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2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学者:了解中国百姓真实感受,必须上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 12:0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环球时报》9月1日发表文章《了解中国,必须上网》,内容如下:

     我前几天回日本,参加了有关日中关系的讨论。有学者问我:“加藤君,中国百姓对日本持有什么样的感情,我们还是比较清楚的。不明白的是,他们究竟靠是什么途径表达情绪的?”

    我回答说:“许多日本人认为中国百姓彻底沉默,言论被当局压制,没有表达个人意见的空间。但事实并非如此,尤其在互联网普及之后,普通百姓正在快速取得网络这一新的话语权。”门户网站的论坛、互动社区、校内网、微博等,是我每天必修的“功课”,互联网早就成为我了解中国舆论的必经之道。老百姓在政治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在那里。我向祖国前辈们反复强调:“了解中国,必须上网。”

    有人反驳认为,网络语言是虚拟的,网民只是发泄生活上的不满情绪而已,实际上也不需要对自己的语言负责任,这并不会对决策者造成影响。其实,在日本,网络语言对政府的决策来说是毫无影响力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日本百姓只关注个人生活,对政治的关注日益淡化,另一方面,若对政治社会有何意见,他们的传统是在公共场合加以表达,比如投票、上街、集会。

    但不管网络话语权是真实还是虚拟,当代中国的言论改革正处于逐步开放、多样的过渡阶段里,网络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正在形成一个相对宽泛的表达空间。

    我对“中国网络民意”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并把它定义为:在当前中国高速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在网络上形成的公民意见表达的新渠道和集团化的民族情绪,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力量。

    网络民意往往是不确定的,它对政府足以形成全新的社会压力。它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大众化。原来属于不具备话语权的弱势群体,随着互联网的发达,逐步把网络视为表达观点的意见渠道,把它视为可以普遍认同的政治社会。二是体制外。中国网络人口已超过4 亿,网络民意也对政府部门的决策过程和整个国内舆论造成深刻的影响,但它属于“体制外”,其原因归结于它的“匿名制”。三是情绪化,网络空间与其说是表达政治观点的平台,不如说是发泄生活情绪的途径。四是极端性,由于上述大众化、体制外、情绪化三方面原因,网络上的言论往往趋于极端化。

    网络民意无疑是海外中国观察者的新关注点。约翰·奈斯比特先生在著作《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里提出:“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与中国人民的参与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政治模式,我们称之为‘纵向民主’。支撑中国新社会长治久安最重要、最微妙,也是最关键的支柱就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力量的平衡。这是中国稳定的关键,也是理解中国独特的政治理念的关键。”

    这段话给我提供了线索。“网络民意”与“政策回应”的互动相当有趣。它有着内在逻辑和机制。网络民意正在使中国决策过程更加开放、民主、透明。就民意对决策的影响力度和分量而言,如今中国与日本、西方国家之间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前者以庞大的网络资源为支柱。后者以选举、上街游行等程序为支柱,逐渐形成“殊途同归” 的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0-10 18:29 , Processed in 0.092647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