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28 10:53:27
|
只看该作者
日本“皇军”创始者:日本侵华就像饿了要吃饭
解说:虎头要塞修建时就已经装配了30厘米及24厘米榴弹炮,目标是正对着的伊曼西伯利亚铁路的一个大铁桥,届时一开炮,就能直接切断苏军的补给和运输线,断了苏军的后路。预感到威胁的苏军,在日军炮火射程以外的东面,又建了条迂回线。为此,在“关特演”中,日军秘密从国内运来了唯一的40厘米口径的榴弹巨炮,据说该炮能让重达一吨的炮弹飞出两万米,目标就是苏军新建铁路迂回线上的铁桥。
这是巨炮的遗址,据说此炮在当时是全亚洲最大的榴弹炮,当时因炮过于巨大,无法整体运输,只能将其拆卸分装,为了不让对面的苏军有所察觉,装卸和运输都是秘密进行的。重兵屯集的边境线上,只待攻击命令一到,80余万大军将在远东这片黑土地上卷起一阵狂飙,扑向西伯利亚,甚至扑向莫斯科。
但直到最后一刻,那把起跑的发令枪始终没有响,日本人一直在犹豫。德苏开战后,虽然德军进攻还算顺利,可并未达到日本期待的速度,原先乐观的日军情报部门这时又悲观起来,判断德军本年内无力迫使苏军投降,而且明年的形势也不一定有利于德军,至此,日军原打算八九月份摘“熟柿子”的计划落空了。
步平:如果说那个时候,它在南方没有目标的话,那么我想可能它会,它会大胆的同苏联打一仗,是吧,但是这个东西不是那样的,因为当时它跟苏联打仗已经战败了,对吧,已经证明它已经很难解决这边的问题,所以目标还是要南进。
解说:随着德苏战争形势的日益明朗化,日本军政当局中主张南下的一派逐渐占了上风。
这张当年发表在《朝日新闻》上的图,可以看出在日本眼中,印度支那有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岛国的石油消费量有88%依赖进口,爪哇和苏门答腊的石油,马来西亚的橡胶、锡矿,可以帮助他们早日完成对中国的征服,因此日本南进计划的第一步,就是对法属印度支那的占领。
然而,日军的这一行动触动了依靠印度尼西亚及马来西亚提供橡胶、锡等战略物资的美国,反应非常强烈的美国还认为日本的行动是对滇缅公路实实在在的威胁,而这条公路正是当时美国向抗战中国提供物资的唯一通道。
美国政府的态度也变得强硬起来,这一次罗斯福听从了那些长期以来敦劝他对所有侵略者采取强硬措施的意见,7月26日晚,他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接着,英国和荷兰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结果是日本与美国的贸易全部停止,美国之前曾是日本石油的主要来源,《纽约时报》认为,这个措施“是除了开战以外的最严厉打击”。
日本当时的储油量只够使用两年,战事一起就只够用一年半。
一系列紧急会议相继召开,参加者包括手握重权的军方将领和政府高官,很多外交人员被派往华盛顿,去帮助年老体衰的大使野村吉三郎与美方协谈,但是两国之间的立场相差太大,美国总统罗斯福和国务卿赫尔咬定石油禁运不会终止,除非日本撤出印度支那和中国,以及废除同德国和意大利之间的三方条约,认为与美国开战没有胜算把握的日本内阁首相近卫没有放弃希望,他邀请美驻日大使格鲁进餐。
这是一次私密的饭局,格鲁所乘车辆摘去了使馆的车牌,在长达三个小时的谈话中,近卫同意了美方的四项要求,并希望能尽快同罗斯福正式会谈,而且越快越好。但近卫答应的条件被担任陆相的东条英机强硬地拒绝,东条认为,中国事变成果不能动摇,有关驻军问题陆军一步也不能退让,他还强调,如果接受美国的主张,中国事变的成果即被毁灭,要还原成满洲事变前的小日本,那就什么也不用说了。
近卫是在强烈的反对声中与美国谈判的,甚至有人企图暗杀他,美国人也不相信日本人,认为他们缺乏诚意。
“立即开战派”的代表东条又以御前会议的开战决定是国策为由,强迫内阁限期决定,这一威胁如同在近卫脖子上套上绞索。在最后期限的10月16日,日美谈判仍然陷于僵局,而东京城内正在四处疯传即将发生政变,在巨大的压力下,近卫内阁被迫宣布辞职,18日,主战派头子东条受命组阁,他一上来就明讲,为建立大东亚新秩序,而决心要和英、美、荷等国开战。
出任首相的东条,同时担任陆相,现代日本的政府中,还从未有人像东条英机这样,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解说:美国在11月26日向日本递交的备忘录中,再次要求日本执行无条件从中国和法属印支撤军,否认伪满洲国和汪精卫政权,放弃在华特权和三国同盟等要求。
面对美国的强硬态度,12月1日,日本御前会议对战争做了最后的部署,按照即定计划向美国开战。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南方军和联合舰队按计划展开了全面的进攻,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准备放弃北上,进攻苏联的企图开始南下时,在日本的苏联间谍理查德·佐尔格,9月份做出了日军不会对苏军发动进攻的判断,在他发往莫斯科的秘密报告中写到,关于苏联,日本的最高级人士认为,如果德国取胜,日本将能在远东坐收渔翁之利,因此日本没有必要攻打苏联,如果德国不能击溃苏联,日本应等待至明春,不管怎样,美国问题和南进问题远比北方问题重要,因为他获取情报的途径及超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被人们视作“谍中之王”。
佐尔格的判断对斯大林抽调远东军队支援西线战事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苏军最高统帅部从东部转移了11个师的兵力,这一举动涉及25万人,那个原来日本人死盯着的青青的“柿子”,虽说还没有完全熟透,但已经开始发黄了。
可这时的日本大政方针已经转向南进,苏联解脱了,历史中的某个人乃至一个国家民族命运的转折,有时就差那么一点点。
太平洋战争打响后,疯狂的战车掉头沿中国大陆南下,这使得日军在华兵力更加紧张,各处驻军开始被陆续抽调南下作战。
中国东北一度剑拔弩张的中苏边境地区,慢慢松驰下来,尽管当时日军大本营下达的命令还是不放弃进攻苏联的意图,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实,让日军不得不采取了守势,整个边境要塞的后期工程也缩小了规模,陆续匆匆收场了。
在虎头要塞日军哨兵的望远镜里,江对岸的苏联境内一片箫条,伊曼市岸边面粉厂的烟筒不在喷吐浓烟,西伯利亚铁路一天仅通过一列火车,更引人注目的是,妇女取代了男人,在兵营四处走动的多是女兵。
双方谁也不想主动挑起事端,日军要塞士兵的生活因此变得规律和放松。
很快,他们中间也开始有人被调走南下了。
1940年,第一次组阁因受到军部压力而辞职的近卫文麿,为了回避指责儿子近卫文隆是受美国影响的自由主义者的批评,让文隆参加了陆军,被派遣到中国黑龙江哈尔滨附近的阿城,那里有一个重炮阵地。
文隆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这里还没有一点春的感觉,早上只有零下十五度左右,国内这个时候应该是樱花开放的季节了吧,想起来我和樱花就没有什么缘分,最初从到美国开始算起,我就没有一次欣赏过樱花开放,我看上去仿佛步入了不祥的命运。
满洲军队的生活,与在美国的时光是无法相比的,日本同美国开战之前,文隆曾对妻子说过,如果美国动真的,日本就够呛了,但他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如同他的父亲一样,文隆只能沿着那条已经感觉到不祥的命运之路走下去。
陈晓楠:当年日本统治者认为将满蒙占为己有,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担任过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的山县有朋元帅,在1882年的时候就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他说对华兵备之急,犹如渴饮饥食,也就是说就像渴了喝水饿了吃饭一样,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
随着伪“满洲国”的旗帜在黑土地上飘扬,日本也开始动手实现多年开拓生存空间的梦想。
感谢各位收看《凤凰大视野》,明天请继续收看《帝国穴梦——侵华日军东北要塞探秘》的第八集“凋谢的樱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