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复旦毕业生留沪锐减至884人,为十年来最低。复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主任陈浩明介绍说,上海吸引力下降,眼睁睁看着优秀人才去了“千里之外”。昨天,复旦大学举行2011届毕业生名校优企大型招聘会,本次招聘会共有260多家用人单位参加,数量较去年有所增加。因场地容量的限制,校方不得不提前两周截止用人单位的报名。
为了能够赶早进入招聘会,一大早复旦大学北区体育馆外就排起了长队。记者了解到,参加此次招聘会的外企数量为70家,较去年增加约20%,参会的上海单位占86%,外地单位中江浙地区的占多数。“外企的招聘需求在2008年底跌入谷底,2009年略有回升,今年又稍好些。”陈浩明告诉记者,“以前是就业办老师跑断腿求着企业来招人,今年企业变得非常踊跃,纷纷要求来学校举办专场招聘宣讲会,就业市场表现回暖。”
记者在现场看到,为了揽到更多优质人才,大多招聘企业对“户口”并不设限,甚至还贴出解决户口的“优厚待遇”,这也从一定层面吸引了部分复旦的毕业生。可是,以前是毕业生排长队争先进场递简历,如今成了企业方挤破头轮番举办招聘会。个别“实力不济”的企业备受冷落。譬如说,一家IT公司整个上午连一份简历都没收到。
“近年来,随着择业日益理性及在沪生活成本进一步提升,江浙地区、广东、北京对复旦毕业生的吸引力逐渐加大。”陈浩明坦言,从复旦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发展的学生比例正逐年下降。“复旦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基本都保持在3000人左右,从2000年-2010年的数据来看,2006年是毕业生留沪人数最多的一年,为1459人。2010年这一数字‘锐减’至884人,为十年来最低。”陈老师分析道,这其中有一部分毕业生“流向”国外,当然,也有许多去了外地。他认为,在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就业的同时,也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分析“上海吸引力下降”的原因,不要眼睁睁看着优秀人才去了“千里之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