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55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青报:女学生“占领”高等学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0 14:3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青报:女学生“占领”高等学府


作者:张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0-11-8 16:25:04


中青报:女学生“占领”高等学府
大学校园男多女少局面已成往事


频频刷新的女生数量纪录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中国传统观念仍在被进一步颠覆——一个最新的例证出现在南开大学:该校91年的办学历史上,今年招收的女生第一次多过男生。

“女生数比往年有所增加,且首次超过男生。”南开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2010年工作报告总结指出。今年,该校3127名新生中有男生1465人,约占招生总数的46.9%,女生1662人,约占53.1%。

南开是一所著名的综合型大学,人文与理工类学科并重,与“偏科”大学相比,这类学校的生源性别比例较为均衡。但是,自1920年首次兼招女生起,截至2009年,男子一直都是这座校园里的主流。

在有据可考的中国教育史上,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与男性相比严重不足。100多年前诞生的高等教育体系,曾长期将女性拒之门外。

随着2010级新生的入学,南开的校园“生态系统”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全校在校本科生(2007级~2010级学生)中,女生比男生多了97人,这也是历史上的首次。

该校招生办公室向中国青年报提供的连续7年的数据表明,女生人数超过男生不是偶然,而是一个基本清晰的上升过程。2004级,女生1418人,约占44.9%,比男生少321人。2005级,女生1340人,约占44.8%,比男生少312人。2006级,女生1400人,约占45.2%,比男生少299人。2007级,女生1525人,约占49.2%,比男生少47人。2008级,女生1533人,约占49.2%,比男生少47人。2009级,女生1575人,约占49.9%,比男生少6人。2010年,女生1662人,约占53.1%,比男生多了197人。

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高校“男多女少”的局面已经改变。在另一所综合类名校复旦大学,2006级新生里的女生约占52.3%,首次超过男生。

天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见长的多科性大学,由于专业结构的缘故,男生占据绝对数量优势。校方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自己曾无意间看到一个学院的新生穿着统一的文化衫,那场景是“大片的蓝,点缀着几点粉”。

“粉色”在蔓延。2010年,天大招收本科女生1317人,占总数的33.7%,创造了最高纪录。10年以前,女生比例为27.9%。10年间,这个比例偶有下滑,但总体呈上升势头。

在全国报考难度最高的大学之一——清华大学,女生也于今年创造了一个纪录。该校有个传统,多年以来,校长通过开学典礼向师生宣布女生的比重。2010年,清华录取了1159名女生,比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34.12%。

20年前,女生只占清华学生的17%左右,不足五分之一。

清华女生数量之少,向来是校园的调侃性话题。“女生节”被认为是校内的盛大节日之一。出版《感受清华》一书的计算机系毕业生尚尔凡说:“清华女生少,成了清华男生在感情方面头疼的头等大事。这似乎也是理工学校中,男生最有共鸣的一点了。”

尚尔凡1998年进入清华,第一次班会上,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数女生,发现班里24个男生,6个女生,“没有想象中的恐怖”。此前他曾听说清华男女比例为7∶1,“想象不出这样的校园是个什么景象”。

“来清华的自习室看看,经常是一屋子的秃头,一个女生都没有;在离男生宿舍区近的食堂吃饭,几乎全是男生,偶尔出现的几个女生,也会转眼即逝,淹没在人海里。”尚尔凡形容。

外语类院校的苦恼恰好与之相反。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级新生近1500人,女生超过80%。该校教务处处长李基安说,自己见过一场考试,一个考场35名考生全是女生,隔壁考场也是35名考生,男生只有一名。

从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女生不再是陪衬

记者查询官方数据发现,1957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有女生10.33万,约占总数的23.2%。1964年,女生17.63万,约占25.7%。

1977年恢复高考之初,女生的比重仍在四分之一左右。1978年为20.65万,约占24.1%;1979年为约24.57万,约占 24.1%;1980年为26.81万,约占23.4%。

女生第一次突破三分之一是在1988年,本专科女大学生共有68.94万,占到了33.4%。1989年升至33.69%,1990年升至33.7%。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报告显示,1995年~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女生比例由35.4%升至45.7%,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女硕士、女博士生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比1995年分别提高了13.6%和15.9%。

2007级中国大学生,是女性在招生数上实现逆转的年级,比重由上一年的49%跃升至52.9%,首次超过一半。在校生中,女生也由48%升至49.1%。而在一些地方,小数点后的微弱差距消失得更早——2007年底,上海地区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女生已达到了总数的52.7%。

迄今为止,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统计年份为2008年。该年度全国普通高校招收的6076612名本专科新生中,女生有3321962人,约占54.7%。从在校生来看, 20210249人中有10076592名女生,占比超过49.85%,距离“半壁江山”仅有一步之遥。

以这样的增速计算,到2010年,中国大学校园“男多女少”的传统局面已经成为历史,就像发达国家所经历过的那样。

“阴盛阳衰”是否值得担心

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张静对记者说,女大学生的增长是政府为保障教育公平而制定的各种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中也折射出社会观念的变迁。她说,在过去,很多家庭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较重,女孩求学机会偏低。今天,越来越多的女生升入大学,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国人告别了这种落后观念。

不过,对于涌入大学校园的女生们,教育界并非都持欢迎态度。

不止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女生的增长一方面与高校学科结构调整有关,一些学校扩建了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科,而这是女生传统的“领地”。另一方面,女生得益于现行的教育和考试内容。这种观点认为,国内的教育过程中,“死”的东西比较多,女生擅长死记硬背,相对容易通过选拔。

一所名牌大学的招生负责人对记者说:“这个不是好现象。女生增多是招生圈里深恶痛绝的事情。”他不愿公布姓名。

这位负责人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很多学校“不理智地”上了热门的短线文科专业,因为扩招文科生是成本最低的。在这种情况下,法学等专业的毕业生迅速饱和、过剩。

上述人士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是“优先淘汰男生”。由于女生发育较早,而考试又是分阶段的,且以知识性内容为主,男生在求学早期就易遭淘汰。

最近几年,高考“阴盛阳衰”现象引人关注,在各地的高考“状元”中,女生居多。这位招生负责人对记者指出,高考试题的难度越来越低,区分度越来越弱,细心就易考出高分,使得女孩的优势更加明显。一旦增加难度系数,女“状元”会立即减少。

他认为,女生成长为杰出人士的几率远低于男生,在一些名校,有的班级全班女生毕业后都成了全职太太。女生比重提高,就会导致“大量的优势教育资源浪费在全职太太身上”。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丁小浩不赞成这种看法。她反对将女生群体与“死读书”、“没有创造性”划上等号。

“前一段时间,我们访问过一些企业的高层,他们觉得女孩非常有责任心,能力也超强,各方面并不输给男生。”在面试研究生时,丁小浩也发现女生在表达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一点不差。

但这位女教授也认为,目前的考试选拔制度确实倾向于那种早熟的、按部就班的孩子。

丁小浩还指出,社会对于女性的期待与男性不同。女性普遍要为家庭付出更多精力,而不能在事业上“太强”。即使享受了公平的教育,女性的成长环境还是不如男性。“从念书上来说,女孩和男孩的差距在缩短,但在劳动力市场的长远表现来看,男女之间的差距没有缩小得这么快。”

无论如何,这些数字的变化,被女性研究者视为第一人口大国在“性别平等”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的首部“妇女绿皮书”——《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将高等教育阶段的“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指数”从1995年的38.77分加到了2004年的82.89分。

从1920年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前身之一)、南开大学分别开始男女合校算起,中国女学生摆脱自身在高等学府的“花瓶”、“点缀”、“陪衬”的身份,用了90年。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谭琳认为,纵向来看,中国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问题上变化最大的领域,一是政治决策领域,二是教育领域。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14:38:35 | 只看该作者

担心成“剩女” 准大学女生关注高校男女比例

担心成“剩女” 准大学女生关注高校男女比例


作者:李晓清 钱滢瓅 来源: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2009-8-6 17:11:47


担心成“剩女” 准大学女生关注高校男女比例


本科录取刚结束,还未正式入学的准大学生们已开始在网络论坛里发帖,打听未来学府的林林总总了。其中一个热门的话题,竟是高校和专业的男女生比例。大概是高校的“女生潮”让女生们早早地担心起自己会否成为“剩女”。

期待选修“恋爱”

恋爱,通常被看成大学里的“选修课”。部分2009级新生还未入学,就已对这门选修课充满期待。近日,记者在某论坛看到,网名为“fenfire”的同济大学2009级新生发帖询问该学校男女生比例。她直言大学期间除了读书,也要“选修”恋爱。此外,她对男女生成绩差异、学生会男女生比例都表示关注。

在某论坛的华东师大小组内,网名为ShirleyNash的新生则道出了自己的担忧:“女生是不是要嫁不出去了?”她在向往未来大学生活的同时,也为高校的男女生比例失调烦恼。跟帖中,虽然有人觉得“嫁不嫁得出去和所在学校没有关系”,但大家对大学联谊活动还是颇多质疑。而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系新生夏小暮则发帖表示关心专业内部的男女生人数,有网友在回复时打趣说:“学经济的有福了,美女聚集地。”

“剩女”情结作祟

记者发现,发帖人多数为女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范玉婷说,现代社会女性学历越来越高,尚未入学的女大学生担心嫁不出去也情有可原。而且,有些院系男生特别少,组织活动时体力活没人干,这也为课余活动的开展带来诸多不便。

据了解,2006年复旦大学新生中女生占52.3%,是该校历史上女生比例首次超过男生。综合性大学的“女生潮”引起社会关注,部分热门专业如新闻系的男女生人数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1变为近几年的1:5。而在语言类和师范类高校中女生人数优势更是明显。上海外国语大学女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7成左右。在华东师大,以2008级中文系硕士生为例,男女生比例接近2:13。

女生不必过虑

“初、高中学业压力大,新生憧憬大学轻松氛围中的恋情,这很正常。”华东师大专职心理咨询师何良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妨把校园恋情看成“练习”,大学生需要练习才能在婚恋方面更加理智。而某些新生已经开始担心“嫁不出去”,这也过于目的性了,大可不必。

“不可忽视的是,现在很多女生担心成为‘剩女’。”何良说,有些女性心理上的家庭归属感可能让她们最终选择做家庭主妇,这也是需要被认可的。值得注意的是,成为“剩女”有时并不是她过于优秀,这和她的交往沟通能力也有关。所以,准大学生与其担忧,不如培养自己的相关能力。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14:39:38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大学招生女多男少比例失调严重 学校也发愁

美国大学招生女多男少比例失调严重 学校也发愁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08-4-8 13:11:34


美国大学招生女多男少比例失调严重 学校也发愁  


美国大学里男女学生的比例在上世纪80年代大约已达到各占半数,近年来愈来愈多大学的招生委员会发现,申请入学的优秀女生远多于程度相当的男生,而全美大学生当中,已有58%是女生。

据“中央社”报道,其实美国大学的招生委员会对于近年来美国大学里女生多于男生的趋势相当烦恼。 美国《时代》周刊称,一方面,他们必须在审核入学申请时做到公平,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希望女学生多于男学生的失衡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一位私立大学招生委员会的委员表示,他们收到的入学申请资料中,许多女学生提出的成绩、社会服务及其它条件都很优异。可是,基于学校的性别平衡的考虑,许多优秀的女学生可能因为留给男生的保障名额而成为学校的遗憾。

私立大学院校可以自定招生规定,所以,限制新入学女生名额不得超过新生人数70%几乎已成为多数学校不成文的规定。《时代》引述一位私校招生委员会的主管指出,女学生人数远超过男学生的院校,不但男学生会却步,对女学生也缺乏吸引力,所以,女男平衡是招生时很重要的考虑。

目前美国大学部的学生当中,有58%是女性。在黑人学生当中,失衡的情况更为严重,女学生与男学生的比例大约是2:1。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14:47:15 | 只看该作者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 工科女博士成“校园剩女”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 工科女博士成“校园剩女”


作者:雷宇 黄伟 朱娟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09-5-8 10:25:25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 工科女博士成“校园剩女”


学业之难:女孩子的浪漫情怀装进了瓶瓶罐罐

“你看你看,昨天这里又冒了两颗。”赵燕指着脸上清晰可见的痘痕,戏称自己又成了校园里的“痘痘女”。

赵燕是华中科技大学二年级博士研究生,除了高中那会长过痘痘,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光鲜照人,可自打读博以来,痘痘又开始频频光顾,“一做实验就长痘!”

赵燕主要研究纳米材料在太阳能中的应用,去年10月,一项实验进行了一个多月后依然没有出现预期结果,心情特别郁闷,痘痘也跟着在脸上疯长。

赵燕说,相对文科博士生而言,理工科博士生的压力更大一些,因为一项研究从模型设计、算法直到正式实验,每个环节都不能有疏漏,脑子里的弦始终绷得紧紧的,有时一个阶段的努力会因为一个细节的失误前功尽弃,所有的工作又得推倒重来,“郁闷地连实验室都不想去,看见电脑就想呕吐”。

赵燕每周要完成导师交待的几十个小时的工作量,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基本在实验室度过。逛街的时间少了,跳舞的时间少了,郊游的时间少了,每天在校园里从一群群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本科生身边经过,走近实验室冷冰冰的药品、仪器,“女孩子的浪漫情怀也随之装进了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

对于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二年级博士生周悦而言,学业难则主要体现在论文的发表上。

周悦的导师要求学生在EI源(工程索引)刊上发表两篇论文,而导师认可的EI源(工程索引)刊只有3本,均为本学科最顶尖的刊物,而一篇论文从投稿、送审、修改到最后发表,一般需要一年时间。

周悦说,论文讲究创新点,而做到博士阶段,每个人的方向不一样,不像硕士阶段很多人做同一个项目,能互相帮助,博士阶段实验中的问题就只能靠自己去解决。“老师不是百科全书,有时候也不知道学生所运用的方法,只能把握学生做的方向有没有价值。

前不久,周悦的一篇论文要对一个问题提出一种特殊的数学验证方法,没人能提供帮助,只能自己找资料恶补,实验了无数次,“就像蜗牛爬树,不断地掉下来,再爬上去;女生思维敏捷度有时本来就比男生弱一些,有时真是想放弃不读了。”

学业上更大的压力来自毕业论文。

“我不能给你写推荐,你还是推迟答辩吧。”今年春节刚过,北京一所重点高校三年级博士生王虹与导师通完电话的那一刻,只觉得一阵晕眩。这已经是她第N次和导师探讨论文的事了,没想到还是要推迟。

论文推迟答辩,那就意味着将不能毕业、不好找工作、不能落户口,还要自己解决住宿等生计问题……焦灼油然而生,失眠也随之而来。

王虹所在的学院每年都会有一批女博士生或因发表论文数量和级别不够,或因毕业大论文工作没做完而推迟毕业。博士生数量不断膨胀、学术期刊数量有限,导师偏爱动手能力强、能出差、能吃苦的男同学,王虹说,“不能毕业有着太多的理由。”

爱情之急:有没有男朋友成为博士录取条件之一

北京某重点高校材料专业博士二年级学生张静至今还记得考博士面试时导师的意外提问,“有男朋友没有?如果没有,建议先解决这个问题再说吧。”幸好当时并没有男朋友的张静灵机一动,把身边一个同学拉来“客串了一把”才顺利过关。

“有没有男朋友竟然成为博士录取的条件之一?!”当时张静还有些难以理解和接受,而现在每当有小师妹想投考自己导师门下来咨询时,这样的问题也成了她的口头禅。

“理由很简单,理工科、女博士,学业紧、学历高、年龄大,很多人闻之色变。”张静就曾亲身经历过一个尴尬故事。一次参加本科室友的同事聚会,年轻漂亮的张静很快成为焦点人物,可当室友告诉大家她是工科女博士后,不少人像看外星人一样瞪大了双眼,嘴巴也变成了“O”形。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这句话如今在大学校园的单身女硕士生、女博士生中颇为流行,而对于工科的女博士则更加意味深长。

历经十余载寒窗苦读,随着个人研究领域越来越细化,工科女博士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从实验室到宿舍,生活相对单一,交友范围也越来越窄,同时,学业、就业的压力也让她们很少有时间考虑个人问题,感情归宿由此成了难题。

“其实我的要求并不高,一要有内涵,二要对我好,三要有一定经济能力,相貌身高都无所谓……”记者采访中,几乎所有工科女博士的择偶标准都只有这并不高的几条。

来自婚介公司的调查统计可能会让她们“很受伤”——“钻石王老五”相对更喜欢“年轻漂亮,有点文化素养,但未必太高,必要时要会撒点娇”的女孩。

“灭绝师太(女博士)、李莫愁(女硕士)当然没有黄蓉(本科生)和小龙女(专科生)可爱”,一名接受采访的男博士坦言,自己不会找个工科女博士,“女孩子还是感性一点、浪漫一点更可爱,博士的逻辑思维本身就高深,更何况前面还加个工科,一听就感觉少了生活情趣!”

记者在武汉地区多所高校采访了解到,工科女博士最看重“嫁对郎”,为了避免遭遇“恋爱歧视”,不少女博士选择读博以前解决个人问题。在张静看来,目前社会比较浮躁,女生选择读博充满风险,“万一博士读完,男友也找不到,那就惨了。”

就业之困:年龄和性别成了过不去的坎儿

越是临近博士毕业,小王感觉越来越迷茫。

“选择读博就是想多学点知识,以后求职更有底气。”小王2006年被保送华中科大读研,一年后跳级读博,这是让很多人眼红的事情,可慢慢地,小王高兴不起来了:未来去哪儿呢?

小王说,最初设想是到企业做技术研发,但企业一般不愿为博士这样的高学历者支付高薪酬;到高校当老师或进研究机构,是大多数博士生的首选甚至惟一选择,然而在经历大规模扩招后,本科生规模已基本达到峰值,高校是按照学生数量来配比师资,现在的需求已经不如前几年了。

而一个大的背景是,我国博士教育规模近年来快速扩张,2007年中国培养的博士人数已超过5万人。而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科研单位、大学机构无法承载消化如此多的博士。

男博士找工作都不易,女博士就更难了,而工科女博士则是难上加难。因为相对文科女博士而言,工科女博士就业有着更多掣肘。

说起求职的经历,北京一所“985”高校材料性能方向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屈文娟满肚子苦水,今年毕业生工作难找,可没想到博士研究生毕业了,求职砝码反而更弱了。“虽然前几届毕业生都说,找工作女博士PK男硕士,女硕士PK本科男,真到了自己找工作,才知道其中的无奈。”

屈文娟简历中的研究成果一栏满满当当,各种证书十分齐全,沟通能力也很不错,在一般人看来,她找工作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可是,走过了就业的“金九银十”,年前的冲刺也过去了,屈文娟至今仍然没有找到东家。

几周前,屈文娟去一家央企研究机构应聘。几轮笔试都通过了,她的导师在内业颇有声望,出于对学生的关心,还专门打电话拜托该单位负责人,可屈文娟前几天突然接到那家研究机构的电话,说今年的招人计划取消了。

屈文娟通过多方侧面打听,才了解到,原来该单位想招一名男博士,但屈文娟笔试成绩第一,而且又有人打招呼,录取别人说不过去,干脆今年就不招了。屈文娟失去了几乎已经到手的工作。

“社会上和我们差不多年纪的,一般都有工作经验,求职比我们有优势。本科刚毕业生虽然和我们一样没经验,但有年龄优势。我们难道真是名副其实的‘校园剩女’?”

屈文娟说,很多次应聘失利,不是因为专业不好,也不是能力不强,而是用人单位认为她近两年就会结婚生子——工科做科研,不同于文科的书斋式研究,更多需要四处调研、做实验,挺个大肚子或者拖儿带女肯定不方便。

“单位有单位的现实,毕竟新员工前三年正是勤勤恳恳四处干活的时候,大四女生入职后可以全心工作几年,但女博士毕业时已28岁左右,正是生育、哺乳的高峰年龄,几年内都没法出差做实验完成研究项目。”日前在武汉市洪山体育馆举行的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一家央企招聘人员坦言,招收正处于生育年龄的工科女博士,单位会更慎重考虑。(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2-26 06:58 , Processed in 0.104489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