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4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教王淑一:点亮“星星儿”的孤独世界(图)(昆明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 14:4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特教王淑一:点亮“星星儿”的孤独世界(图)

2011年12月02日 11:07:44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如果,生命由不得我们,那么,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爱的天堂。”在临近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这一时间点,让我们聆听一位特教教师的心声,体味这一教师群体在琐碎与辛劳中的坚守。



    童年在乡村生活时,有一个智障男孩见人总是“啊啊啊”地叫,王淑一遇见他就害怕,躲得远远的。

    那时,王淑一一定不曾想到,长大后,她将投身于守护残疾儿童的职业,并深深爱上了这群不幸的孩子。

    “如果我现在遇到他,不会再害怕了,他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打招呼呢,我一定会去帮助他。”王淑一说。

    至今,“80后”王淑一已与被称为“星星儿”的自闭症儿童及一群智障儿童相伴7年。作为昆明市五华区新萌学校的特教教师,她带着对残障儿童最朴质的感情,点亮了他们的孤独世界,也寻找到了自己的心灵支点。

    走进特教的世界

    或许是命运将王淑一儿时的理想进行了巧妙的“整合”。

    因为父母都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王淑一从小就想当一名护士。与此同时,她还对教师职业有着特殊的向往。

    2004年,王淑一从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因品学兼优被新萌学校校长任慧“慧眼”识中,从此投身于被她形容为“既像救死扶伤的护士,也像教书育人的老师”的职业。

    其实,在选择这份职业之前,她便对残疾人怀有特殊的感情。

    2003年9月16日,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南京举行,去现场观看的王淑一被震撼了。“打手球的盲人侧着耳,拼命用听力捕捉球的走向;失去下肢的残疾人坐在轮椅上,用手臂高高托起篮球奋力投篮……”一个个场景深深印在了她的脑海,怎么抹也抹不掉。

    “他们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令我感动和佩服,我希望能够帮助他们。”之后的两年里,王淑一几乎每个星期都到残疾人机构做义工,这为她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然而,当王淑一真正成为一名特教教师后,她才真正了解了其中艰辛。

    她走上工作岗位接手的第一个工作就是重度智障班班主任。10名孩子中,两名自闭症、5名多重障碍、3名问题行为较为严重,平均智商只有40。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特征是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有语言发育障碍和刻板重复动作。人们把患此疾病的孩子称为“星星儿”,认为他们降生于地球,但灵魂却仿佛游荡在遥远星空。在特教领域,人们把对自闭儿进行的教育称为“癌症教育”。

    尽管王淑一有过做义工的经历,但一下子独自面对10个重症孩子,她还是感到不知所措。无论她说什么、做什么,都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每个孩子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接手这项工作之前,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及病症制定的教学计划,也毫无用武之地。

    这让王淑一感到无奈:“我觉得花再多功夫,就算抱个石头砸下去也不会有任何反应。”但同时,一种悲悯的情愫也在她内心涌起:“即使这些孩子有缺陷,但他们依然是父母眼里的天使、一个家庭的宝贝。我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

    从此,王淑一每天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们呆在一起,不停地跟他们说话,帮他们洗手、擦口水和鼻涕,帮尿裤子的孩子换洗……她时时留心、处处留意,一点点地走近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源自于爱的力量

    “如果,生命由不得我们,那么,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爱的天堂。”学校个训室墙上写着的大字,是王淑一与同事们的心声。

    一天,王淑一看到一个孩子带了副扑克牌来,一下子,其他孩子的眼睛都盯着那副牌看。王淑一灵机一动,决定领着孩子们“玩牌”。“你出一张,我出一张,不要求牌面的大小,只要有出牌的意识和动作就行。”一年后,原本没有顺序感的自闭症孩子懂得了“你不出牌我就不能出”的规则。

    重度智障的孩子手部没有力量,有的手关节十分僵硬,病情较重的孩子甚至一把不锈钢勺子都拿不动。但王淑一发现孩子们对音乐很敏感,便自编了一套手指操,带着孩子们和着音乐活动手指。两年后,原本连双手交叉都做不到的孩子们竟能手眼协调地穿针引线了,有的孩子还学会了切土豆丝。

    对于有语言障碍的孩子,只要愿意交流,无论是肢体的、眼神的,还是语言的,都是一大进步。一个从前说出双音字都很困难的孩子,在王淑一的帮助下,慢慢地,居然可以说7个字左右的句子,句子里还出现了双音字。

    后来,王淑一在教学中,不论有没有听懂或看懂孩子们想要表达的意思,都一定做到点头、微笑,或是回答,以此来与孩子们持续交流,继而让他们开心地笑。因为她知道,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笑出声和哭出声,对他们的语言发展很关键。

    经过王淑一的努力,有一个女孩,只要见到她就说个不停,还会主动要求倒垃圾、擦桌子。

    “抱个石头砸下去也不会有任何反应”的孩子们,终于有了变化、有了进步。王淑一心里溢满了收获的幸福。

    这种幸福感因为她受到一个故事的触动而愈发强烈:一个小男孩坚持要把在泥潭积水中发现的一条快死的鱼送回大海,执著地认为“我帮不了所有的鱼,但至少能帮我遇见的这条鱼”。王淑一说,她幸运地领悟了其中真谛。“在教学中,当我教了一遍又一遍,气急了想对孩子们发火时,就会告诉自己,看你多幸运,可以帮助这么多条‘鱼’。”

    然而,收获幸福的背后也伴随着艰苦的付出。

    从事特教以来,王淑一共带过十六七个自闭症孩子。自闭症的孩子都有刻板行为。为了不因自己形象的改变而使孩子们感到不安,近年来,王淑一总是留着齐眉留海,后面的头发编成麻花辫。爱美的她不再化妆、穿高跟鞋。

    大多数自闭症孩子都有攻击性,有的攻击他人,有的攻击自己。一天,为制止一个孩子用头撞墙,王淑一紧紧抓住他,一不留神,孩子的头撞到了她的脸上,撞得她眼冒金星,鼻血直流。

    “你看我鼻头下的伤,是昨天被一个孩子打的。手上留下的这些疤痕,也是这些年被孩子们抓的、掐的。”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一个高高大大的15岁男孩,将两个巴掌打在了王淑一的脸上。

    谈到曾经付出的辛苦,王淑一说:“哭过,也觉得委屈,但想到这些都是患重症的孩子,就觉得还是自己的方法有问题。搞特殊教育有爱心远远不够,更要讲究技能和技巧,用对了方法,教育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为了摸索出科学的教育方法,王淑一付出了很多。

    每天上完课送走孩子们,她就投入到教案的修改和完善中,有时一干就到了深夜。这些年,她还坚持记录教育教学中的收获和体会,至今已写下了几本厚厚的工作笔记。

    2009年,“个别康复教研组”在新萌学校成立,王淑一出任组长。该教研组的成立缘于特教领域一直存在的一个难题,由于学生病症千差万别,即使是一个班的学生也存在巨大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训练,是特教领域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个别康复”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即使这方面工作做得较好的广东、北京等地的特教机构也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核心问题也没有公开。任校长鼓励教研组成员到处去看去学,最远时跑到了香港,但能学到的也只是皮毛。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王淑一带领教研组成员,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慢慢尝试,保证每个孩子每周上4节个别康复训练课。教研工作艰难起步时,任校长为教研组写下寄语:“前进,总是历练我们的毅志和恒心;成功,只会留给勇敢的坚持者。”

    终于,王淑一带领的教研组完成了图卡交换册的制作及使用,并根据《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自主研发了一套适合于自闭症儿童和行为问题儿童使用的计划套表。现在这份套表已被省内外多家特殊教育机构借鉴。根据个训学生的教学需要,王淑一又带领组员研发了一套适合自闭症儿童使用的《快乐数数》,以及适合脑瘫儿童使用的《快乐涂鸦》校本教材,现已进入试用阶段。

    在他们研发的《自闭症基础能力测评表》中可以看到,套表分9个子表。如,听指令能力测评、运动能力测评、基础语言能力测评等。每个子测评表又有9至13项不等的测评内容。如“听指令能力测评”中有“听到自己的名字会停止动作”、“听到自己的名字会回头看”、“会听指令坐”等11项内容。测评内容循序渐进。

    通过这样的个别康复训练,孩子们进步很大。一个父亲有着较高学历背景的自闭症孩子,进校时症状严重,多项指标几乎都为零,只会不停地绕着学校操场跑,拉也拉不住。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孩子已经能开口用短语表达意思。“我要喝水。”“我要上厕所。”这对于有严重自闭症孩子的家庭来说是莫大的福音,这个孩子的父亲竟在老师面前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提到这项教研成果,王淑一对开展个别康复训练前教过的孩子们感到深深的歉疚。“我后来工作中的经验都来自于那些年教过的学生,然而,后来的成果却无法使他们受益。如果有机会再让我带他们一次,他们的进步应该会更大。”说这些时,她的眼睛湿润了。

    王淑一希望,通过现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育,使轻度自闭症孩子能在父母不在家时照顾自己;中度自闭症孩子能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重度自闭症孩子能在他人做事时不去影响别人。王淑一坚信,这一目标能够实现。

    如今,经过7年磨砺,这个“80后”女孩已褪去了青涩和浮躁,多了几分淡定与包容。

    “想到过放弃吗?”对于记者的这个问题,王淑一这样回答:“没有,从来没有。患自闭症的人能做一些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如果一定要重新选择,最想做的是为自闭症人群办一个工厂,让他们得到一定收入,减轻家庭的压力。这样的工厂在国外有,国内还是空白。”

    特殊的工作经历,也使王淑一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她曾是一个在任何方面都争强好胜的人,也曾追慕虚荣,而现在,她的生活变得单纯许多。

    她也幸运地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开明的父母支持她的选择,与她从小一起长大的丈夫也理解她的工作。和睦的家庭、健康的孩子,让她感到幸福。只是,她的一位朋友对她说:“即使一年给我200万,我也不做这样的工作。”不过,王淑一始终认为,自己会为这些特殊的孩子执著地走下去。

    “你认为自己在从事一项了不起的事业吗?”记者问。“没有,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以后需要做的事还很多。”王淑一微笑答道。(记者 杨云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8 07:41 , Processed in 0.081383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