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4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透视晚清教育改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2 22:2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八旗子弟中学用的竟是美国教科书

清末的洋务派大员、湖广总督张之洞曾和京师大学堂7监督张百熙联合上书,敦促清廷建立新式教育体系。他们在奏折中建议,在各省省会建立大学堂以及配套的预科学堂和中小学堂,实际上张之洞和张百熙是想在省会城市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的预科学校、学院、大学。他们设想的整个教育体系以京师大学堂为核心。所有学校既教授西方艺术和科学,也教授传统的儒家经典。

他们对于现代教育制度的推崇和改革建议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1908年,清朝皇帝颁布的一道有关教育的上谕中说:凡男童年逾八岁者应入学,违者责其父母亲属。无父母亲属者,由本地官员负责其教育。各省总督应敦促属下兴建学校。以此圣谕广布天下。

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提倡,新式学堂在中国大地上迅速结出果实。举个例子,仅仅是教授工程学课程的较为有名的学府就有:上海工业专门学校8,太原府的山西大学堂、唐山路矿学堂和天津的北洋大学堂。学生数目也是爆炸式的膨胀,仅仅在奉天9就有50所新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总数大约有7500名。

现代教育也已经深入到满清贵族子弟之中。我曾造访过北京的八旗子弟中学,感到非常震撼,因为我看到满清贵胄子弟手中拿的竟是美国的教科书。我还参观过几所公办学堂,虽然他们的教学质量难以令人满意,但教学设备相当精良。

天津警政长官把献祭资金存为教育基金

他们的教学质量止步不前,主要是因为没有称职的老师和教材。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东方国家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这一点在中国人身上尤其突出,求学的目的是为了做官。这一宗旨在中国的学堂教育中仍未改变,学堂设立的目标,还是更倾向于培养优秀的官员。这对于一个急需现代科学启蒙的国家来说,是一个误区。我认为,处于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初期的中国,应该培养更多的教师,而不是官员。

对于新知识的崇拜让旧的偶像崇拜土崩瓦解。在庞庄附近的一个村子,人们为了让孩子们学习读书写字,把庙里的神像扔到一个大坑里,将庙宇充做校舍。北京附近的一位耆宿积攒了一笔钱准备修缮庙宇,结果因“鼓励迷信”遭到当地官员申斥。天津警政的长官曾颁发禁令,禁止老百姓在中元节10献祭,他要求人们将用于献祭的钱存为教育基金。

留学生成为晚清政府精英或革命领军人物

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正在学习英语。许多高等学府,如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和广东的基督教大学的管理者都认为,既然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如此高涨,完全可以用英语做课堂作业。赫伯特·斯宾塞、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许多西方的哲学家及政治经济学、文学家现在在中国都有了自己的忠实读者。英文也渗入到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清政府在1910年下发敕令,允许在科技说明中使用英文,现在中国的火车票和列车时刻表通常用中英双语印刷。

中国有一些胸怀大志的年轻人,或是曾在教会学校中接受早期教育,或是受到传教士掀起的知识热潮的影响,他们远赴欧洲或美国最优秀的高等学府完成学业。

受这批留学风潮的影响,许多地方督抚,甚至清朝中央政府也开始遴选优秀的年轻人出国留学。这些留学生最初学成回国时面对的是怀疑与厌恶,有些人甚至被扣上对朝廷不忠的帽子饱受牢狱之灾。不过,他们很快凭借过人的才华崭露头角,并逐渐受到重用。

我总结了一个名单,上面列举着赴美求学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担任的职务:在辛亥革命爆发前,他们当中有人担任了清政府的内阁高官、地方的道台,有人出任了驻英国、美国、德国、墨西哥、秘鲁和西班牙的公使、参赞及总领事,有人担任了诸如海关总税务司、中央政府六部的侍郎、铁路的总工程师、设计师和总监,有人担任了国家电报局的正职或副职主管、国际鸦片大会的清廷代表、清朝港口和重大工程的监理、清廷陆海军的各种要职以及其他许多要职。

预科学校田径队

美国总统塔夫脱111908年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演讲中提到,他访问中国时发现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不是成了地方督抚,就是成了那些想方设法追求中华帝国振兴的领导精英的秘书或者参谋。

美国政府将超出自己在义和团运动中实际遭受损失的大部分庚子赔款归还中国后,清政府与美国国务院达成了用退还的庚款培养中国留学生的协议:前4年每年送100名学生,后29年每年送50名学生赴美留学,每名学生须修习7年美国的课程。为了保证这些中国留学生是百里挑一的,并接受过必要的预科培训,北京成立清华学堂作为留美预备学校,负责从各省遴选优秀学生。辛亥革命爆发时,清华共有350名学生,各系都有经验丰富的外籍教师任教。现在,总共有约700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留学。越来越多的从美国高校毕业的学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军人物。

学习了现代知识的中国学生多数拥护革命。据统计,95%的曾在国外接受教育的中国学生后来成为了革命思想的拥护者、传播者,甚至领军者。

慈禧下令将一座大型藏传佛教的寺院改建成女子学校

嘱咐赴美考察团关注美国女子教育

新的生活方式不仅影响着中国的男性,也影响着中国的女性。现在中国有许多女校开门授课。慈禧太后下令将一座大型藏传佛教的寺院改建成女子学校,她还专门嘱咐1906年赴美国考察的高级代表团特别关注美国的女子教育。清朝政府的学部下令,各地政府严加监督,只有没有裹脚的女子才能进入女子学校上学。

某位香港报纸的作者写道:

20年前,即便最乐观的革命者也无法预见,现在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当中,没有比妇女解放来得更迅猛,取得的成就更加鼓舞人心的了。政府和官方组织领导的、重视妇女社会地位的运动,对于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大作用。中国传统的东方女性形象在现今的妇女身上已经一去不复返。中国女性越来越西方化,她们追求展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她们已然将自己看做新世界的重要一员。夸张一点说,在中国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思想,只要占据了妇女的阵地,就将立于不败之地。

1908年,广东省举行了一次引人注目的妇女大会。《东方杂志》的一位记者如此描述这场大会:

这次史无前例的会议的召开与中日关系紧张息息相关。会议的议程安排堪称完美,原本紧凑的会议安排,却因为有太多与会者要求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讲,而持续了4个小时。当天天气简直糟透了,但是近万名女性还是冒着瓢泼大雨赶到会场,整个会议过程中,她们秩序井然,毫不理会一直在下着的滂沱大雨。在广州这个巨大的商业中心的历史上,警察们放下手中的事情,第一次为妇女们伫立在各个交通要道口,对他们而言,当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参加大会的妇女们清理道路,以确保市民们的妻子、女儿们能顺利参会。这些妇女参加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抗议日本的侵略行径,她们发表了严正声明,表达她们对于侵略的愤慨。

当时很少有人能够读懂《东方杂志》编辑刊载这篇文章的深刻用意,而联想到1912年的中国女权主义者冲进南京议会(编者注:即咨议局,下文同),毫不留情地砸碎了议会大厦的所有玻璃,闹了个天翻地覆,人们才会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前,这种事情,只有在伦敦这样的城市会不时出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2-12 21:05 , Processed in 0.237913 second(s), 3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