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0-5-22 09:38:42
|
只看该作者
现代人起源研究向弥合分歧迈进一大步2
现代人起源研究向弥合分歧迈进一大步2
比如不同的基因与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机能相联系,不同的人基因构成不同,检测的基因和被检测人的数量的不足,必然使其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又如基因突变的速率在不同的遗传位点往往很不相同,究竟采用多快的突变率才能代表人类身体的整体?过去一般认为,来自非洲的现代人与原来住在欧亚大陆的古老型人没有基因交流,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推断;然而如果这一前提不能成立,应该如何评估现有的推断方法与结果等就是一个问题。
20多年来,吴新智始终坚持他青年时代学习医学的过程中树立起的科学信念方法,“我们研究的事物是复杂的,必须综合考虑各种来源的信息”。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可以只是自己熟悉的本门学科的零星证据,作出推论时必须认真考虑其他有关学科的证据,努力争取自己的推论与所有证据都能协调,至少不能有不可克服的矛盾,否则就要反思自己对证据的解读有没有问题。
在人类起源研究上,人们面对久远的年代和严重残缺、遗失的证据,就好比是盲人摸象,甚至就像是在黑夜里观察事物。我们可以判定和相信我们看见的事物,而那些没有看见的却并不一定不存在,因而可以用“有什么”来提出假说,却不能因为“没发现什么”来断定结果。
近些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个体抽样和基因研究数量的增加,不同的结果陆续产生,一些学者开始反思过去的某些推论。
5月7日发表在《科学》上的这篇文章,采用了近年来兴起的古DNA研究方法,也就是从早期的“以今推古”发展到“古今对比”。他们从尼安德特人的骨骼中提取DNA,分别与一个中国人、一个法国人、一个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人以及两个非洲人进行比对,结果发现,尼安德特人分别与中国人、法国人的祖先存在基因交流,未发现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人、非洲人祖先存在基因交流。这一结果证实,基因交流在两类古人之间确有发生。这也是分子生物学在现代人类起源问题上一次观念的“质变”。
分歧,将因开放而弥合
其实,从这个实验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问题依然存在。此次基因比对,未发现尼安德特人与非洲人祖先的基因交流证据。这个结果让研究者自己也感到难以琢磨。研究者在文章中指出,有的基因变化,只留下很少的证据,但留下的痕迹少,不等于没有发生过。
分子生物学家的这项研究结果,特别是他们对研究结果的态度,让吴新智感到欣慰。在古人类学领域,在现代人起源研究上,只有保持开放性的学术思想,才有可能拨开迷雾,逐渐科学地拼合严重残缺的人类起源与迁徙的蓝图。
科学家的这项研究成果,与目前的一些考古证据互为印证。在以色列地区的考古发现显示,在大约10万至5万年前,这一区域曾同时近距离地居住着尼安德特人和现代型人类。长期以来,这一考古证据与“尼人与现代型人不存在基因交流”的观点产生冲突。因此,一些人曾试图解释为,两个群体间从未谋面。
也就是说,当尼安德特人到这里时,现代人正好离开,现代人回来的时候,尼安德特人也正好离开,如此交替往复,因此没有发生基因交流。这种解释实在是太过于牵强。
现在的这项新成果解开了这个谜,两种学科资料的互为印证,在吴新智看来,说明了在古人类学研究领域,需要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在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对方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与交流,取长补短,彼此促进。
吴新智去年刚刚招收了一位大学本科学习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生。在接受采访时,吴新智说:“我不只要把我的古人类学知识和工作方法传授给她,还想向她学习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这种互补是寻求人类进化研究中不同学科成果走向协调所需要的,也是这个学科未来发展所需要的。”
吴新智对这个学科特点几十年的深入理解,使他在近20多年来处在“少数派”的孤立局面中,一直执著地坚持“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必须对其复杂性有充分的估计”、“没有发现的,不等于不存在”的观点,并坚信,对不全面的原始信息进行不正确解读而得出的推论终究有一天会被纠正。
如今,面对此次“质变”,老先生的欣慰之情也让人感动。他说:“我始终坚信会有这一天,但没想到在我的有生之年能亲眼看到。这是最让我欣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