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2月25日
能源委“高规格”亮相
此次将利用能源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一直以来能源生产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定位,或将变成经济发展考虑能源形势
2010年1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通知,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
早在2008年3月国务院大部制机构改革中,国家能源委员会就列入了新设机构方案中,外界普遍看好将在当年两会间推出,结果却是新设机构中最后一个成立的。
“已经宣布两年,也应该成立了。我觉得都有点晚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宪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在能源委迟迟未能推出的日子里,中国相继爆发电荒、煤荒、油荒等一波又一波的能源危机,2009年底更爆出天然气荒。
当能源问题已上升为关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能源委的成立成为必然。2009年底,舆论纷纷猜测能源委即将成立,并预测将由一位主管能源领域的国务院副总理担任委员会主任。
终于揭开面纱的国家能源委员会超乎预想。在规格上,不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挂帅,与副总理李克强分别出任能源委的正副主任,能源委的委员构成也堪称阵容强大。21名委员中,囊括了外交部、商务部等20名正部级高官和1位中将,几乎所有核心财经部委首长悉数入选。
“小国务院”的全球战略
“把能源委叫做‘小国务院’都不为过,国务院重要的部门都在里面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周凤起告诉本刊记者,此番“高规格”成立的国家能源委,几乎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来解决能源问题。
“能源科技目前是低碳转型中的关键,纳入科技部,有助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开发;煤炭运输在国家能源供应中占重要地位,纳入交通运输部,可以加强电荒、煤荒等问题的解决;环境问题很多由能源开发利用引起,纳入环保部,有利于节能环保。”周凤起说。
这意味着,能源问题已是涵盖国家各层面的战略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全球战略的应对上。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突破50%的国际警戒线,以及天然气进口量的增大,中央越发意识到,必须从全球视野考虑能源战略地位,协调各方力量。
于是,在国家能源委的这份组成名单中,外交部、国家安全部与军方都被纳入,成为关注焦点。
1月28日,能源委成立消息公布的第二天,有外媒评论称,中国将把更多的力量用来提高海外能源交易的效率,而外交部是重要推手。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随即做出回应,称在推进能源对外交往方面,确实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作用已是迫切需要。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上的能源布局越来越大,而应对国际性能源摩擦的能力却相当有限。“外交部过去也参与能源国际合作,但都不正式,现在算是在能源委的框架下,给它一个固定的位置来推进能源外交。”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分析说。
同样广受关注的,还有国家安全部部长与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的入列。外媒普遍推测,中国将更加灵活务实地运用外交、安全、军事力量保障能源安全,尤其在东海和南海油气资源频遭周边国家觊觎的情况下。
“能源问题经常会引发国际争端。中国在海外的能源利益需要得到最高规格的保障,下一步就不是政府之间简单谈判解决的问题了,必要的时候,军队也要介入,特别是海军要介入。如果我们拿破冰船和别人的军舰对抗,显然是弱势的。”周凤起说。
周凤起提出,能源问题不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不仅是供需平衡的问题,它更涉及外交、军事、政治。可以说,几乎涉及了有关国家命脉的所有问题。
能源委是否能源领导小组的翻版
国家高层对能源问题的重视由来已久。在能源委成立之前,国家也曾设立过类似的能源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特别是2005年成立的国家能源领导小组。
能源领导小组诞生时也拥有着相当强大的阵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任组长,两位副总理任副组长。
这一机构当时被寄予厚望,外界认为它将结束能源领域五龙治水的局面,能源新政将随之启动。但事实上,在成立后的三年间,能源领导小组的作用并不明显,业内普遍认为小组务虚的层面较多,并没有实际参与能源管理工作。在2008年的机构改革中,它的职责最终全部划归新成立的国家能源局。
能源委是否会成为能源领导小组的翻版?“在定位上两者没有太大区别,都是要加强能源战略决策和统筹协调。只是这次能源委涉及的部门更广泛了。”高世宪指出。
“不仅部门更加广泛,能源委研究的问题也更广泛,特别是更注重战略性问题。”在周凤起看来,能源委成立后,需要定期就一些重要战略问题会商,比如石油进口等。
这种定期会商制度一旦形成,能源委的决策机制将真正升级。“过去能源领导小组一年开一次会,顶多开两次,大问题可以议论,但日常事务很难处理。”
而在林伯强看来,最关键的变化是能源委的“正式化”。以前领导小组就是临时召开会议,更类似一个内部机构,“以小组的名义,在国家交往中走不出来。现在能源委是一个性质更加稳定的机构,在能源的问题上可以和别国正式交往。”
“这一点对于当下的中国尤为重要,中国最紧迫的就是向低碳经济转型,而很多低碳技术需要国际合作,没有高规格的正式机构交涉显然不行。”林伯强说。
能源局身份尴尬有待化解
多位业内专家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国家能源委的决策执行力将获更大保障,这种保障来自执行平台的提升。
能源委与能源领导小组,两者的执行机构都是“能源局”。但在能源领导小组时期,“能源局”只是属于国家发改委内部的一个司局级单位。而现在的能源局已晋升为副部级单位,并“破例”在所属部委下单独设立党组,有了相对的独立性。
“能源委只是议事协调机构,具体事情还是交由能源局来办。能源局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影响着能源委作用的发挥。”高世宪表示。目前,已经明确能源主管部门角色的能源局,在能源管理和决策上已开始着手一些富有成效的工作。
“现在的能源局,相对处在发改委利益之外,对改革的考虑更多了,特别是在推动能源体制改革上认识更加清晰。”中国能源网副总裁韩晓平说。
不仅如此,能源局也在想办法制衡能源领域的垄断企业。“起码敢在明面上跟它说狠话,也敢跟地方说狠话。比如前段时间的煤炭问题,有地方利益在里面,需要从国家层面综合协调。能源局至少是有意识地去协调这些事情。”韩晓平说。
然而,尽管能源局有这番努力,业内对其更多的评价却是“力不从心,表现平平”。对此,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曾在2009年初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坦言,要国家能源局实施对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行业的管理,困难较多。
“说实在的,能源局做得好与不好,都打不着板子,因为赋予能源局的权力实在有限。”韩晓平指出,能源管理的权力分散在各部门,而各部门的利益、制度之间存在很大区别。
比如风电上网问题。尽管《可再生能源法》明确规定,电网公司必须提供并网服务,但在执行中,电网公司常常拒绝并网。理由是担心并网后增加电网建设和运营成本。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国资委对电网公司的考核还停留在效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标准,电网公司怕影响自身利益,自然会推脱搪塞。
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是必需的,而本应担当“协调人”角色的能源局却常常遭遇尴尬。
能源局虽然升级为副部级,但能源领域的国有企业比如中石油、中石化,都是部级单位。“这些国企领导不少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能源局局长连中央委员都不是。如果去协调一些东西,有人就会问:党的文件你看得见吗?”韩晓平说。这时就需要一个部门来综合协调,而且要有权威,“所以总理来担当,如果他协调不了,也没人能协调。”
在不少人看来,能源委的成立对于化解能源局的身份尴尬有特殊意义。“并不能说提升了权威,而是在协调的渠道上更顺畅。未来能源局难于协调的重大问题,可以通过张国宝担当主任的国家能源委办公室往上走。简单说,就是给能源局提供了靠山。”林伯强指出。
能源战略制定迫在眉睫
能源委成立后,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1月30日上午,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在出席“2010能源、经济、发展”论坛时透露,国家能源委将牵头制定国家能源战略规划。
“历史上一直在提能源生产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最近的煤炭工作会上还是这个提法。但能源尤其是煤等一次能源并不可无限开采,它受到水、环境容量等制约,能源与经济协调发展更为重要。”吴吟表示,此次将利用能源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一直以来能源生产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定位,或将变成经济发展考虑能源形势。
“后危机时代,我国面临着从高碳走向低碳的压力。为实现这个转型,能源战略的制定迫在眉睫,尤其是新能源战略。”正在参与“十二五”规划起草的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董小君说,在新的规划中,新能源将有突破性的进展。
现阶段中国好比“进入弯道”的赛车,要想超前,能源委能否为“新一代的能源体系”做出很好的设计,非常关键。
事实上,在目前世界范围内掀起的这场新能源革命中,中国的步伐并不落后,特别是风电装机容量连续五年翻番,2008年更是一举跻身全球第四。然而,快速上马的新能源,很快呈现出“产能过剩”景象。根据国家电监会2009年8月的报告,全国风电场普遍经营困难,近1/3的风电机组处于闲置状态。
“出现这种状况,正是因为缺乏一个像能源委这样的机构,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上进行整体设计。”董小君说。
“它应该会在技术层面有所介入,比如洲际互动能源网这样的模式。现在的新能源一上马,各自为政。将来中国的能源网需要在国内各地区之间,甚至与国际能源体系对接。谁能引领这样的模式,只有国家能源委员会。”
不过韩晓平的评价颇有保留,他说,能源委所带来的新机制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也不能寄予过高期望,“它毕竟还是一个协调机构,我国能源管理体制不会因为它的成立有本质的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