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5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无师资无资金无证照 民办自闭症康复机构很尴尬(成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9 19:0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师资无资金无证照 民办自闭症康复机构很尴尬


( 2011-04-04 07:56:04 )  来源:华西都市报





老师和自闭症孩子做游戏(资料图片)

  昨天,是“世界自闭症日”。成都市残联党组委、副理事长蒋华莹说,虽然最新的研究资料显示,新生儿中的自闭症患儿比例日益提高。但由于这对我国来说,仍是一个新型的残疾病种,大家对它的研究、认识还远远不够,因此成都市究竟有多少例这样的患儿,目前还不太清楚,也未找到值得推广的治疗和训练方式。

  在这样的状态下,自闭症孩子的亲人们摸索着创办起康复训练中心。但受财力等方面的影响,这些散落的小机构难以到相关职能机构领到证。因此,大多数民办康复中心都是非法的。今天,本报走进成都市区的各大自闭症康复机构,关注他们的生存困局。

  机构现状

  学农业的当起了训练老师

  前天上午,成都市一环路某训练机构里,记者见到了资深的自闭症训练老师康达(化名)。康达已从事该职业3年,在圈子里算是经验丰富的老师。

  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康达却是学农业出身的。康达说,大学期间他参加了一些与小孩打交道的社团,一直和小孩子相处得很好。毕业后,他有意想找一份与小孩子有关的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家自闭症机构康复训练中心招聘,“很顺利,我就被录用了。”康达说,他并没有直接上岗,而是被安排到别的训练中心学习了3个月。从此,他开始了解自闭症,学习训练的方法。

  “或许我干了3年才入门,或许还在门口徘徊,但我相信未来这个领域肯定会有所作为。”康达说,他已经决定终生以此为业。

  师资之困

  专业人才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记者与四川爱慧、星之蓝和爱之星等3家类似机构的负责人交流时了解到,康复中心的师资来源很复杂,除了幼教、医学专业外,还有不少其他专业背景的老师。而师资也是困扰康复中心发展的原因之一。

  成都大学特殊教育系教师蔡卓妮说,自闭症在全世界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极个别地区的发病率已高达二百分之一。在成都地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会把孩子送到专门的自闭症康复机构,而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往往把孩子送到智障机构。

  “智障与自闭差别很大,它们的培训方式也完全不一样。”蔡卓妮认为,总体而言,整个四川自闭症康复中心或者培训机构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品牌,也没有成熟的教学或训练模式。现在,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

  至于师资这一块,蔡卓妮说,因多种原因,每年成都大学仅输出3至40名学生,这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资金之忧

  生源流失就会资金链断裂

  四川爱慧的负责人余奕说,类似机构的收入全靠学费,家长开办的机构收费都不高。这些收费,得支付场租、工资、水、电费等。除此之外,还要肩负起培养老师的责任。

  星之蓝的负责人薛佳说,由于无外来资金,一旦学生来的人次减少,就会直接影响康复中心的收入。同时,学生和老师建立起了信任关系后,只要老师被挖走,这部分生源就会被带走。“如果大量生源流失,康复中心就面临资金链断裂。”

  爱之星负责人任任的妈妈说,她那里现在只有12名孩子,经营举步维艰。而像她这种规模的小机构,在成都还有很多。因此,她特别渴望成都能有一所大型、公办、专业的自闭症教育机构,收编所有的小机构,让孩子们接受更专业的培训。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些康复中心反映,他们很难办到证,也不知道该去找哪个单位申请执照,因此普遍存在着无证经营的问题。由于没有合法的主体资格,也不可能接受社会资金捐助。

  □各方说法

  民政:

  无一家机构登记在册

  成都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处处长李赤峰说,如果民间资本开办是特殊教育机构,应该找教育局申请,如果是康复中心应

  向卫生局申请。无论是哪一种,都应该到民政部门备案。目前,还没有一家登记在册的民办特教机构和康复机构。

  教育局:

  只管学历民办特殊教育

  成都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私下告诉记者,民办特教机构分为非学历和学历两种,如果是非学历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由残联主管;如果是学历民办特殊教育机构,才归教育机构管。

  残联:

  开设公办机构还不现实

  成都市残联党组委、副理事长蒋华莹说,现在很多民办的特殊教育机构,实际上集教育和康复为一体。据他了解,大多数康复中心都是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开办。由于硬件和软件设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硬性要求,难以取得证照,导致非法经营现象普遍存在。

  针对民办机构负责人提出公办学校收编的建议,蒋华莹说,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已经比较健全。而自闭症是新发现的病种,医生和老师们对其认识很有限,教育的方法也处于摸索阶段。“患者到底有多少?市场需求到底有多大?”蒋华莹说,到目前为止,成都市残联还没有本区域内自闭症患儿的准确数据。在这样的阶段开设公办的自闭症专业教育机构,还不太现实。

  蒋华莹透露,今年很可能在全市做一次残疾人筛查,将首次把自闭症纳入筛查活动中来。

  华西都市报记者 席秦岭 实习生 唐嫣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6-26 18:52 , Processed in 0.137040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