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19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旦党委书记谈自招 推进教育改革需勇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28 11:0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复旦党委书记谈自招 推进教育改革需勇气


2010年02月26日15:46  


  我们需要破解难题的勇气

  ——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虎年春节之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连续5次召开关于教育改革的座谈会,引起广泛关注。

  再过几天,今年的全国两会即将在京召开,教育又将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

  在这样的时间背景下,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接受了《解放周末》的独家专访,从大学自主招生改革谈起,坦言推进教育改革需要破解难题的勇气。

  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入校后的表现,是对招生改革最有效的检验

  解放周末:2006年,复旦大学与上海交大率先在上海实行自主选拔录取,媒体称之为自主招生改革的“破冰之旅”,当时的情形仿佛就在眼前。

  秦绍德:是的。这是继2003年高校开始实行5%自主招生之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学招生改革。

  解放周末:2006年的自主招生选拔,与2003年的自主招生改革有什么不同?

  秦绍德:2003年实行的是自主招生改革,批准全国若干所高校招生名额中的5%实行自主招生,直推生、保送生、文体特长生、其他的怪才偏才等等,都在这个5%中。 2006年实行的则是一场“试验”——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向教育部联合申请自主选拔录取试验获得批准,从招生计划中划出300名进行自主选拔,开始了大面积的自主招生选拔,到今年进入了第5个年头。

  解放周末:5年来,复旦通过自主选拔一共招了多少学生?

  秦绍德:每一年的招生计划数字都在扩大。第一年、第二年300名,第三年500名,第四年600名,今年750名。一共2450名。招生对象也从上海的应届毕业生,扩展到了上海、浙江、江苏三地。

  解放周末:从统一高考到高校进行部分自主选拔,这无疑是一种改革。如何判断这一改革的效果?

  秦绍德: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入校后的表现,是对改革最有效的检验。每一批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我们都十分重视对他们的发展情况的跟踪,结果证明这些学生是具有培养潜力的。这方面的情况,丁光宏老师能提供更详细的数据。

  (复旦校长助理、招办主任丁光宏:2008年我们通过自主招生招了454位上海学生,通过高考招了455位上海学生。从高考成绩来看,前者的平均分比后者低了十几分。但进校后,自主招生学生平均成绩点是3.24,高考学生是3.01,这个0.23的差距折合成高考分数,相当于50多分。也就是说,入校前自主招生学生比高考学生低十几分,1年后,反超了50多分。再看学习优秀的学生比例,前者为25%,后者是16%。学习困难的比例,自主招生学生是5%,高考学生是12%。

  除了学习成绩,我们发现,自主选拔入校的学生参加学校各类课外学术创新计划的比例比平均水平高约30%,44%的自主招生学生在学生会、社团等各类学生组织中担任干部。这说明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社会组织能力是相当强的。另外还有一个数据——第一批自主招生学生今年毕业,从现有情况来看,自主招生学生比高考学生拿到的国际顶尖公司的就业通知书多得多,用人单位非常喜欢这样的学生。 )

  秦绍德:这种比对连续做了4年。 4张表都证明,我们通过自主招生进来的学生具有很大潜力,表明我们确实录取到了综合素质高并且符合复旦育人理念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从 “上大学难”到 “上好大学难”,说明了社会的进步

  解放周末:从复旦的实践来看,自主招生改革是成功的。但是我们发现,去年下半年以来,社会舆论对于高校招生改革的关注度突然提高,议论、批评很多。为什么自主招生这么受关注?

  秦绍德:我认为这很正常。在世界各国,教育经常是舆论的焦点。当前,除了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注度暂时低一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学前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认为,教育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说明生活水准提高后,老百姓受教育的迫切愿望被激发出来。再加上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独生子女的教育更成为家庭的一个核心问题。

  解放周末:教育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的社会热点。

  秦绍德:但面对教育这个热点,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不断转移。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前几年所说的“上学难”问题,而主要是“能不能进好的大学”。

  解放周末:焦点转移的原因何在?

  秦绍德:如今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上学难”的问题缓解了不少,尽管还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矛盾。

  解放周末:从“上大学难”到“上好大学难”,说明了社会的进步。舆论关注教育也是好事,不是坏事。

  (丁光宏:我补充几个数字。今年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关注度为何特别高,有两个因素。一是自主招生规模扩大了。近年来,全国实行自主招生的学校增加了。2004年是26所,2008年68所,2009年达到76所。2010年保持76所的规模,但每所高校的自主招生人数都有所扩大,涉及到的学生越来越多。

  第二点,正如秦老师所说,实行自主招生的76所大学是全国最好的大学,是比较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复旦2006年自主招生300人时,许多中学并不在意。但今年不同,学生想要上复旦这样的大学,如果错过自主招生的机会,就意味着通过高考走进好大学的机会失去很多,所以就会引起社会的格外关注。 )《解放日报 高慎盈 曹静)



2#
 楼主| 发表于 2010-2-28 11:02:43 | 只看该作者

复旦党委书记谈自招 推进教育改革需勇气 (2)

复旦党委书记谈自招 推进教育改革需勇气 (2)


  用应试教育的观念来理解自主招生改革,就会形成一个走不出来的怪圈

  解放周末:对于社会各界对大学自主招生的种种议论,您怎么看?秦绍德:这些热议内涵很丰富,人们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议论各高校的新举措。有的是正确的,有的却是用传统思维定势看待这场改革,反映了社会对自主招生改革还未做好准备,讨论来讨论去,讨论不出所以然,反而引起舆论哗然。

  解放周末:所以需要理性地看待这些议论。

  秦绍德:我发现,目前的争论中出现了几类情况。第一类情况,某些人对自主招生改革不理解,完全用应试教育的观念来理解自主招生改革。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用这种思维惯性来理解自主招生就麻烦了。举个例子,有人说这么多学校搞自主招生,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学生来不及准备。我们讲,你不要准备,而且你也的确来不及准备。原来基础怎样就怎样,就是要测出你的真实水平。

  解放周末:用应试的观念来理解自主招生改革,学生和家长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自主招生也触碰到了一些商业利益,因为社会上已经形成了相关的应试产业链。

  秦绍德:的确如此。今天宣布即将进行自主招生面试,明天应试辅导班就开出来了,面试辅导书籍就上架了。用对付应试教育的方法来对付自主招生,学生怎么吃得消?

  解放周末:有一项调查显示,58%的学生认为高校自主招生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加重了。学生感觉负担加重,家长脑子也转不过来:原来考一次高考就够了,现在怎么考好多次?

  秦绍德:这想法理解上有偏误,我们的选拔有一整套系统的做法,而不是简单的一次笔试。如果用应试教育的观念来理解自主招生改革,就会形成一个走不出来的怪圈。

  大学自主招生,在时间上并没有自主权

  解放周末:从人们对自主招生改革的议论声中,您认为值得思考的另一种情况是什么?

  秦绍德:我觉得,我们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还没有适应自主招生改革。今年高校自主招生碰到的最大冲突,就是教育部在各校笔试、面试的时间安排上下了个“死命令”——不能早于1月15日举行。

  解放周末:是什么理由?

  秦绍德:原因是现在很多学校采取自主招生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想在时间上往前争,越早越好。这确实可能干扰教学秩序,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出来管。这个命令一下,各个高校都必须在1月15日至春节前这一时间段举行自主招生,否则会影响到3月份正常的高考报名工作。而且,考试不能在周一到周五举行,只能在双休日举行,因此时间安排上“撞车”非常厉害。这反映了教育管理体制上的缺陷。

  解放周末:也就是说,自主招生在时间上并没有自主权。

  秦绍德:是的。如果是有序的管理,那么各所大学在春季、秋季的适当时候都可以举行自主招生。现在规定了统一的时间段,学校挤在一起,学生也应付不过来。复旦在决定面试的时间时,只好和其他高校打招呼,尽量错开。

  解放周末:许多人抱怨自主招生为什么在两个星期内集中轰炸,原来事出有因。

  秦绍德:各所学校考试的时间过于集中,是因为中国没有类似美国的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美国有两种中学生学习水平测试,每种全年都考4次,大学招生以这两个成绩为参考。但中国没有,各高校没有办法,只好自己出题目、组织考试,成本很高。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一个中学标准化考试成绩作为参考依据,但不是绝对依据。

  (丁光宏:当前,全国很多省市在推学业水平考试。但它的精度不够。A档比例在20%,而复旦的招生比例在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五,无法作为参考。 )

  秦绍德:假如中国有SAT,我们就不组织笔试了。明确划出一定范围的学生可以报考复旦,直接进入面试,这可以大大节省成本。对于此类制度安排问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及早研究,适应改革带来的需求。


3#
 楼主| 发表于 2010-2-28 11:03:19 | 只看该作者

复旦党委书记谈自招 推进教育改革需勇气 (3)

复旦党委书记谈自招 推进教育改革需勇气 (3)


  中学教育不应以高考升学率为目标,而应该“打基础、管长远”

  解放周末:大学招生制度改革关系到大学,更关系到中学。高考这根指挥棒变了,触动最大的应该是中学教育。

  秦绍德:这正是我要说的第三点——我从一些议论中发现,当前的中学评价体制还有问题。

  在这个方面,上海的行政部门明确不再以高考升学率来衡量中学校长,主管教育的副市长和市教委已多次明确宣布,外地如山东省也有探索。但是,校长们迫于社会压力,在心目中还免不了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家长对于学校的考评,也还是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所以,不少中学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会积极支持大学招生制度改革,认为还是要通过高考来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

  解放周末:中学校长们把高考升学率作为考核的唯一标杆,看来也是出于无奈。

  秦绍德:是的。但这种社会评价氛围需要改变。我记得,在我读书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所中学有几个学生考进好大学,学校很自豪,这很正常。但学校的教育目标,并不是以这个为目标,这仅仅是结果。教育的目标,还是全面素质教育,让孩子们在中学里打好基础。我毕业于上海中学,当时上海中学的坚定理念,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上中老校长叶克平的理念很清晰,从来不以多少学生考进清华、哈军工为目标,他给教师提的口号非常朴实——“上好每一个45分钟”。同样地,学生们也都知道光有“智”是不够的,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参加文艺社团,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

  解放周末:学校并没有围着应试转,高升学率不过是素质教育成功的一个结果。

  秦绍德:是的。中学教育不应该以高考升学率为目标,而是应该以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学生为目标。

  解放周末:这可以用一位领导同志的话来概括,叫做“打基础,管长远”。

  秦绍德:这个概括,也反映了教育的本质。

  高校自主招生不是“撇油水”,不是招怪才、偏才

  解放周末:自主招生的学校数量增多,各校的考试、面试一哄而上,会给人们带来这样一个印象——各个大学开始了“生源大战”。

  秦绍德:我们必须要明确,自主招生的目的是什么。大学招生的改革一定要有利于中学开展素质教育,这才是我们改革的目的所在。大学的领导们要非常清楚,一定不要把自主招生变成争生源。 解放周末:用上海话说是“撇油水”。

  秦绍德:哈哈,“撇油水”。我曾经去上海中学作过一次讲座,题目是“大学青睐什么样的中学生”。前几年,有些顶级大学争夺高考状元不遗余力,我认为这是违背正确的教育理念的。这种做法完全没有必要。高考状元并不能标志什么,去争的原因,无非是想证明这所大学在当地的影响力最大,但这对教育理念带来的伤害非常大。

  为了争状元,不少学校还使用了很多辅助手段,这对孩子的教育是极端不利的。比如给状元过高的奖学金,以吸引更多高分学生,这合适吗?学生还不是人才,他只是具备成为人才的潜质,还需要培养。我对这种做法一点也不认同。

  解放周末:2010年高校自主招生各个学校有不少新动作。其中北大推出的“中学校长直推”引起的反响最大。

  秦绍德:关于中学校长直推的议论中,有很多误区。其实,复旦从2003年起就采取了中学校长直推的方法,给予上海20多所中学的校长直推名额,今年还扩展到了苏浙的中学。我们还给了台湾桃源的复旦中学校长2个直推名额。

  解放周末:为什么给中学校长直推名额?出发点是什么?

  秦绍德:我们希望校长们用正确的教育理念不拘一格选人才,并不是让校长把他们的尖子生推到我们这里来。

  所以,我们给中学校长直推名额有几个前提:第一,我们对这些中学校长是考察过的,我们相信这些中学校长有正确的育人理念。并不是这个学校考进复旦的学生越多,就给学校越多的直推名额。中学校长直推,是我们基于对中学校长的信任,基于我们共同的教育理念。

  但是,北大实行“中学校长直推”这一举措公布后,社会舆论使得中学校长压力增大,一些中学校长决定“放权”,校长不决定,集体来决定,“校长直推”变成了“学校直推”。于是在学校内部再考一次,算排名,那么这和高考又有什么两样?

  解放周末:但有的人可能会说,这种方式比较公平。

  秦绍德:选人才是谈不上公平不公平的。人才选拔以理念作标准,以效率为手段。我们相信,这些长期从事中学教育、很有经验的中学校长,通过三年来的考察,能够为我们推荐具有良好素质的学生,所以把权力交给他们。

  第二点,我想说,人才很难用统一标准来衡量。因此,我们希望各中学校长不要用统一标准。如果每个中学再应试,用分数划分,就是再考一次,那就变成用名额到中学那里挖一批学生。

  此外,有些人认为给中学校长直推名额,就是让他推偏才、怪才。这个理念也是错误的、片面的。偏才、怪才当然可以推,但更应该推荐素质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不拘一格的“格”有很多。


4#
 楼主| 发表于 2010-2-28 11:04:15 | 只看该作者

复旦党委书记谈自招 推进教育改革需勇气 (4)

复旦党委书记谈自招 推进教育改革需勇气 (4)


  如果连“分数崇拜”、“状元情结”都不能打破,还谈什么改革

  解放周末:5年来,对于自主招生考试,复旦是怎样具体操作的?

  (丁光宏:中学教学大纲设置了10门课,这10门课是现代青年必须掌握的知识。然而,高考并不全考10门课,“3+X”,“X”顶多等于2。但我们认为,中学基础不打好不行,所以我们就“回归”,笔试考10门课的内容,让这个“X”等于7。 )

  秦绍德:我们吸收了世界上很多一流大学的招收学生的做法,同时也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经过周密的考察和一步步完善,才形成了现在的自主招生方法。

  我们的自主选拔考试反映了我们的教育理念。第一,我们不赞成偏科。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偏科没有好处。第二,我们不赞成过早的分科,这是我们一贯的主张。为了应试,有些中学从高一就开始分文理科,甚至在这之前就把孩子自我分科,这都是不对的。

  我们的10门课水平测试很均衡,肯定不超纲,不搞偏题、怪题,但可以比较灵活。一超纲就变成竞赛了。比偏度、难度、怪度,刁难学生,这和我们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解放周末:自主选拔是要促进素质教育。

  秦绍德:是的。所以,在自主招生时,我们不设置什么“门槛”。今年复旦给予直推名额的34所中学,并不全是省重点、市重点,还有其他的学校。我们的自主选拔录取也没有任何学校限制,而是让学生自由报名。只要学生有志于进复旦,不需所在中学的批准,通过网络就可以报名。

  5年来,复旦的自主招生每年都有6000多名学生报名。2009年,我们自主招生了1080人,来自286所中学,覆盖面很广,不仅有市重点中学,区重点中学、普通中学、民办中学都有。让各所中学的学生打破“出身”的骄傲或自卑,唤出学习成才的积极性。而且,复旦在给予直推名额的时候,没有圈定重点学校或圈定学校前20名、前30名的范围,这种变相的抢生源,复旦坚决不搞。

  解放周末:抢到分数最高的学生,并不等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最先进。

  秦绍德:我们希望,将来的各个大学不再是千校一面,而是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优势。因此,各个学校选拔人才的办法和标准也应该不一样。如果是偏重理工的学校,倾向理科基础好、逻辑思维强的学生,这非常正确。如果是文科较强的大学,它就希望学生的批判思维强一点、形象思维好一点。大学各选各的,中学校长的推荐也根据各所大学的不同要求来,这就非常有序。千万不要以分数为唯一尺子,大家去争去抢,然后算前30名你捞了几个、我捞了几个,最后状元花落谁家。这虽然有些热闹,但其实没啥意思。

  解放周末:真正有意义的自主招生,必须打破“分数崇拜”,打破“状元情结”。

  秦绍德:改革,就意味着突破。如果连“分数崇拜”、“状元情结”都不能打破,还谈什么改革!

  媒体 “抓”一两个题目,断章取义,把对面试的理解简单化了

  解放周末:在自主招生过程中,除了笔试,面试似乎更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关注。教授出了哪些题目,是不是合理,大家议论纷纷。

  秦绍德:媒体以为读者感兴趣,就进行大篇幅的报道。但我觉得不应该简单化地这样做。

  有人来问,你们的题目是否公正,有没有标准答案?这还是用应试思维来考虑问题。我回答,我们的面试没有标准题目,也没有标准答案。我们的每个教师从事学科不同,学术经验不同,出的题肯定也不同。但是我们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有复旦的要求和标准,这是一贯的。

  解放周末:题目是随意的,但是指导思想是不随意的。

  (丁光宏:是的。我们也反感媒体记者问学生面试了哪些问题。因为学生记得的就是一两个问题,但老师的提问却不是孤立的,是有设计、有过程的,有一定语境。媒体“抓”一两个题目,断章取义,把对面试的理解简单化了。 )

  解放周末:面试主要考什么?

  秦绍德: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社会责任感、思维方式和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等。有家长问,老师问的题目孩子都答出来了,为什么不录取他?其实,“答出来”并不意味着“答得好”。

  解放周末:不能简单化地用是与非、对与错来衡量。

  秦绍德:对。应试是有标准答案的,而面试不以标准答案为基础,而是看你的思维、能力、角度、悟性。这是只有在对话中老师们才能观察到的东西,这就是面试的意义所在。

  解放周末:最近大家议论比较多的,还有“四校不考语文”的事。

  秦绍德:这种质疑是有道理的。当然,四校不考语文可能有他们的考虑,但忽略母语的这个倾向值得关注。这些年来,母语教育削弱得太多,不仅对青少年成长不利,而且会使中国的语言、文化根基遭到动摇。我们是一个拥有5000年丰富文化遗产的民族,不重视母语,就等于把这些丰富遗产置之不顾。

  解放周末:复旦大学老校长苏步青曾说过,语文是数学的基础。

  秦绍德:是的。复旦大学很多教授一直在呼吁重视母语。我们在自主招生过程中也通过不同的手段考察学生的语文水平。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写一封个性化的自荐信,考官通过它来考察学生对母语的掌握情况。

  解放周末:我们要培养的全球化人才是中国的全球化人才,在国际化过程中遗忘母语的人,丢失的是自身的文化身份。

  秦绍德:一个民族的本质身份,就是文化身份。


5#
 楼主| 发表于 2010-2-28 11:06:18 | 只看该作者

复旦党委书记谈自招 推进教育改革需勇气 (5)

复旦党委书记谈自招 推进教育改革需勇气 (5)


  回归教育的本质,让招生改革和通识教育打通

  解放周末:从2006年至今,复旦的自主招生改革搞了5年,回过头来看,最重要的收获是什么?

  秦绍德: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打破了统一考试选拔学生的一贯模式。这个模式打破了以后,对中学教育还是有影响的。因为,高考是中学的指挥棒。

  解放周末:大学自主招生对中等教育,有一种“倒逼”作用。

  秦绍德:“倒逼”不敢说,但至少让不少中学在考虑如何适应,这是一大收获。第二大收获,是高校获得了自主选拔人才、培养学生的部分自主权。这也是当年我们设计自主选拔录取学生的一个初衷。我们之所以要获得自主权,是因为各个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标准不一样,选才的标准也不一样。为什么说是部分呢,因为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完全放权,我们还要为之努力。

  解放周末:完全放权的可能性存在吗?

  秦绍德:当然存在。温总理在教育座谈会上就讲到,“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

  另外,我觉得,比起刚才谈到的那两个具体的收获而言,教育理念得到改变,这个收获大大高于教育改革的实际进程。 5年试下来,我们的基本做法还是5年前的方案,进展不是太大,但在理念上有了突破性进展。 “破冰之旅”,最重要的就是“破”在理念上。

  解放周末:就是回归教育的本质。

  秦绍德:对,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人必须是要有完整人格的人,不仅是要会考试,还要有社会责任感,有人格,会思考,会学习,有道德,有国家意识、民族情怀。这才是完整的“人”的概念。而不是只要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前不久国外某所大学招生,有个分数很高的学生去面试。对方问了他好几个问题,最后决定不要这个学生——因为这个学生根本没有社会责任感,大学培养你干吗?我看了报道很有同感。

  解放周末:复旦通过自主招生考试改革,表达了对教育理念的反思,对教育本质的思考。这一理念是否和通识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

  秦绍德: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主张通识教育,如果没有通识教育的理念,我们的自主招生选拔就没有指导方向,反过来,我们也在努力通过自主选拔来实践我们的通识教育理念。

  目标是争取把高考这条“尾巴”斩掉,面向全国自主招生

  解放周末:对于未来的自主招生改革,复旦有何设想?

  秦绍德:目前我们的自主招生范围还局限在长三角地区,下一步目标是,将范围延伸到安徽、山东等省份。目前,种种实际已经证明,面试录取的学生没有必要再经过高考了,所以我们也在争取,争取把高考这条“尾巴”斩掉,面向全国自主招生,不参加高考。

  解放周末:复旦的路线图已经有了,时间表呢?

  秦绍德:时间表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果环境条件不够,我们也不敢贸然推进,招致各方反对。第二,教育行政领导机构对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要放权,要充分信任。

  解放周末:这两条看来还是很有难度。

  秦绍德:虽然一直强调大学要办出特色,不要千校一面,但是高校的行政管理却是“一刀切”的。现在涉及高考的建议,很难让教育行政部门接受。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动就遭到质疑,因此没法动。只好强调,目前的高考是最公平、最完善的考试,继续往这条路上走为妥,于是大家都继续在这条独木桥上走下去。

  解放周末:走老路,总是稳当的。

  秦绍德:这还涉及到社会心态,反映了社会和高校的矛盾状况。社会追求的是“公平”,而大学负有国家、社会寄予的责任,希望能找到合适的途径招收到自己想要培养的学生,让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效率最大化。它的出发点是效率。

  解放周末:效率优先。

  秦绍德:我认为,当前中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首要着眼点,要围绕在为国家未来发展培养更多创新型的紧缺人才上,而不是去追求绝对的公平。如果要追求绝对公平,那我看只有两种办法,一是全国一张卷子,按统一分数线录取;二是按照各省市的毕业生人口来平均分配录取名额。但我敢说,这样一定会浪费国家大量宝贵的高教资源。

  我们国家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高等教育毕竟不是义务教育,它不应承担太多的社会保障功能。世界上也没有“绝对公平”这回事。

  解放周末:那么“教育公平”又该在哪些方面实现?

  秦绍德:应该在受教育的普及程度上实现,在学生的参与机会上实现。国家应该将财政等各方面的投入明显地向中西部和贫困地区倾斜,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投入,保证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正常上学,确保不让一个学龄儿童失学。复旦也有自己的对口支援学校,我们愿意为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而尽自己所能。

  只有推进教育改革,才能回答好“钱学森之问”

  解放周末:社会上应试思维的强大定势、中学教育断层带来的误解、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度设计上的疑虑……在这三个方面的夹击下,自主招生改革很艰难,但经过5年的改革实践,已经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秦绍德:虽然改革比较艰难,但我们不是孤立的。现在,投身教育改革的伙伴越来越多了。不管社会怎么议论,但大家关注教育改革,这恰恰成为推进教育改革的动力。

  解放周末:当年办深圳特区,也曾引发议论纷纷,但正如小平同志说的,事实证明,办特区是正确的。各种议论都在事实面前低下了头。

  秦绍德:复旦5年的改革实践具有了“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给了我们推进改革的信心。当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社会诚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高考还不能马上取消。但我主张,既然看到高考制度的弊端,就要改革,就要大胆鼓励一些学校去试点。而不是教育行政部门被推着去试点。

  解放周末:要用改革的办法去解决改革中的问题。改革中遇到的难题,需要去破解,而不是绕开走。

  秦绍德:直面教育改革的难题,需要破解的勇气。

  我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以钱学森先生的“钱学森之问”为代表,大家都在焦虑大学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但另一方面,当面临改革、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准备的时候,人们似乎又非常保守,捍卫现有秩序。其实改革总是要打破平衡,通过改革达到新的平衡。

  解放周末:这就陷入了一个悖论。

  秦绍德:“钱学森之问”看上去追问的是大学,其实追问的是整个教育系统、整个教育链条。

  解放周末:这种追问,恰恰折射出了破解难题的必要性。

  秦绍德:只有推进教育改革,才能回答好“钱学森之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2-1 18:45 , Processed in 0.078749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