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5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奇迹与中国道路——对中国GDP赶超日本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4 16:1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0年12月14日

“日本奇迹”与“中国道路”——对中国GDP赶超日本的思考

  文 / 江  涌  阮建平

  据统计资料,中国2010年第二季度名义GDP已超过日本。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经济总量今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几成定局。虽然多年前很多机构就预测中国GDP将很快赶上日本,但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还是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历史视角下的中日经济消长

  作为一个长期积贫积弱的发展中国家,中国GDP超过日本无疑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从更长的历史时期来看,中日两国经济消长变化,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

  在过去2000多年的历史中,日本更多的是向中国学习。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一条西式的近代工业化之路,从此逐渐赶上并超过中国。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已形成了对中国的绝对经济优势,并成为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重要基础。但是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日本也受到了沉重打击,其经济在战争后期已被完全摧毁。经过1945~1951年的7年努力,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随后,进入长达2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时期,使日本一跃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强国。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幅下降,但仍然高于其他发达国家。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的崩溃,日本经济陷入衰退和低迷之中,相继出现两个“失去的十年”,至今尚未恢复活力。而中国在经历了20世纪60、70年代的徘徊后,从1978年开始重新将经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进行“改革开放”。从此,中国经济进入前所未有的持续高速增长时期。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1980~2010年,中国实际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日本为1.9%。1980年日本按现价美元计算的GDP是中国的3.43倍,1994年上升至8.55倍,达到战后以来的历史顶峰,随后中日经济差距迅速缩小。1997年日本GDP降为中国的4倍多,2002年降为中国的2倍多,2006年降为中国的1倍多,2008年之后两国GDP已比较接近,直至今年被中国反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后五年中国将继续保持9%的高速增长,而日本经济在此期间则估计只有2%左右的增长率。因此,中国经济的规模优势将进一步扩大,到2015年中国GDP可能达到日本的1.5倍以上。

  就战后经济发展的时间和物质起点而言,中日两国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直到20世纪60年前期,中国在经济规模上还保持一定程度的领先。中国对日经济差距拉开主要是在20世纪60~70年代。除了外部环境外,中国持续十多年的内部斗争干扰和阻碍了经济增长,而日本则继续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并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迅速实现经济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日本还是一个主要依靠低工资出口廉价工业品的二流工业化国家,但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已成为工业竞争力达到世界一流的经济强国。

  中国经济规模的赶超进程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虽然在数值上中日经济的规模差距还有所扩大,但主要是由于日本经济规模优势和日元升值所导致。从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开始,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持续高速增长时期,而日本在1991年经济泡沫崩溃之后,陷入持续长达20年的衰退和低迷。与20世纪60~70年代两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相比,中日两国经济发展态势出现了明显的攻守易位。

  当然,在此并不要否认改革开放前3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由于这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很低,巨大建设成就没有用市场化指标更没有用GDP来衡量。事实上,这些巨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经济规模要高于日本。即使到2015年中国GDP达到日本的1.5倍——如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是准确的话,也只是恢复到20世纪50年代初的水平。导致过去中国经济规模被日本反超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使我们今天又反超日本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我们后来又回到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

  应当承认,鉴于中国在人口、资源和市场上的巨大优势,当中国致力于经济发展时,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是一种正常结果,正如日本GDP超过人数比他少得多的英法德等国一样。与规模的赶超相比,我们还应看到中国与日本在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等方面依然存在的巨大差距。就人均GDP而言,2009年中国为3677.86美元,日本为39731.04美元,是中国的10倍多;就人均国民收入而言,2008年中国为2940美元,日本为38130美元,是中国的近13倍。在世界银行的经济发展分类中,中国人均收入排在120多位,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在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拥有37家,营业额为16608.35亿美元,日本分别为68家和29795.8亿美元,是中国的1.8倍。在这些差距的背后体现了,到目前为止,中国与日本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竞争力等方面依然存在的巨大差距。

  二、“日本奇迹”与“中国道路”的比较

  在战后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德国、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等先后出现过持续高速的增长,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缘经济乃至政治结构。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日本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日本经济奇迹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1950~1960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为8.6%。1960~ 1970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0%。 在此期间,日本经济规模迅速超过意大利、中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并由一个二流的工业国家一跃成为一个西方第二、世界第三的世界工业强国。20世纪70年代后到80年代,尽管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但仍是西方国家中最快的。1987年,日本GDP超过前苏联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195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GNP)为110亿美元,人均132.6美元,分别是当时美国的3.8%和7%。到1985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2950亿美元,人均10698美元,分别达到美国的43.8%和86.1%。1987年,日本人均GDP超过美国。

  中国经济飞速增长主要是从1978年至今。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无论是就持续时间,还是平均速度而言,都是绝无仅有的。据世界银行统计,日本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是19年,年均增长9.2%;新加坡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是20年,年均增长9.9%;中国香港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是21年,年均增长8.7%;中国台湾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是26年,年均增长9.5%;韩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是30年,年均增长8.5%。

  持续快速的增长使得中国经济规模实现连续赶超。2000年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六,2005年超过法国和英国,居世界第四。2007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2010年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中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期间,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主客观条件,其中有两个最为明显的共同特点:

  首先,就是政府的主导作用。

  日本尽管属西方政治经济体制,但与英美等传统西方国家也有很大区别,而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在政治上,自民党长期执政使得日本政府能够有效制定和执行具有远见的政策,而不会像其他一些西方国家那样因政府更迭频繁而缺乏政策的长期性和连贯性。在经济上,日本政府比其他西方国家政府的影响要大得多。日本经济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强调国家自觉的、理性调节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与欧美主要通过经济政策引导产业发展不同,日本通过经济计划直接指导促进产业发展。与之相配的是日本政府通过专业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进行资源配置,促进国家产业规划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以来,日本政府针对钢铁、能源、汽车、造船和航空工业等都制定过相应的计划指导,使日本迅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自身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在1978年之后将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改革传统高度集中和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放权让利等一系列做法,发展市场经济。但中国并没有完全让市场来决定一切,而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发展需要不断进行调整,确保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速发展。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进行的。因此,有人将中国的发展归为一种“威权主义”或“国家主义”的发展模式。

  其次,就是对外贸易的积极推动。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对外依赖非常深。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就提出了“贸易立国”战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除了战后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两场战争所提供的特殊订货外,日本政府抓住美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实施“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从1955年开始,日本对外贸易迅速增长。1957~1981年间,日本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11.6%,出口贸易年平均增长14.2%。从1965年开始,除了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外,日本对外贸易基本都是顺差。1987年,日本成为全球最大贸易顺差国。1950~1980年,日本出口占世界的比例由3.4%上升至11.2%。“贸易立国”战略对推动日本经济腾飞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面向国际市场不断完善国内产业结构。20世纪50年代,日本出口产品主要以原材料、轻纺织品为主。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出口产品逐渐转向以重化学产品为主,所占比例到1979年达到86.5%。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方向发展。1984年,日本高技术产品占其出口产品的比重达到32.1%。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积极推行“出口导向”战略,对外贸易迅速发展。1978~2008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8.1%,比同时世界平均速度高出一倍。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5.9%。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由211亿美元增加到25616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率由0.8%上升至8%以上。随着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出口竞争力的显著增强,中国的贸易顺差大幅增加,2008年接近3000亿美元。货物贸易的持续大规模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大幅增长,2008年年末达到1.9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中日经济高速增长期间的这些共同特点可能体现了后发国家实现经济赶超的共同规律。鉴于中国在人口、资源和市场上的巨大优势,中国高速增长的持续时间和速度高于日本也属正常。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取得的成绩与日本经济奇迹期间所取得的成绩也还存在较大差距。

  第一,中国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压力越来越大。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后加大了节能环保力度,并使其成为日本产品在国际上的主要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日本通过加大对外投资来缓解其他国家对日本出口的压力。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和债权国。

  中国经济在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和国外保护主义压力。目前中国资源利用效率远远低于日本,环境成本远远高于日本。以每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资源为例,日本仅需1.03吨标准油,中国需要8.89吨,是日本8倍多。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大部分在中国。由于用水猛增和严重污染导致中国70%以上的城市缺水。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之下,保增长成为中国政府所面临的首要目标,使得结构调整被再次延后。

  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国际储备的增加。但是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中国获益并不多。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科技水平落后在国际分工中地位低下造成的。由外国跨国公司主导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半以上。在中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仍是代工产品。随着近年来各国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出口增长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作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动力,出口结构如果得不到改善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第二,中国国内增长机制尚未完善。

  尽管在日本经济发展中政府具有重要作用,但主要还是以市场机制为主,私营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经过多年发展,日本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非常强。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市场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市场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尚未最终完成。就当前而言,中国是一种典型的“混合型经济体制”。如果协调得好,这种体制能够较好地平衡灵活与稳定的关系,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但近些年来,在外资企业的强劲扩张与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的情势下,民营企业的成长空间日益狭小。政府的高税收与强管理,形成明显的与民争利态势,经济活力日趋萎缩,社会矛盾日益严重。从长期看,中国不可能一直保持10%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必然的。如果在此之前没有建立起成熟的经济增长机制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将面临严重挑战。

  第三,中国将遭遇“未富先老”挑战。

  日本是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20%。但是,日本早在进入老龄化之前,其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1万美元。目前日本人均国民收入近4万美元,总体上足以应对社会养老问题。

  中国目前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3000美元,但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凸显出来。2008年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所占比例达到7.8%。据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2010年8月10日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 60岁以上老人将占人口的30%以上,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问题的加深,将导致中国财政负担的上升以及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

  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使得日本在持续20多年的经济低迷和高度老龄化阶段也没有发生较大的社会问题,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对中国来讲,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2-3 01:48 , Processed in 0.197431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