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2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私语现象的早期理论及现实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 14:1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童私语现象的早期理论及现实意义


[ 10-04-26 09:34:00 ]    作者:李佳   


【摘要】  私语对儿童的行为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发展心理学的两位大师——皮亚杰(Piaget) 和维果茨基(Vygotsky)曾对该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对私语的性质、功能及其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做过深入系统的探讨。本文即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有关私语的理论思想、私语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进行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  私语 自我中心言语 自我调节 亚杰 维果茨基

    [Abstract]  Private speech has an adaptive function in the self-regulation of children’s behavior.Piaget and Vygotsky had conducted researches on the phenomenon many years ago.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theories and opinions of the two psychologists on private speech,the current research tendency of it,and its implications on education.

    [Key words]  private speech;egocentric speech;self-regulation;piaget;vygotsky

    语言的获得是幼儿成长中最惊奇的特征之一[1]。因此对儿童语言习得和言语发展的研究始终是当代认知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Zivin(1979)曾经指出语言具有功能不同的两种形式,分别是“公开语”(public speech)和“私语”(private speech)[2]。公开语是指他人导向的语言,具有社会和沟通的功能,即皮亚杰所称的社会性语言;而私语是一种自我导向的语言,是用来跟自己交流并调节自我行为的语言[3,4]。私语原指幼儿的自言自语现象,儿童只对自己说话而不针对特定听众的言语都可以被认为是属于私语的范畴,它对儿童的活动起着指导和调节作用[5]。这些言语虽然是可以听得见的,但不是为了跟别人交流和沟通的,仅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6,7]。

    1  幼儿私语现象的理论根源

    早在20世纪早期,儿童的私语现象就引起了皮亚杰、维果茨基等理论家的关注与研究,但这两位专家对这种言语的性质、功能等问题的认识并不一致。私语这一术语主要是维果茨基派所采用的。维果茨基将私语看成是儿童从出声思维向内部言语思维转化的中介,是由言语的交际机能向言语的自我调节功能转化的一种过渡形态,是儿童进行思考、问题解决和自我调节的一种形式,这是儿童的言语发展中的一个新的质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8]。而皮亚杰则将称其为“自我中心言语” (egocentric speech),认为它是认知发展不成熟的标志[9]。

    现将分别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就这一问题的相关理论观点进行简介。

    1.1  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基本观点  儿童自我中心言语是皮亚杰在其1923 年的著作《儿童的语言与思维》中提出并加以论述的,其目的是为了揭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儿童自我中心思维(egocentric thought)阶段。

    皮亚杰曾对瑞士卢梭学院“幼儿之家”中2~7岁的儿童进行研究,对他们在自由活动时的具体细节以及言语和谈话进行了观察、记录和整理,并按照不同的语言机能将被试儿童的言语分为了两大类——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的言语(socialized speech),并得出这样的结论:(1)自我中心言语是指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与谁讲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讲话,或是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讲话。自我中心言语不具有社交性质,言语的功能只是用来刺激、伴随、加强、补充行动的,或通过言语用幻想的满足代替行动,而不是当作一种沟通思想的手段。(2)社会化言语是指那些具有社交性质的,即具有可沟通性、可被人理解的语言。社会化言语的功能是为了把讲话者的思想传递给别人,或通过言语影响别人,改变别人的行为或思想;但在儿童的社会化言语中尚没有因果解释性质的谈话,只有对事物的描述和对事实的陈述。(3)在3岁之前,儿童的言语活动主要是自我中心的言语,它占全部言语的3/4;三岁到六岁,儿童自我中心言语逐渐减少,占全部言语的1/3~1/2;7岁以后减至1/4弱。(4) 从七、八岁起,儿童表现出想和别人共同活动的欲望,并开始试图改进交流思想的方法和增进相互间的理解。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状态是其认识活动的一个特点,也可以说,是一种认识现象”[10]。也就是说,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只是儿童认识上自我中心状态的一种表现,它归根到底是由儿童思维上的自我中心所决定的。

    1.2  维果茨基的自我中心言语  维果茨基是前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的奠基人、伟大的心理学家。他将言语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社交性言语(Social Speech)、自我中心性言语及内在言语 (Inner Speech)。社交性言语的主要目的只是沟通,可以使儿童了解他人的心志运作方式。在自我中心言语阶段,儿童对他人心志运作方式已有体认,但尚未能内化,因此在解决问题时必须由言语来引导。自言自语的现象其实就是儿童将外在事件内化的一个过程。内在言语的产生则代表儿童已能完全内化外在事件,并利用个人的思维帮助其解决问题。

    维果茨基认为,自我中心言语或私语是幼儿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思维工具,具有调控和帮助幼儿计划当下活动的功能,它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但会渐渐转化为言语思维(verbal thinking)或内化为较少能听得见的内在言语。维果茨基认为:“自我中心言语在从有声言语过渡到内部言语的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发生环节,它是处于从有声言语到部分有声言语,最终转变成内部言语的功能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functions) 之间的中间阶段”[4,8]。

    维果茨基关于私语理论的核心思想有两点:(1)他指出了自言自语的社会起源,认为,大约在1岁半~3岁左右,幼儿的行为受他人的言语指导,他人言语有助于幼儿调节自身行为,即发起或抑制自己的行为。3~4岁左右,儿童自身就会明显地使用这些具有约束意义的对话形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4岁以上,儿童运用这些对话形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就变得相对隐蔽了。维果茨基假设:儿童的自言自语其实是出声的思维。学前儿童大声地思维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从内部控制自己的思维。儿童经常会受他人的言辞命令所引导,当儿童试图调节自身行为时,他们就会模仿他人一直用于帮助自己的那些有声的言语。因此,自言自语应该是源自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对话,随着儿童的成长,就具有一定的认知功能,儿童会使用成人的言论,以自言自语的形式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2)维果茨基认为,私语起着指导和调节幼儿行为的作用,特别是在幼儿遇到困难和障碍时表现得更为明显。他按照与皮亚杰十分相同的方法组织了儿童的活动,不同的是在活动中附加上了一连串挫折和困难情境。当儿童试着去了解情境、解决问题或计划一个新的活动时,便会使用私语甚至会改变活动。这个现象揭示了私语不只是反映思考,而且能主动帮助思考,并促进心智结构的改变。维果茨基把私语看作“儿童言语发展中由外部转入内部的过渡阶段”,认为,有声的自我中心言语消失时并没有简单地消亡,而是“转入了地下”,即变成了内部言语[4]。维果茨基英年早逝后,其同事与学生鲁利亚发展了他的思想。鲁利亚[11,12]在维果茨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幼儿期言语对行为的调节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岁半~3岁,表现在他人言语能够发动、促进儿童的动作活动,但不能阻止儿童的行为。第二个阶段是从3岁到5岁,儿童由其他人引发或明显由他自己说出的外部言语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具有发动和抑制儿童行为的功能,但前提条件是言语的自然特性须与任务相匹配。第三个阶段是5岁以后,言语调节行为的效能日益提高[13]。从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可以看出,随着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的过渡,言语对行为的调节作用越发明显。

    2  私语的研究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

    近年来,研究者对幼儿私语的研究热情又有回升,但多数研究结果仍倾向于支持维果茨基的理论假设。各种横向和纵向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在问题解决情境中,私语是遵循着从可听见的外部言语向较为内化的、不出声的内部言语转化的顺序发展的,具体来讲包括与任务无关的外部私语、与任务有关的外部私语和完全内化的自我指导的言语三种形式或过程[14]。私语的自我调节功能更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研究还发现,所有儿童的私语发展模式都是相似的[15]。在任务难度太大和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幼儿的私语会有所增加,特别是在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某些步骤上出现困难或失败时,最有可能出现自言自语。儿童私语的运用还可以预测自我控制的行为以及任务最终能否成功完成。

    儿童的私语现象及其在儿童自我调节中的重要作用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了很重要的启示。私语现象在学前儿童中普遍存在,其数量甚至多过其社会化言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喜欢边玩边说,是因为他们需要补充丰富自己的行为,也是其用想象来弥补动作难以表达的内容的有效手段。在遇到困难或对问题表现出困惑、怀疑或惊奇时,他们往往借助自言自语来帮助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是也要认识到,私语是一种出声的言语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不成熟的语言形式。为了使学前儿童顺利完成从出声思维到无声思维的转化,老师和家长应该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从而提高学前儿童的认知加工水平,不断地增强其对语言的掌握和自我控制能力。由于,学前儿童在设法解决难题的过程中,需要同成年人进行思想交流,需要成人根据儿童现有的能力水平给予适度的帮助。所以,学前儿童私语的时期,正是他们的语言逐渐内化的前期,也是成年人对学前儿童心理过程进行细致了解和进行更加深入的心理帮助的重要时机。成年人应尽可能地通过儿童的私语去观察、了解他们,并根据具体情况提供帮助。当儿童不知道某个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时,就需要成年人事先就给予细致、明确的指导;而一旦儿童认识到这些行为同任务目标之间的关系时,就只需要成年人提供总体指导,而不需要更多细节上的帮助;当儿童开始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调节行为时,成年人就应逐步取消对儿童的帮助。

    总之,私语是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自言自语的出现是儿童语言发展新的质变,是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开始。近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已经认识到自言自语在儿童心理发展特别是在儿童认知发展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所有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父母在家中应尽可能认真地倾听孩子的私语,这样才能对孩子的计划、目标和困难有清楚的认识。同样,教师也应该注意,当儿童运用私语的机会明显多于同龄的一般水平时,就意味着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帮助和引导。作为教育者来讲,应积极地鼓励儿童的自言自语,而不是抑制儿童私语的使用。

    综上所述,私语现象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期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就已开创了儿童私语研究的先河。然而,他们对儿童言语的诸多相关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入讨论,在一些关键概念(如社会性) 的理解上还存在分歧。从当前研究的发展趋势看,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儿童如何自发运用私语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意识在儿童私语发展的趋势和使用中有什么作用;私语在对某些发展异常群体儿童中的意义有哪些,例如,高功能自闭症以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等儿童的私语表现有何特点,如何对这些发展出现偏差的儿童提供私语训练等。所以,这个貌似古老的问题在新时代下并没有失去其生命力,而且有复兴之势。

【参考文献】

1 Rosser R.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ves.Cognitive development.London:Allyn and Bacon,1994,8-12.

2 Zivin,Gail.The development of self-regulation through private speech.New York: Wiley & Sons,1979,24-30.

3 Vygotsky LS.Thought and language.Cambridge,MA: ITPress,1986,26-187.

4 Vygotsky LS.Thinking and speech.New York: Plenum Press,1987,39-285.

5 Berk LE,Potts M.Development and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private speech among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ed and normal boys.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1991,19:357-377.

6 Piaget J.The language and thought of the child.London: Routledge & Paul,1959,32-148.

7 Bodrova E,Leong DJ.Tools of the mind:The Vygotskian approach to early children education.NJ:Merrill,1996,94-162.

8 [俄]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8-50.

9 皮亚杰.儿童的思维与语言.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23-300.

10 [俄]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1.

11 Berk LE,Laura E,Landau S.Private speech of learning disabled and normally achieving children in classroom academic and laboratory contexts.Child Development,1993,64:556-571.

12 Luria AR.The directive function of speech in development and dissolution.Word,1959,15:341-352.

13 Luria AR.The role of speech in the regulation of normal and abnormal behavior.New York: Liveright,1961,68-146.

14 Diaz RM.Methodological concerns in the study of private speech.Hove,UK: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2,55-81.

15 Bivens JA,Berk LE.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private speech.Merrill-Palmer Quarterly,1990,36:443-46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7 13:17 , Processed in 0.152600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