪末到16世纪末的日本)到江户初期,男性之间的性爱关系被称之为‘众道’或‘结义兄弟’,在武士阶层广为流行。这种脱离常轨的性关系不但没有被视为异常,反而被赞誉为武士道的美德。”
男性之间的性爱关系也叫“男色”。它不仅存在于武士之间,更是联系武士与藩主情感的重要因素。对此,我在《大日本•小日本》“第一篇民族精神” 中的“男色——武士道的情感基础”一文里做了介绍,可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药进著《大日本•小日本》企业管理出版社(各地书店销售,一诚网、亚马逊等可网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