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1-7-12 15:34:08
|
只看该作者
2011-07-12 14:06 来源: 南方都市报
2011-07-12 14:06 来源: 南方都市报
次年8月,陈清泉从香港乘坐前往南美洲的航班。飞机途经洛杉矶停留的时候,陈清泉成功“跳机”滞留,赶往纽约见到了阔别14年的父亲。这一次非法行动,使陈清泉成为了改革开放后长乐地区首批赴美打工者的代表性人物。
和父亲一样,陈清泉先是成为白人餐厅的一名洗碗工。但是,和父亲不同,陈清泉渴望融入白人社会。他戏称自己是在“半工半读”,每天早晨必定花两个小时学习英文。一年后,他和朋友在纽约非洲裔人区开了一家快餐店,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第一个月就赚了1万多美金,激动得眼泪直流。”
从1978年开始的10年里,陈清泉与家人的联系尽在书信和电话中。在陈家安装电话之前,洞头村唯一的电话机设在村委会,村里人几乎都帮陈妻喊过电话:“清泉来电了!”然后便看到陈妻趿着拖鞋,跑过整个村子。
美国政府1986年通过《移民改革和控制法》,规定:1982年1月1日以前的非法入境者,或至1982年1月1日在美国连续居住满两年的非法移民,均可获得临时居留权;如果他们能证明自己对英语、美国历史和美国政治制度有所了解,可在获得临时居留权18个月以后申请永久居留权。
早期出去美国打工的长乐人,几乎都利用这次“大赦”机会成为美国公民,并且都成了长乐侨界有头有脸的富商。
1988年冬天,陈清泉以美国富商身份回到洞头村。他捐出20万元,让村里人都喝上了自来水。此后数年,他投资开发长乐县第一个商品房项目“长乐花园”。1991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说服陈清泉创办美国福州总商会,集纳侨资,助力祖国建设事业。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庄国土2002-2003年间对1926名有出国经历的长乐人作过调查,结果显示,1978-1987年出国者仅有80人,仅占全部出国人数的4.4%。
这批数量有限的先行者,为后来更多的长乐人寻找“花旗”梦做起了引路人。
操舟为业与移民网络
长乐市郑和研究会会长石金秋把长乐人骨子里既有的海外谋生冲动和冒险精神归结到一个历史人物身上——郑和。他已成为长乐的文化象征、精神基因,乃至海洋文化信仰。
从1405年开始的28年间,郑和先后七次从福州长乐出发下西洋,足迹遍布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时长乐太平港正是郑和船队远航的基地,也是郑和所用巨舰的主要制造地之一。郑和驻舶长乐,还在当地招募水手随他远航。这造就了长乐人“以海为田,操舟为业”的传统。
清末设福建船政学堂和马尾造船厂,很多长乐人到此学习和谋职,从事航海者更不计其数。长乐由此号称“海员之乡”。
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中国内地与美国不通航运,在香港地区、新加坡的船运公司任职的福州籍海员,通过“跳船”方式,开辟了移民美国的渠道。第一批长乐籍的美国移民,基本上曾是香港海员。他们随公司商船到美国后,“跳船”留居美国,设法获取合法留居身份,然后通过亲属移民签证,将家眷迁移到美国,再通过其定居美国的各家庭成员,启动亲属连锁移民。
1988-1997年是长乐人偷渡美国的“黄金十年”。卢志中回忆说,闽江边一度停靠着各式的偷渡船,蛇头就在船上扯嗓子喊:“有出去的没有?”一些人背着简单的行李,在岸上和亲人告别,然后上了船,天才蒙蒙亮。
1990年,卢志中和猴屿的郑家璧等6人,重新出发。他们没有选择惯用的海路偷渡,而是采用了更为隐蔽、安全的方式——“换人头”。
他们正月初八离家,到福州火车站搭乘前往昆明的列车。为了物色一个“好蛇头”,他们足足在昆明等待了45天。按照郑家璧的说法,那边的蛇头都是泰国人,“好蛇头”可以买通缅甸军队和入境官员,让偷渡者一路畅通无阻,“坏蛇头”则全无保障。
福清市高山镇西山村的村民林华该和10多位村民通过缅甸偷渡去美国时,不但要防止被抓,在热带雨林里经常感到缺氧窒息,还要提防有毒蚊虫的叮咬。林华该在写给家人的信里说,他在缅甸沿路见到多具没有掩埋的偷渡者尸体,三个月的旅程每天都活在死亡的恐惧中。
在拿到一本台湾地区护照之后,卢志中一行每个人轻轻地把护照上原有的照片揭下,替换上自己的头像。此后,他们将开始顶着一个陌生人的身份在外谋生。
蛇头一路带领他们翻山越岭,跨过中缅边境,随后潜入泰国,一路都有缅甸兵持枪护送。然后,从泰国坐飞机前往新加坡,由新加坡直飞纽约。抵达纽约的时候,已经是7月份。
卢志中和郑家璧分头投靠纽约唐人街的亲戚。2万美元的偷渡费在人到纽约的那一刻,由猴屿乡的联谊会或同乡会代为筹集付清。卢和郑所要做的,就是先在同村人经营的中餐厅里洗碗或者炒锅,慢慢还清欠债,积攒资本。
身为侨领的陈清泉对20世纪90年代初洞头村的一次集体偷渡印象深刻。接获蛇头领人的通知后,陈清泉带领几个餐厅老板上前接洽。“一共20几个年轻人,每个人偷渡费1.8万美金,总共30多万。”陈清泉等人代垫了这笔巨额费用。随后,每个餐厅老板根据经营能力,分配到3-5个同村偷渡者,让他们在自己的餐厅内做事,每个月工资1700美元,扣留1000美元,作为偷渡费偿还,实发700美元。
“只要一年半时间,这批偷渡者就能把债务还清,可以开始攒钱寄往家乡,准备盖房子了。”“我帮助过的老乡有多少,我也记不得了。”陈清泉说,最关键的是,长乐人在美国搭建起来的关系网络从根本上解决了初到者的心理恐慌和工作着落等现实问题。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庄国土介绍,互助网络包括安排新来者的居住地、提供有关居留美国的信息和工作机会,乃至提供赴美费用的无息借贷等。在美国站稳脚跟后,陈清泉等人利用关系网络和经济实力,让亲戚朋友等人具有了赴美打工的可能性和可行性。1984年以前到美国的长乐人,平均每人牵引出去的亲朋好友大约是80人。
留下的人又出去了
来到纽约的郑家璧隔着重洋,用小学的文化水平给留守老家的妻儿写信,告诉他们纽约多么繁华,洗碗的工资高得离奇,“美国干一月等于家乡干三年”。他庆幸自己39岁了,还作出了出国打工的重大决定。
但是没有出去的农民,也在寻找自己的出路。
当潭头、猴屿、营前涌现海外打工先行者的时候,曾经走私猖獗的金峰镇开始了农民本土创业。长乐籍作家黄国桢曾这样描述金峰镇的转型过程: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长乐海上走私猖獗,全国各地商人、游客涌向长乐,就为了购买紧俏的家电商品和纺织品,不少长乐人积累了第一笔财富,走私被禁绝后,长乐农民摇身一变,又成了加工各种轻工产品的厂长、经理。
1981年,金峰镇华阳村农民郑良官在河南推销手工蚊帐。看到报纸上登了一则经编机的广告。“这个经编机可以织蚊帐、织布、织装饰布。我把报纸拿回来,几个兄弟坐在一起研究,认为这种经编机很先进,于是就跟湖州机床厂联系,对方报价一台2.75万元。”
郑良官七拼八凑,14个股东凑足了2.75万元,金峰经编厂悄悄开张了。第一年结账,金峰经编厂共赚了10万元,第二年又盈利30万元。
金峰人都见证了郑良官的成功,纷纷效仿。20世纪80年代初,金峰人靠集资的方式办起了100多家经编厂,产业基地初具雏形。
1984年8月13日,福建省第二次乡镇企业工作现场会在金峰镇召开。这个时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也来到长乐调研,将金峰镇以纺织为主的乡镇企业命名为“草根工业”。
郑良官的厂越办越大,换过多次厂房。他第一次租赁的4间民房,成为了中国“草根工业”的诞生地。
1985年,长乐地区的乡镇企业猛增到2046家,乡镇企业总产值3.35亿元,其中乡镇工业企业总产值2.21亿元,是1983年的3.56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2.6%。
长乐市郑和研究会会长石金秋说,金峰镇的乡镇企业家们一样传承了长乐人漂洋过海的基因。1995年后,当地很多纺织业老板开始了资本移民。
从1978年开始,时隔不到20年,长乐人的人生路线就一分为二,平行但相反。
当潭头、猴屿人漂洋过海,出外打工的时候,金峰的农民却“离土不离乡”,当起了乡镇企业老板。当潭头、猴屿华侨回乡投资寻找机会或者办公益获取名誉的时候,早期留在老家办厂的老板们却开始了他们的资本移民征程。
2007年,非法滞留美国长达17年的郑家璧“告老还乡”,在纽约刷盘子“刷”出来的自家楼房大厅墙上,看到了母亲的遗像。1993年,郑家璧母亲病逝,他从一通越洋电话中得知噩耗,当时他正穿越纽约中央公园,给一户白人家庭送餐,只记得公园的树叶一片金黄。
2011年3月,同样未能获得合法身份的卢志中得知妻子病重,毅然离开美国。两个月后妻子离世,他陪她走完最后一程。此前他们已经分离整整21年。
2011年5月,陈清泉、张天密、陈铨俤等侨领相继返回福州,参加第十三届“海交会”,他们是早期赴美打工农民的成功典范。而郑家璧、卢志中等人,则成功地让他们的儿子顺利落脚美国,让下一代去实现父辈未竟的“花旗梦”。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卢志中”为化名)
历史回放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产生了大量海外新移民,其人员组成相当复杂,既有干部、知识分子、商人,也有工人、下岗待业人员,但是大部分为农民。新移民出国原因,绝大部分是属于经济性因素,希望在较短的时间里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从国际大背景来说,与经济全球化有直接联系。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需要各类廉价劳动力,一些进入老龄化的国家需求更甚,由此产生了各种非正常渠道入境的劳工。
1997年,福建省曾有过一次全省侨情普查,其中1979-1996年的新移民数量占1949-1996年移民人数的九成以上,仅福州市就有约60万人。其中福清市26万人,长乐市20万人,约1/3取得了定居权加入当地国籍。
2003年“非典”期间,美国驻中国大使馆致电福州市有关部门,请他们务必关照福州地区近万名美小公民。这是原籍长乐等地的海外新移民,把他们在美国出生的孩子带回家乡,交给父母照顾,一般到读小学时,再把他们接回美国读书。当地“小美国人”数量之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在美国的新移民数量之巨。
非法移民的迁徙道路并非坦途,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1993年6月,发生了载运286名福建人偷渡美国的“金色冒险号”事件,事件中有10人丧生大海;2000年6月,发生了58名福清、长乐偷渡客闷死货柜里的“多佛尔惨案”。
谭万能整合
参考资料
《长乐市志》、《福建省志·华侨志》、《福建侨乡调查:侨乡认同、侨乡网络与侨乡文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载《近20年福建长乐人移民美国的动机和条件——以长乐实地调查为主的分析》、《福州地区华侨出国史论文集》,朱美荣:《福建省新移民问题剖析及相关政策初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