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06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文化遗产----厄瓜多尔基多旧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6 22:16: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城海拔2850米,是16世纪在印加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尽管经过1917年的地震,基多仍然是拉丁美洲保存最好,改变最小的历史中心。圣弗朗西斯修道院和圣多明各修道院,拉孔帕尼亚的教堂和耶酥会学院,连同这些建筑华丽的内部装饰都成为了“基多巴洛克风格”的纯正典范,将西班牙,完美地融合了意大利,摩尔,佛兰芒和当地艺术的精华。

目录

基本资料
历史概述
地理环境
艺术特点
建筑风格
城市布局
山地背景
特色景点




基本资料
    
基多旧城

英文:CityofQuito 类别:文化遗产   

入选时间:1978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坐落在海拔3,000米的安第斯山脉的高原上,一度是个引人注目的历史中心,因此而于197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城市南端的面包山,海拔183米,有盘山公路通向山顶,顶上有一座大型基多女神石雕像,被誉为基多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象征。山腰有一座古老的印加神庙,站在这里俯视全城,基多美景尽收眼底:皮钦查火山云雾缭绕,白雪皑皑,绚丽多姿;基多市区塔楼、尖顶建筑同附近丘陵、山峰相互映托。基多的名胜古迹反映了拉美不同时代的发展特色,被列为世界文物重点保护城市之一。

历史概述
    
据说西班牙贵族会要求建筑师给他画一张周围有房舍的四方形大庭院平面图。在基多这一历史中心以及旧城四郊,即便在今天也依然还保留着若干幢这种类型的白房子,矮矮的,房顶盖着因年久而褪色了的红瓦。每幢房子都有一扇铁木结构的大门,通向宽敞的内院,院内的喷水池周围用灰色铺路石嵌入黄色牛骨组成各种几何形图案。“大宅院的主人”通常是骑马进出院子的,他的佃农们也得在那儿卸下他们用车马驮载来的农作物。庭院四周的房舍都有带栅栏的窗户。黄昏时分,女孩子们来到窗口,以求暂时躲避一下她们那种单调乏味、与世隔绝的生活,或来聆听讲究形式的求婚者向她们唱的小夜曲。   

难说这种建筑类型是缘起于一种特定的城市规划构想呢还是引发出了那种城市规划构想。可以确定的是,西班牙征服者即便没受过此类教育,也都是些天生的城市规划人员。无论是在这里,还是在美洲其他城市,他们全都首先圈出一块像庭院那样四方形的中心地带,在四周建一座教堂、一座总督官衙、一座主教宅邸和一座市府大厦。然后,在征服者与宗教当局瓜分完土地之后,他们才着手绘制正常的街区布局图。为了重现古城基多的某种风貌,市政当局正在恢复某些街道原先使用的街名:铁匠铺街、宝石匠街七十字架街;叹息高地、急流高地、灵魂十字街头、圣母十字街头、蛤蟆十字街头。这些狭窄的街道是专为通行马匹和大车设计的(值夜街是一条曲曲弯弯的小巷,有老式街灯照明,甚至连火车都进不去),今天的公共汽车几乎得擦墙而过。  

从市中心起到近郊四野,沿着该城不拘一格的轮廓线,一条条窄窄的街道,两边布满幢幢小屋,像叉开的手指那样,曲曲弯弯伸展开去,直达几近3000米的云端高处。也许是空气稀薄的缘故,才使基多人采取了那种慢节奏,给人留下了那么闲暇的时间感,基多市长一度决定将住宅墙壁刷成白色,门窗的木结构部分则刷成蓝色,致使该城有点类似于(仅指这一方面而言)地中海城镇。后来,不知是谁想起了18世纪时市中心的一些主要建筑都曾将临街的一面作过彩绘(1757年,一位旅游者曾有记述,说“街面房从上到下刷成五颜六色者并非罕见”),于是墙面又被刷成了黄色、绿色或蓝色。但另一方面,在城北住宅区的现代公共建筑中,主导色却是混凝土的灰色和玻璃窗的烟色,为的是好抵挡住或许因蓝天伸手可及而特别耀眼的阳光,这与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的情况颇不相同。

地理环境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位于国境北部,海拔2852米,虽然临近赤道,但因地势高峻,所以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基多原为古老的印第安人城市,是印加帝国北部疆土的首都,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1979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在古代,印第安人的基图部族曾在这里生活,基多这个名称便是从“基图”演变而来的。印第安人曾在这里建立“基多王国”,公元15世纪末已成为印加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领这里。1830年厄瓜多尔独立后定为首都。   

基多古城(亦称为“基多旧城”)位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地处赤道以南安第斯山区皮钦查火山东南麓的山间谷地。是一座海拔2850米的山城,气候凉爽。由印第安人始建于11世纪。15世纪末成为印加帝国的都城(另一资料说该城是16世纪在印加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尽管经过1917年的地震,这里仍然是拉丁美洲保存最好、变化最小的历史中心。1830年厄瓜多尔共和国成立,基多定为首都。  

基多的旧城区在城南部。因为城里遗留着许多著名的历史建筑,而被誉为“安第斯大博物馆”。这里的教堂、修道院、赤道纪念碑不管是在建筑上,还是在美学史上都具有较高价值。基多包括新城区和旧城区。城区位于南部,迄今这里还保存着古老的街道、房屋和教堂,这些具有西班牙和印第安建筑风格的建筑,极具艺术魅力。主要建筑有弗朗西斯大教堂、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和圣多明各修道院、拉孔帕尼亚大教堂等。

艺术特点
  
始建于1550年的弗朗西斯大教堂完美地融合了波斯、阿拉伯和摩尔的建筑风格。这个教堂的回廊由灰垒砌而成,高圆顶阁则以绿瓦铺盖,室内的装饰物全用金箔镶嵌。外墙也用金箔镶嵌着城市创建者的姓名,围墙内是厄瓜多尔解放者苏克雷将军的墓地。教堂内还收藏着一些印第安人和欧洲人的雕塑,因此使这里成为美洲“基多艺术学派”的宝库。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是南美最古老、最宏大的宗教建筑物,这个修道院包括一座大教堂、几座小教堂和几条回廊,修道院被称为厄瓜多尔的“艺术宝库”,里面珍藏着贝尔纳多·德雷加达尔的雕塑、萨马涅夫的绘画作品、卡斯皮卡拉的木刻精品。   

总督府第同样也是新古典主义建筑,在宏伟的楼梯间的每一侧,都另有内院。建筑物正面饰有呈四方形的巨大的多利斯柱廊,两翼建筑均盖有三角形楣饰。它落成于1830年,恰逢厄瓜多尔共和国宣告成立,遂成为殖民时期的最后一项建筑工程。有块标牌指出了在1875年,神权暴君被一个好猜疑的丈夫(尽管其动机并非一定就是出于猜疑)挥舞砍刀刺杀的地方,那暴君后来又被穿上礼服,抬上宝座,在大教堂主持了他自己的葬礼。  

建筑物的下层--据说那儿的石块是从遥远的一处印加遗址运来的--则是许许多多的小店铺,出售纪念品的小商贩们会向你兜售廉价物品,甚至仿制的“干缩头颅”,那都是当地传统手工艺人的粗劣作品,他们世代相传,就用金银、金属丝、熟铁、木头、蜂蜡和植物象牙来生产这些千奇百怪的玩意儿。命运多变跌宕起伏得最厉害的一座建筑物则是市府大厦。1538年,它最初是“国王土地上的一座小屋”,对于黄金遍地肥得流油的一座城池来说,它只不过是一处简陋之极、尚堪一用的市政厅。它多次重建,直到完全拆除,遗址成了停车场。目前的这一建筑建于1974年,其高度、色彩和面积大小均在努力与大广场四周的其他建筑保持和谐一致。颇为奇怪的是,旨在重建这一历史中心的一场运动,结果却导致了驱逐在大门入口处兜售布娃娃、缎带、纽扣、钩针、毛衣针,从而构成基多景观令人备感亲切的一大特色的那些印第安和混血妇女。而今,她们中仅只留下了五人,并且还转移到了圣多明各广场的入口处。在大广场,有段时间取代她们的则是那些贩卖电视机、打火机、眼镜和随身听之类走私物品的行踪不定的商人,以及卖香烟、口香糖、剃须刀片和奖券彩票之类物品的流动小贩。

建筑风格

大约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大广场周围建起了一大批风格各异的建筑:有旧式大学,有不再是银行的银行,还有一家旅店,通常用来炫耀可以为顾客提供机会,“从他们的床上”就能鸟瞰广场上举行的阅兵、游行和革命等各色景观。这家旅店可以称之为建筑世界语的样板:每一层建筑的风格都不同,以致产生了一件被称之为“极端有趣的折衷主义作品”。   

一度曾是七十字街的加西亚·莫雷诺街,200来米的地段上就集中了自16世纪至20世纪的各式民用和军用建筑:拱、列柱、前厅、门廊。宗教建筑的代表则是萨格拉里奥教堂、耶稣会教堂和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它们全都藏有艺术珍品——著名的基多派绘画、雕刻和金箔,那都是土著艺术家如长斯皮卡拉和潘皮特以及可与苏巴朗相媲美的混血艺术家米盖尔·德·圣地亚哥的作品。   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及其毗连的隐修院在基多市中心,占地三公顷。它们被戏称为“安第斯山的埃斯科里亚尔”,虽说动工建造的时间要早于西班牙的埃斯科里亚尔--大约是在1535年12月6日西班牙人为基多奠基之后50天。据说,魔鬼在一夜之间就建成了教堂前庭,为的是重新抓获摆脱了它控制的受苦灵魂。工程旷日持久地进行,弗朗西斯科的修士们又向管理五世要了许多钱款建筑钟楼,以致这位国王每天傍晚都要走上他在托莱多的王宫的露台极目远眺,以为他能看到远处的钟楼。后来,一次地震使钟楼化为乌有,只剩下一堆瓦砾。   

在教堂同心半圆形台阶精工巧作的阶石上,出售形形色色的表示宗教信仰的产品:香、圣牌、神像、装饰蜡烛。而在宽阔的广场上,直到二十世纪初一直还有水车来喷泉处装水,然后挨门挨户卖水,如今更是各色人等,来来往往,其中包括亨利·米肖看到过的那些印第安人,“粗壮、大头、小步走路”,套首蓝色、红色或灰色的南美披风,肩扛背驮着冰箱,或用绳索紧套在前额上运送碗柜。耶稣受难节那天是修士们忏悔的高潮,一队队头戴风帽的人行进着,用皮带或链条抽打自己,这是与自我表现型受虐狂不无关系的一种忏悔形式。

城市布局
  著名的梅尔世教堂也位于旧城区,在这座教堂内珍藏着基多最古老的钟。位于城北24千米处的赤道纪念碑是基多最为著名的一个景观,此碑通高8米,用棕色花岗岩制成。碑身四面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一个南极朝南、北极朝北的地球仪摆放在碑顶,一条白线代表赤道环绕在地球仪的正中间,把地球分成两部分。   

市长广场,也名独立广场(因为1906年在此处建起了独立纪念碑),或干脆就叫大广场,是基多城市生活的象征。人们昔日来此交换政治传闻和流言蜚语,传播不同意见,打水,听管弦乐队演奏或摆好姿势照相的这一场所,已变得比过去更为自由、开放而宁静。一度将广场团团围住,像监狱那样的铁栅栏已被拆除,喷水池开放,花辅片片,长椅上坐着退休人员和过往闲人,景色美丽宜人。   

广场一侧是大教堂,原先那是座不起眼的灰泥建筑,自16世纪以来一直不断在扩建、修缮和装饰。教堂的花格镶板平顶是西班牙摩尔人原作的复制品,建于19世纪中叶。与墨西哥和利马的那些大教堂相比,它尽管只能称作“灰姑娘”,但却与其他基多的教堂一样,都有一处镀金祭坛,咄咄逼人的耀眼光彩征服了来访者,也与其虔诚信徒的贫穷以及踯躅于大门口的那些衣衫褴褛的乞丐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在作为神权象征的大教堂对面,则是作为教会权力缩影的大主教宅邸。建筑物正面用罗马数字镌刻有1852和1920两个日期。这座新古典主义建筑物一个出人意表的特征,就是在顶楼建有凉廊,廊柱对称,由栏杆连接,每根柱头均有三角形顶饰。

山地背景
  皮钦查顶峰守护神以及构成安第斯山脉一部分的皮钦查山,为基多提供了壮丽的背景。傍晚,从伊奇姆比亚或帕内西略顶峰——印第安人去那儿礼拜太阳神,那儿并竖立着一尊有翼圣母玛丽亚雕像--往下看,基多城颇似一张由光线划成的国际象棋棋盘,上面撒满了红黄绿各色光点。而从圣胡安高地往下,则是光的冰川,那儿是贫民和从农村地区大批拥入的流离失所者的聚居地,至今光秃秃一片。   

诚然,人们已经修建了隧道、草草完工的微型高速公路、平面或非平面的十字交叉口、超级市场、办公大楼以及没有人情味儿的旅馆,但那只是在城北居住区,那里与教科文组织所宣布的“人类的共同遗产”的一部分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只除了靠近大山。基多顽固地拒绝任何类型的现代化,仿佛希望继续顶载“美洲的佛罗伦萨”或“热带的罗马”的桂冠似的,但它之所以获得这些头衔,仅只是靠了地理环境。其他称谓还有:“基多——咫尺之遥”,或都如一首古老民谣的叠句所说的那样,“地上有基多,天上有扇窗,为的看基多”,都说明它靠近苍天。有部影片,说一个强盗梦想着干完最后一件勾当,然后去基多隐居,因为“在那儿你可以用手摸到星星。”还有人把基多称为“上帝的脸”。或许是吧,但那是一副多么阴沉的面孔呀,就像那些瘦骨嶙峋的小女孩的面孔似的,尽管在夜风中冻得瑟瑟发抖,她们仍紧靠着餐厅的大门,以便向食客和过往行人兜售跟她们一样暗淡无光,也跟她们一样过快凋谢了的花束。

特色景点
  独立广场是基多市的中心地带,在这座正方形广场四周,耸立着一座座富有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艺术特色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为两层,配有精雕细刻图案的石门。广场南端的天主教堂,始建于1550年,完工于18世纪,绿瓦圆顶,灰白色圆柱支撑门廊,是阿拉伯、波斯和摩尔人的建筑风格的混合体。外墙上有用金叶镶嵌的基多城奠基者姓名,院内有苏克雷将军的陵墓。教堂对面是大主宫,广场西北角是雄伟壮观的政府宫。城东南的圣多明各广场,亦称剧院广场或苏克雷广场,广场中央竖立着苏克雷将军的雕像,东端耸立着以收藏丰富的木雕闻名的圣多明各教堂和修道院。   

这里的圣阿古斯丁古堡是苏克雷将军亲自签署厄瓜多尔独立协议书的地方,迄今保存着当年的原貌。广场附近是罗恩达大街与瓜亚基尔大街的交汇处,街道狭窄古老,店铺鳞次栉比,行人熙来攘往,是基多繁华的商业区。广场不远处的阿拉梅达公园,是基多著名旅游区,公园内溪泉淙淙,小桥飞架,曲径通幽,鸟语花香,园内建有南美洲最古老的天文台和西蒙·博利瓦尔纪念碑以及美术学校等。城市南端的面包山,海拔183米,有盘山公路通向山顶,顶上有一座大型基多女神石雕像,被誉为基多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象征。山腰有一座古老的印加神庙,站在这里俯视全城,基多美景尽收眼底:皮钦查火山云雾缭绕,白雪皑皑,绚丽多姿;基多市区塔楼、尖顶建筑同附近丘陵、山峰相互映托。基多的名胜古迹反映了拉美不同时代的发展特色,被列为世界文物重点保护城市之一。   

孔帕尼亚耶稣大教堂建于1722年至1765年间,教堂正面拱形大门上、四周墙壁以及天花板上镶嵌有精美的金叶图案,富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孔帕尼亚耶稣教堂和明斯德女修道院是美洲大陆上西班牙建筑艺术、美学与印第安文化相互渗透的精品建筑。独立广场是基多市的中心地带,在这座正方形广场四周,耸立着一座座富有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艺术特色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为两层,配有精雕细刻图案的石门。   

广场南端的天主教堂,始建于1550年,完工于18世纪,绿瓦圆顶,灰白色圆柱支撑门廊,是阿拉伯、波斯和摩尔人的建筑风格的混合体。外墙上有用金叶镶嵌的基多城奠基者姓名,院内有苏克雷将军的陵墓。教堂对面是大主宫,广场西北角是雄伟壮观的政府宫。城东南的圣多明各广场,亦称剧院广场或苏克雷广场,广场中央竖立着苏克雷将军的雕像,东端耸立着以收藏丰富的木雕闻名的圣多明各教堂和修道院。这里的圣阿古斯丁古堡是苏克雷将军亲自签署厄瓜多尔独立协议书的地方,迄今保存着当年的原貌。广场附近是罗恩达大街与瓜亚基尔大街的交汇处,街道狭窄古老,店铺鳞次栉比,行人熙来攘往,广场不远处的阿拉梅达公园,是基多著名旅游区,公园内溪泉淙淙,小桥飞架,曲径通幽,鸟语花香,园内建有南美洲最古老的天文台和西蒙·博利瓦尔纪念碑以及美术学校等。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2:23:14 | 只看该作者
基多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位于国境北部,海拔2852米,虽然临近赤道,但因地势高峻,所以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基多原为古老的印第安人城市,是印加帝国北部疆土的首都,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1979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目录

基本信息
简介
历史
居民种类
国旗
国徽
自然环境
矿产资源
经济
国家元首
文化教育
景点面包山女神石雕像
独立广场景区景点介绍
世界遗产
友好城市
对外关系
   


基本信息

厄瓜多尔:Republic of Ecuador, La República de Ecuador   

国名释义:西班牙语意为“赤道”   

别称:赤道之国、香蕉之国   

首都:基多(Quito)   

国花:白花修女兰   

国庆日:8月10日   

与我国建交日:1980年1月2日   

货币:苏克雷(已经退出流通市场,通用美元)   

国鸟:大兀鹫   

语言: 西班牙语   

民俗:每年3月21日和9月23日中午要在作为赤道标志的空心圆柱前举行祭祀仪式   

时差:比格林尼治时间晚5小时,比北京时间晚13 小时   

与我国建交日:1980年1月2日   

世界之最:科隆群岛是当今世界上少有的奇花异草荟萃之所、珍禽异兽云集之地。盛产大海龟和大蜥蜴。科隆群岛是世界“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区之一。





简介

厄瓜多尔[1]的首都和皮钦查省首府,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在赤道以南安第斯山区皮钦查火山东南麓的谷地中。根据2001年的人口统计,基多总人口1,839,853人。海拔2,850米,是离赤道最近的首都。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3-14℃,为世界上温度年较差最小(仅0.6°)的地点之一。原为古老的印第安人城市。1533年为西班牙殖民者侵占。1830年厄瓜多尔独立后,成为首都。曾多次遭地震破坏和重建。全国重要工业中心,有纺织、食品、石油提炼和石油化学、金属加工、制药、制革、木材加工等工业,并以金银工艺品、象牙和木器雕刻著名。交通中心,铁路通瓜亚基尔和东北岸的圣洛伦索,附近有苏克雷国际机场。旅游业甚盛,市内多教堂、广场、纪念碑、博物馆、天文台、大学等著名建筑,反映出南美洲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城北24公里处建有赤道纪念碑。   

基多市分为新城、旧城两部分。西南部是旧城区,许多地方保留了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的建筑风格。新城座落在北部。城区东西两侧的皮钦查火山(Pichincha),海拔4790米,峰顶长年积雪。   

基多市内共有大小教堂、修道院87座,著名的有圣弗朗西斯科教堂(Iglesias de San Francisco)、孔帕尼亚耶稣大教堂(Iglesia de la Compañia de Jesús)等。圣弗朗西斯科教堂被视为巴罗克式建筑风格的杰作,是西班牙--美洲宗教建筑的典范之一,它由一座大教堂、几座小教堂和众多的回廊组成。教堂内珍藏着印第安人、西班牙人的绘画和雕塑名作。孔帕尼亚耶稣大教堂建于1722年至1765年间,教堂正面拱形大门上、四周墙壁以及天花板上镶嵌有精美的金叶图案,富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城市南端的面包山 (Panecillo),海拔183米,山顶上有一座大型基多女神石雕像(Monumento a la Virgen de Quito),被誉为基多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象征。山腰有一座古老的印加神庙(Museo Templo de la Patria),现已成为博物馆。

历史
  由印第安人始建于11世纪。15世纪末成为印加帝国的都城(另一资料说该城是16世纪在印加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尽管经过1917年的地震,这里仍然是拉丁美洲保存最好、变化最小的历史中心。1830年厄瓜多尔共和国成立,基多定为首都。   

基多市内共有大小教堂、修道院87座,著名的有圣弗朗西斯科教堂(Iglesias de San Francisco)、孔帕尼亚耶稣大教堂(Iglesia de la Compañia de Jesús)等。圣弗朗西斯科教堂被视为巴罗克式建筑风格的杰作,是西班牙--美洲宗教建筑的典范之一,它由一座大教堂、几座小教堂和众多的回廊组成。教堂内珍藏着印第安人、西班牙人的绘画和雕塑名作。孔帕尼亚耶稣大教堂建于1722年至1765年间,教堂正面拱形大门上、四周墙壁以及天花板上镶嵌有精美的金叶图案,富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基多的旧城区在城南部。因为城里遗留着许多著名的历史建筑,而被誉为“安第斯大博物馆”。这里的教堂、修道院、赤道纪念碑不管是在建筑上,还是在美学史上都具有较高价值。基多包括新城区和旧城区。城区位于南部,迄今这里还保存着古老的街道、房屋和教堂,这些具有西班牙和印第安建筑风格的建筑,极具艺术魅力。主要建筑有弗朗西斯大教堂、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和圣多明各修道院、拉孔帕尼亚大教堂等。城市南端的面包山 (Panecillo),海拔183米,山顶上有一座大型基多女神石雕像(Monumento a la Virgen de Quito),被誉为基多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象征。山腰有一座古老的印加神庙(Museo Templo de la Patria),现已成为博物馆。   

始建于1550年的弗朗西斯大教堂完美地融合了波斯、阿拉伯和摩尔的建筑风格。这个教堂的回廊由灰垒砌而成,高圆顶阁则以绿瓦铺盖,室内的装饰物全用金箔镶嵌。外墙也用金箔镶嵌着城市创建者的姓名,围墙内是厄瓜多尔解放者苏克雷将军的墓地。教堂内还收藏着一些印第安人和欧洲人的雕塑,因此使这里成为美洲“基多艺术学派”的宝库。   

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是南美最古老、最宏大的宗教建筑物,这个修道院包括一座大教堂、几座小教堂和几条回廊,修道院被称为厄瓜多尔的“艺术宝库”,里面珍藏着贝尔纳多·德雷加达尔的雕塑、萨马涅夫的绘画作品、卡斯皮卡拉的木刻精品。   

著名的梅尔世教堂也位于旧城区,在这座教堂内珍藏着基多最古老的钟。   

位于城北24千米处的赤道纪念碑是基多最为著名的一个景观,此碑通高8米,用棕色花岗岩制成。碑身四面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一个南极朝南、北极朝北的地球仪摆放在碑顶,一条白线代表赤道环绕在地球仪的正中间,把地球分成两部分。

居民种类
  
1122万,其中印欧混血种人占41%,印第安人占34%,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比例较大的国家之一;其他有白种人、黑人、黑白混血种人,大部分居民分布于中部山地中的盆地内和西部沿海平原,多数居民信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

国旗
  国旗黄色象征国家的财富、阳光和粮食,蓝色象征蓝天、海洋和亚马逊河,红色象征为自由和正义而战的爱国者的鲜血。中央为国徽图案,由钦博拉索山、美洲历史上第一艘轮船等组成。

国徽
  厄瓜多尔国徽和哥伦比亚相似。一只凶猛的“美洲神鹰”秃鹫展翅立于国徽上方,它是厄瓜多尔国鸟,象征主权和独立。厄瓜多尔国徽设计构思独特,充分展示出国家的风情:厄瓜多尔最高峰钦博拉索山白雪皑皑,在蓝天映衬下,巍峨矗立在太平洋岸边,山下林木葱笼,一条大河从群山深处婉蜒而出,逐渐汇入蔚蓝色的海洋之中。一艘厄瓜多尔人引以自豪的南美洲最早的蒸汽远洋轮船停泊在出海口。雪峰之上,一轮象征玛雅文化的“五月的太阳”光芒四射。太阳两旁标有3、4、5、6月月份符号的“黄道十二官”,代表1845年厄瓜多尔人民维护国家独立抗击外来入侵的艰苦岁月。底部的束棒代表共和国的国家机构,象征正义和权威。四面国旗和月桂、棕榈枝叶饰于国徽两侧。

自然环境

赤道横贯国境北部,厄瓜多尔就是西班牙语“赤道”的意思。安第斯山脉纵贯国境中部,全国分为西部沿海、中部山地和东部地区三个部分。   

一、西部沿海:包括沿海平原和山麓地带,东高西低,一般海拔200 米以下,有一些海拔600-700米的丘陵和低山。属热带雨林气候,最南端开始向热带草原气候过渡。年平均降水量从北往南由3000多毫米递减到500 毫米左右。   

二、中部山地:安第斯山脉自哥伦比亚入厄瓜多尔国境后,分为东、西科迪勒拉山脉,两山之间为北高南低的高原,海拔平均在2500 米到3000米之间。山脊纵横交错,把高原分成十多个山间盆地。最重要的是基多盆地和南部的昆卡盆地。境内火山众多,地震频繁。著名的科托帕希火山,海拔5897米,为世界最高的活火山之一。位于厄瓜多尔中部的钦博拉索山,海拔6262米,为厄瓜多尔最高峰,厄瓜多尔的钦博拉索山处。从地心到山峰峰顶为6384.1公里。钦博拉索峰位于安第斯山脉西科迪勒拉山,曾长期被误认为是安第斯山脉的最高峰。它是一座休眠火山,有许多火山口,山顶多冰川,在约4694米以上,终年积雪。1880年英国登山运动员E-怀伯尔首次登上峰顶。这里是厄瓜多尔中部的高原地区,当地主要以农牧业为主,主要有羊、奶牛、谷物、马铃薯、水果和纤维植物等。本区山间盆地属热带草原气候,山地属亚热带森林气候,海拔4000 米以上常年积雪。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12月-次年6月为雨季,7-11月为旱季。   

三、东部地区:为亚马逊河流域的一部分。海拔1200-250 米的山麓地带河水湍急,250米以下为冲积平原,河面开阔,水流平缓,多河曲。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湿热多雨,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3000 毫米之间。   

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太平洋中,东距大陆海岸约900 多千米,面积7800平方千米,包括7个大岛和约70个小岛,全部由火山锥和火山熔岩组成。
3#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2:25:32 | 只看该作者
矿产资源

  矿物以石油为主,主要分布于瓜亚基尔湾一带,在亚马逊平原地区也发现有油田。金和银分布于马查奇和萨鲁马等地。铜产于马查奇。科隆群岛上有硫磺矿。此外还有铁、铅等。森林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68%,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地区,盛产贵重木材,如红木和香膏木(或称巴尔萨木)。沿海盛产金枪鱼和虾类。科隆岛上多巨龟和大蜥蜴。

经济
  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总人口47%。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农业区:山地农业区,位于海拔2500米左右-4000米的安第斯山的山间河谷和盆地地带,主要种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以及饲养牲畜,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大麦、小麦、马铃薯等;沿海农业区,位于西部沿海和大河谷地,主要种植供出口的香蕉(年产约340万吨)、可可、咖啡等,此外还种植稻子、棉花。沿海渔业资源丰富,年捕鱼量90多万吨。石油开采发展迅速,为采矿业主要部门已探明石油储量为23.5 亿桶。还开采银、铜、铅等矿。工业主要有石油提炼、制糖、纺织、水泥、食品加工和制药等。主要贸易对象为美、英、德国等国。出口原油(约占出口总值65%)、香蕉、咖啡、可可、香膏木。   

铁路总长1169千米,其中基多至圣罗莎为新建的线,长241千米。有公路36000多千米。有国际航空线通纽约、迈阿密、里约热内卢、利马等国外重要城市

国家元首
  拉斐尔.科雷亚.德尔加多,1963年4月6日生于瓜亚基尔,毕业于厄天主教大学,曾在比利时和美国多所大学进修,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瓜亚基尔天主教大学任教,还曾担任厄圣弗朗西斯科大学、拉美社会科学院、安第斯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4月至8月担任经济和财政部长。曾发表《厄瓜多尔经济的脆弱性》、《发展的挑战》等专著。2007年1月15日就任总统。他携商业部门,以及外交部门于2007年11月19日到25日对中国进行了一周的工作访问。

文化教育
  教育   
宪法规定,政府预算的25~30%用于教育。2000年,教育经费为3.73亿美元,占国家预算的12.48%。目前国立大、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大学实行自治,保护私人办学自由。近几年来,教育事业发展较快。著名高等院校有厄瓜多尔中央大学、天主教大学、瓜亚基尔大学和昆卡大学。2000年各级学校和在校教师及学生人数:   学校(所) 学生(人) 教师(人)   

小学 18031 1905039 82718   

中学 3493 923430 80313   

大学 53 238423 18317   

厄政府重视发展教育,认为文盲是社会发展的障碍。1998年厄全国文盲率为10.8%。   




新闻   
厄新闻事业比较发达。有50多种报纸和21种杂志,多为私人经营。主要报纸和发行量:《商报》,为曼蒂利亚家族的私营报纸,发行量9万份;《今日报》,由海梅·曼蒂利亚集资兴办,7.2万份;《宇宙报》,7.5万份;《快报》,7.2万份。《浏览》是发行量较大的综合性杂志。以上报刊均为西班牙文版。   

国家通讯社:厄瓜多尔新闻社。   

全国社会通讯秘书处成立于1973年,原名全国公共新闻秘书处,是厄政府发言人,主管全国新闻宣传工作的机构。广播电台:全国电台共460多家,首都有54家。主要有厄瓜多尔电台、天主教电台、基多电台、成就电台和安第斯之声电台。电台绝大多数为私人所有。全国共有19家电视台,均由私人经营。主要电视台:2台、4台、8台、10台和13台。

景点
面包山女神石雕像
  
城市南端的面包山,海拔183米,有盘山公路通向山顶,顶上有一座大型基多女神石雕像,被誉为基多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象征。山腰有一座古老的印加神庙,站在这里俯视全城,基多美景尽收眼底:皮钦查火山云雾缭绕,白雪皑皑,绚丽多姿;基多市区塔楼、尖顶建筑同附近丘陵、山峰相互映托。基多的名胜古迹反映了拉美不同时代的发展特色,被列为世界文物重点保护城市之一。

独立广场景区景点介绍
  独立广场是基多市的中心地带,在这座正方形广场四周,耸立着一座座富有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艺术特色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为两层,配有精雕细刻图案的石门。广场南端的天主教堂,始建于1550年,完工于18世纪,绿瓦圆顶,灰白色圆柱支撑门廊,是阿拉伯、波斯和摩尔人的建筑风格的混合体。外墙上有用金叶镶嵌的基多城奠基者姓名,院内有苏克雷将军的陵墓。教堂对面是大主宫,广场西北角是雄伟壮观的政府宫。城东南的圣多明各广场,亦称剧院广场或苏克雷广场,广场中央竖立着苏克雷将军的雕像,东端耸立着以收藏丰富的木雕闻名的圣多明各教堂和修道院。这里的圣阿古斯丁古堡是苏克雷将军亲自签署厄瓜多尔独立协议书的地方,迄今保存着当年的原貌。广场附近是罗恩达大街与瓜亚基尔大街的交汇处,街道狭窄古老,店铺鳞次栉比,行人熙来攘往,是基多繁华的商业区。广场不远处的阿拉梅达公园,是基多著名旅游区,公园内溪泉淙淙,小桥飞架,曲径通幽,鸟语花香,园内建有南美洲最古老的天文台和西蒙·博利瓦尔纪念碑以及美术学校等。




世界遗产
  
197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中文名称: 基多(古城)   

英文名称: City of Quito   

国家: 厄瓜多尔   

所属洲: 南美洲   

编号: 776-002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城海拔2850米,是16世纪在印加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尽管经过1917年的地震,基多仍然是拉丁美洲保存最好,改变最小的历史中心。圣弗朗西斯修道院和圣多明各修道院,拉孔帕尼亚的教堂和耶稣会学院,连同这些建筑华丽的内部装饰都成为了“基多巴洛克风格”的纯正典范,将西班牙,完美地融合了意大利,摩尔,佛兰芒和当地艺术的精华。

友好城市
  
美国 路易斯维尔   

西班牙 马德里   

美国 圣保罗   

美国 加勒尔盖布尔斯

对外关系
  1.与中国关系1980年1月2日同中国建交。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两国政府、议会、政党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增加。1984年5月、1994年3月和1999年8月,厄总统乌尔塔多、杜兰-巴连和马瓦德先后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1992年5月,副总统帕罗迪访华;1995年4月、1996年5月和2000年5月,莫埃列尔、阿拉尔孔和庞斯议长相继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1997年10月,阿亚拉外长访华。中方重要往访有:国务委员兼外长吴学谦(1987年6月),外交部长钱其琛(1989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1991年7月),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罗干(1996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1996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隗福临(1998年6月)、中国政府特使、外经贸部副部长张祥(出席厄瓜多尔总统权力交接仪式,1998年8月)、外交部副部长杨洁篪(1998年10月)和农业部长陈耀邦(1999年2月)。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0年,两国贸易额1.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8%,其中中国出口7487万美元,进口8013万美元。   

2007年11月20日下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与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举行会谈。双方就发展长期稳定、平等互利、全面友好的中厄关系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广泛共识。2007年11月21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也会见了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   

2.同拉美国家的关系发展与拉美国家,特别是同邻国的关系,是厄对外关系的重点。主张在拉美实行“真正的一体化”。近年来,厄同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等安第斯国家的经贸关系发展较快。1992年~1996年,杜兰-巴连总统先后访问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巴西、智利、阿根廷、巴拉圭等。巴拉圭、哥伦比亚、阿根廷等国总统访厄。1997年,阿拉尔孔总统访问巴拉圭、乌拉圭和智利。同年9月,哥伦比亚总统桑佩尔访厄。1998年2月阿拉尔孔总统访问哥伦比亚;1999年8月,智利总统弗雷访厄;10月,古巴外长佩雷斯访厄;12月,秘鲁外长德特拉塞格涅斯访厄。2000年8月,诺沃亚总统访问哥伦比亚;9月,哥总统帕斯特拉纳访厄。   

3.同西欧、日本的关系西欧和日本是厄所需资金、技术的重要来源,又是厄传统出口产品的重要市场,相互间签有多项经贸和科技合作协定。厄向欧盟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12%。厄外债中10%的债权属日本商业银行。1991年,厄总统访问法国、瑞士和比利时。1993年,德国总统访厄。1995年,厄总统出访荷兰、德国和梵蒂冈。1997年10月,阿拉尔孔总统以安第斯共同体总统委员会主席身份访问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和梵蒂冈等国。1999年3月,厄外长阿亚拉访问日本;6月,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访厄。2000年10月,诺沃亚总统访问意大利、德国和梵蒂冈。   

4.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厄与东欧国家保持正常的外交和贸易关系,政治交往不多。1991年12月,匈牙利总统访厄。1993年1月,厄宣布同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建交。1998年1月,厄先后同波黑和格鲁吉亚建交。2000年6月,厄同马其顿建交。   

5.同秘鲁的关系厄秘两国边界线长达1600公里,两国自独立以来一直对边界划分存在争议。1941年,厄秘发生边界战争,厄战败。1942年1月经美国、阿根廷、巴西和智利调停,两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订“和平、友好和边界议定书”,厄割让大片领土。60年代以来,厄多次宣布议定书无效。80年代初,两国发生过边界武装冲突,经美洲国家组织调停实现停火。1995年1月,厄秘发生大规模边境武装冲突。在里约议定书四保证国调停下,双方于2月签署《伊塔马拉蒂和平声明》和《蒙得维的亚声明》,基本实现停火。1997年1月,布卡拉姆总统访问秘鲁,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正式访秘的厄总统;同年4月,厄秘两国在巴西利亚就边界问题举行实质性谈判;11月26日签署《巴西利亚声明》。1998年8月,马瓦德总统执政后,把最终实现厄、秘和平作为首要目标,多次与秘总统藤森就遗留的孔多尔山脉划界问题进行谈判;10月26日,马瓦德总统和藤森总统在巴西利亚签署“全面和最终和平协议”,结束了厄秘领土争端。1999年5月13日,两国完成树立界碑工作,结束划界。1999年8月和10月,马瓦德总统和藤森总统实现互访。
4#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22:33:59 | 只看该作者
基多旧城

02.jpg (41.35 KB, 下载次数: 93)

02.jpg

04.jpg (41.92 KB, 下载次数: 112)

04.jpg

1.jpg (129.27 KB, 下载次数: 94)

1.jpg

2.jpg (101.1 KB, 下载次数: 101)

2.jpg

3.jpg (103.22 KB, 下载次数: 96)

3.jpg

4.jpg (34.03 KB, 下载次数: 94)

4.jpg

5.jpg (60.75 KB, 下载次数: 96)

5.jpg

7.jpg (109.61 KB, 下载次数: 96)

7.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2-2 04:13 , Processed in 0.087590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