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2-7 19:10:48
|
只看该作者
长篇连载:铁血强宋(8)
后勤补给问题也是古今战争的重大问题,宋代国力强大,一般不存在后勤生产不足的问题,主要问题在于运输,而在前机械化时代,尤为艰难。古代作战,一名士兵在前线作战,平均要三到五名后勤人员在后方不断的给他运输物资。这还是骑兵比例很小的宋军,如果军中马多,则运送草料的耗费更大。历史上很多经典战例不是通过正面战场硬拼,而是通过切断对方补给线获胜。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就是通过烧毁袁绍的粮仓而以弱胜强,而外表强大的拿破仑和希特勒攻入俄国之后都是因为补给困难而自取灭亡。有时候攻方可以通过边打边抢的方法即时补给,但前提是要打赢并且抢得到。而宋军作战只能抢夺敌军留下的战利品,而不能掠夺民间物资,这一点也需要切记。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同学可能都知道,北宋的丁谓,被视为管理工程(系统工程)的鼻祖,是时代的一道分水岭,他之后的后勤工程组织能力大大增强,但毕竟仍处于原始的人背马驮时代。
最后说说古代战争中的人数问题。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数量是战争中最主要的优势。所以军队的人数在评价古代战争中至关重要。西方没有信史,他们的史书类似于神话,所以温泉关战役中说斯巴达三百勇士扛住了波斯帝国x万大军(各种资料中x取值从70到500不等),现代人一般不信。中国的史书被世人公认为信史,但某些数字仍然存疑。比如史载淝水之战中,前秦出动了90万大军,这个数字就很可疑。事实上,这可能是统计口径的问题。军队人数包括主力作战部队、辅助部队、预备队、工程部队、后勤部队以及民夫,而一般的史书总喜欢极力缩小己方并夸大对方的人数,以此来显示本方战斗效率高。当然这也不能乱写,所以常用手法是说到己方人数的时候就只说主力作战部队,甚至直接参战的先头部队,而说到对方人数的时候就把预备队、后勤部队、民夫甚至兵工厂里面的工人都算上,淝水之战中的描述就是典型。
当然,军队过于庞大未必是好事,淝水之战其实就是因为符坚大王的兵力过于庞大,所以无法有效指挥而失败的,丁谓的管理工程思想还需要时日才能融入军事管理体系中。那么本书在后文中提到的军队人数,如果不专门说明,都是指主力作战部队。事实上,按主力作战部队计算,一支万人的军队已经不算小,八万的军队就已经很少见了,再多就很难有效指挥。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斩首级数,这是古代作战衡量胜负程度的主要数据,但是斩首级数远不等于杀伤敌军人数,更不等于击败敌军数量。因为一般部队败阵下来还是会将己方战友的尸首尽量带走,而且战斗中有些尸首已经损坏,不能取首。一般来说,每杀死四至五名敌军可以斩首一级,而被击溃的敌军总数更远远不止此数。
好了,讲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宋代战争的背景和特点都有比较客观的了解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到风云激荡的宋辽战场上,看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展示他们的铁血风采吧!
第二篇 超级大国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章 面对契丹帝国的军事理论家宋太宗
宋太宗:伟大的理论家,蹩脚的指挥官
开宝九年(太宗太平兴国元年,西元976年),宋太祖驾崩,享年49岁,在位17年。赵匡胤同志,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民族英雄。宋太祖生在五代乱世之中,出身于行伍之列,凭借其卓越的战功掌握了军权,虽然他像五代的很多篡臣一样篡夺了后周的皇位,但是由于他和他弟弟的很多重要改革措施,终于结束了五代乱世,把中华民族从血海深渊中解救出来,并开创了三百二十年大宋王朝,迈出了人类文明从中古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伟大步伐。宋太祖作为军人,武艺高强,作战勇猛但不鲁莽,立下了卓越战功,初步统一了中国。同时他在文学和艺术上也有较高成就,被后世称为“艺祖”。而且他生性仁厚宽容,经常能够容忍下属甚至是敌国的一些小玩笑而不会乱摆皇帝的架子。他对待失败的敌人都非常宽容,并不斩尽杀绝,尤其是给予了后周柴氏极高的待遇,这是其他改朝换代者都很难做到的。宋太祖勒石为信,要求子孙绝对不能以言论杀人,开言论自由之先河,所以有宋一代,思想活跃,文史和科技方面的成就为历朝之最。赵匡胤同志永垂不朽!
当然,宋太祖死得很突然,《宋史》没有说明传位的详情,但《续资治通鉴长编》却明确记载:太祖驾崩时已经深夜,孝章皇后宋氏本让宦官王继恩去召太祖第四子、贵州防御使赵德芳前来继位。但是王公公却跑出去把晋王光义叫来了(这个太监是不是吃了华南虎的胆?),宋皇后只好哭着说:“我们孤儿寡母都托付给官家(皇上)您啦!”于是太祖的弟弟而不是儿子赵光义就继承了皇位,即为宋太宗。这算不算篡位呢?好像也有点像哦,至少是抢夺了太祖儿子的继承权。不过按《宋史 杜太后传》记载,杜太后汲取周世宗幼子不能守天下的教训,于建隆二年(西元961年)临死前召太祖、太宗、赵普三人要求他们共同立誓,太祖崩后要传位给弟弟而不是小儿子,让赵普书写并签署了正式文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不过这种说法有很大疑问,为什么太祖崩前从来没有人宣布过这件事情,太宗登基时才宣布,杜太后和太祖都已经死无对证了,不得不令人怀疑是子虚乌有。所以后世有很多八卦新闻认为这都是太宗自己编出来的,反正死无对证,赵普则跟着他一起作了伪证。到后来甚至又有人说是太宗动手把太祖给杀掉的,也就是所谓的“烛影斧声”,这可能又过于夸张了点。不过不管真实性如何,这些八卦传闻都成为了太宗甚至宋室的长久困扰,还会影响到一百多年后的继位问题。
当然,对于后人来说,这些八卦传闻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继位的这位宋太宗对历史有什么影响。由于历史上宋太宗亲自指挥了好几次大败仗,所以后世对他的评价很低,但是他在军事理论上的贡献却往往被忽视了。正如前文所说,他在军事理论上的三大贡献:参谋本部制度、阵图制度和军事学院体系,是现代化军队的渊源。同时也是他确立了文官掌兵的军队国有化体制,宋朝开始逐渐形成现代化集团军编制,也和宋太宗有重大干系。但是他确实只能作为一位理论家,他用现代的军事思想指挥出不少可笑的败仗沦为后人笑柄,甚至有人说他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败千里之外。”此说虽然刻薄,但确也不失理。其实宋太宗很像普鲁士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不同的是克劳塞维茨最大军衔只到少将,没有机会决败千里之外。而宋太宗,作为宋帝国的皇帝,却要面对一个汉民族从未遇到过的强大对手。
契丹:北方草原上的第一个文明帝国
黄河、长江流域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先民们创造了伟大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但是客观的讲,这并不是一个天生适宜文明发展的沃土,因为他有着一个非常严重的地理缺陷:直面危险的蒙古草原。
蒙古草原是世界上最适宜游牧民族生长的地方,它不但有水草丰美适合大规模放牧的草场,也间有湖泊和沙漠可以作为战略屏障。生长在这片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强时可以南下侵掠汉地,一旦遭遇汉人反击,则可退守沙漠,使汉人难以深入,待汉人兵锋稍减,又可重出江湖,可谓进退自如。而这片草原上生长的蒙古马种不算优秀,个体质量比起中亚阿拉伯马种和北欧马种要差很多,但是却很善于繁殖,最容易饲养,所以很容易建立起一支至少在数量上很庞大的骑兵部队。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祖先就将帝国建立在这片危险的草原之南!平坦的华北平原给了大规模骑兵团广阔的战场和机动空间,汉民族一旦失去可靠的马源,不能组建一支更强悍的骑兵军团与之抗衡的话,仅靠步兵,正面作战很难取胜,即使战胜也很难追击以扩大战果,只能坐等游牧骑兵重新集结再次反击,直到力竭而败为止。历史上的游牧部落匈奴、鲜卑、突厥都是趁汉民族衰弱或者内乱的时机,依靠强大的骑兵团突入中原。
然而因为地理和生产方式的原因,也因为汉民族的“华夷之辨”,一直将他们排斥在文明体系之外,草原民族一直停留在部落时代,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国家体系,既没有完善的组织结构,也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游牧民族强大的时刻总是很短,往往是伴随着某一个标志性人物的出现而出现,这个人一死就分崩离析。在历史上,曾经在汉唐两代给中华帝国带来过重大威胁的匈奴和突厥,实际上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只是草原上的部落联盟。随着冒顿大单于的崛起,草原上的各个部落便都聚集在他的部落周围,并听命于他。汉帝国将其称之为“匈奴”,并通过持续的打击使其衰落,一部分逃到了欧洲,一部分淹没在“五胡乱华”的大潮之中。而随着阿史那氏的崛起,草原上的各个部落又都聚集在突厥部的周围,最终被唐帝国所打击,步匈奴的后尘逃到了欧洲。然而这两个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的民族,在汉帝国和唐帝国面前,除了偶尔的爆发,并没有显示出多么强大的实力。一方面是因为汉唐帝国本身的强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他们自身组织结构的松散,没有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长效机制。也就是说,他们只是草原上的部落联盟,而不是国家。这种部落只能欺负一下彼时尚未开化的欧洲人,面对汉唐帝国则只有挨打的份儿。
然而,随着历史的持续发展,情况开始出现了变化。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西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使大唐帝国由盛转衰,蒙古草原上的各个游牧部落开始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这其中就有契丹部落。晚唐的衰世和五代十国的乱世让汉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并且在血雨腥风中看不到出路,而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却即将迎来一位伟大的领袖,他将为这片草原带来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时代,他就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汉名耶律亿)。
契丹传说是东胡的后裔鲜卑的后裔柔然的一支,隋唐时期曾是突厥汗国的臣属,生活在今辽宁省阜新市一带,先后经历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联盟时期,逐渐形成八个比较成熟的部落。由于唐帝国的强势崛起,联盟首领阻午可汗脱离了突厥联盟,转而向唐帝国称臣,曾被赐命李怀秀(也作李怀节),封为松漠总督,迎娶唐朝静乐公主,但之后又杀掉公主归附回鹘。唐末,阿保机任迭刺部首领,他首先统一了契丹八部,继而击败了草原上的奚、室韦、乌古、回鹘、女真等部落和渤海、高句丽等国,将整个蒙古草原都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西元907年,伟大的大唐帝国终于走完了他289年的漫长生命,后梁太祖朱温建立了后梁,结束了中华帝国的一个时代,开启了中原五代十国的序幕。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宿命,同一年,阿保机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契丹汗国。按照这片草原上千百年来的习俗,胜利者会将部众分封给兄弟子嗣和功臣,让他们成立独立自主的部落,使这片草原上的部落形态持续下去。而阿保机却没有这样做,他虽然延用“可汗”的称号,却开始刻意学习和模仿汉族的帝国体制。他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等汉臣,逐步废除契丹部落体制,设置宰相、三省六部构成的府台官僚体制和州、郡、县等行政单位,建立了一套类似于汉唐帝国的国家系统,并大力招纳汉民,鼓励农耕和工商,引进汉文明,兴建孔庙。契丹帝国仿汉制,设立了枢密院,总揽军权,在取缔了游牧民族传统的军事化部落体制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上,组建现代意义上的集团军,由皇帝直接控制的枢密院统一签发军事调令,废除了部族首领私有军队,实现了军队国有化。这一点优势尤其重要,在未来的宋辽战争中,契丹诸路军拥有统一指挥,协同作战非常优秀,而完全不必担心汉唐时代,某些怀有异心的部族领主背叛大汗投向汉人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契丹帝国不再从汉区劫掠人口充当奴隶,而是给予了各个民族基本平等的人身地位,走出了匈奴、突厥的奴隶制部落模式。北宋是人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组织结构学开始成型的时代,契丹帝国努力吸收宋帝国的先进文明,不断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科学,使自身的组织结构愈发完善。这使得契丹帝国拥有了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性,可以多次承受宋帝国的强势打击而屹立不倒,通过自身的组织结构补充能量,修复损失,而不会像匈奴、突厥那样遭到一次沉重打击后就一蹶不振。事实上,这正是契丹、西夏、女真等强大帝国在日后能够超越前代游牧部族,成为汉民族最强对手的最关键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