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浪留在大地上的作品》
野柳在台湾的东北角,所以太平洋的海浪袭来,首当其冲。
由于波浪差异的侵蚀、岩石风化及海陆相对运动等地质作用的影响,产生了台湾野柳这一举世罕见的海岸地貌景观。野柳曾被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
野柳的石头很怪,怪到了充满艺术气质,令人叹止。棕榈拍下了这幅照片——《海浪留在大地上的作品》。
照片中,太平洋的海水并不平静,在惊涛拍岸之处,有一片高出地面的烛台石,它们上细下粗,直径在半米到一米之间,中间还有一颗圆圆的烛芯,就像一组将要燃尽的蜡烛,插在烛台上,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美感。画面近处比较开阔的平台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洞穴,也积满海水,这是海蚀壶穴。有传说,这些都是仙女游历野柳时留下的,而实际上,大海才是真正的雕刻家。赭色的岩石和太平洋的碧波,在阴霾的天空下有些沉沉的,却更显得古朴和悠久,这样的色调恰好契合野柳千百万年的沧桑。
拍摄解析
其实,旅游纪实摄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像专业风光摄影一样,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等候一个让人满意的光线。基本上是看运气了,在景点游览的那段时间里如果晴空万里自然好,但棕榈一行影友就遭遇了阴天。这个时候面对可能生平只来此一次的旅游摄影地,棕榈是怎样利用特殊天气,拍摄出佳作的呢?
在这样一个典型的阴霾天气下,利用散射光线,可以把岩石和海水的色彩柔和化,忠实地还原物体本身的真色彩,饱和度也高于直射光下的景物,仿佛是一幅油画,别具韵味。但是阴天拍摄时切忌曝光过度,因为本来天空就发白,地面上的景物亮度是远远不及天空,如果以景物为基准曝光的话,那么天空会因为曝光过度而失去层次,于是,棕榈在测光后认为有必要减少曝光值,后期也易于调整,便做了减一级曝光补偿的处理。此外,尼康相机拍摄的片子暗角尤为明显,在照片的后期处理中,很多时候人们都选择去暗角软件将其弱化。而在这里,棕榈正利用这样的特性,将拍摄主体置于画面的中心,使四角暗而中心较明亮,制造出了局域光的效果。
构图方面,棕榈在画面内多选择和安排亮度反差大和色彩明快的物体,将浪打烛台和壶穴积水的景观作为拍摄主体,使画面内有亮的部分吸引视线,打破暗淡的基调和沉闷的气氛。同时利用14mm超广角镜头,把场面表现得相对宽阔,壶穴的大小变化体现出构图的立体感和纵深感。
看来,光线没有好坏,最适宜表现被摄对象的就是最好的光线。
野柳地质公园是台北必去的旅游景点。
野柳地貌
野柳,是台湾海岸景观最迷人的景区之一。诗人、文学家称它为“陆上龙宫”“童话世界”,摄影家称它为“被遗忘的乐园”。
原来,最早台湾岛和祖国大陆连成一片,只不过台湾岛还是大陆架的一部分,沉在海底。大陆河床冲刷物在这里不断积累,形成了丰富的海洋生物区。太平洋板块和亚洲大陆板块的不断挤压,使大陆架部分抬升,露出海面,就是目前的台湾岛。野柳是台湾北部一个突出海面的岬角,太平洋海浪对岩石的冲刷,把最易腐蚀的下面部分逐渐逐渐“吃”掉,但上面部分是贝类的遗骨,比较难以“消化”,所以消蚀得慢,留下奇异的地质景观。
作品中所拍摄的烛台石,是野柳最独特的一处景致,全台湾惟野柳有之,全球亦属罕见。它位于平台和山丘交接处的海岸边,终年受海浪的洗礼,尤其在秋冬季节吹起东北季风时,随之惊起巨浪,将烛台石的表面洗得光滑圆润,如此漂洗千万年后,水流不断沿着坚硬的结核外围冲刷侵蚀,渐渐雕出圆椎状的石形,中央高点露出的坚硬结核如同烛火,形成了一座座惟妙惟肖的烛台石了。
野柳地质公园内还有无数形状特别的岩石,这些岩石就像有生命似的经历了成长,茁壮和凋零的周期。大自然已用了几千万年的时间雕琢,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停止,野柳岬的地景是生动的,永远生生不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