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师相继离去,引发“学术失重”
发布时间:2010-1-4 22:52:38
大师相继离去,引发“学术失重”
事件回放:
2009年7月11日,一代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在平静中走完了他98年的辉煌人生。就在他去世4个多小时之前,人们才刚刚送走了另一位大师级的学者——享年93岁的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
仅仅一天,两位中国学界的泰斗级人物相继离去,人们从心底里感觉到一种难抑的“学术失重”。
2009年10月29日,著名生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贝时璋逝世,又引来国人的一片哀悼。
两天后,2009年10月31日,“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溘然离世。全国人民再次投入到巨大的悲痛之中。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相关媒体,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题为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的公开信。一时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成为了每个关心教育的人无法回避的创痛。
2009年岁末,又一位学术巨匠离我们而去。11月23日,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杨宪益离世,为这个大师纷纷远去的年份画上了一个凝重的句号。
一年之内,数位学术巨擘相继离去,让我们在唏嘘感叹的同时,也不得不反思,面对大师离去的背影,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各方观点: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刘尧:我国的大学,与其整日呼唤“大师”的横空出世,不如先打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形成学术民主、自由创造的空气。大学学风不正,除了搞坏大学学术风气,阻碍教育水平的提高;搞垮学者队伍,培养庸人懒汉;拖垮大学教育,使其无法立足于世界,更为严重的是,这将影响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若任其发展下去,季羡林先生有的“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感觉,就不再是感觉而是现实了。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民商法研究所所长韩长印:“钱学森之问”的症结还是我们的教育在改革中出现了偏差。现在的大学,师资一流的在压缩招生人数,师资一般的反而在扩招。同时,对大学的评价指标也存在问题,促使有些学校不顾自身实际而盲目攀比。单科型大学向综合型扩展,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靠拢,致使所有高校都往同一方向发展,最终丧失办学特色。要找出“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其实不难,可这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回答圆满。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季老有很多的论述可能再过50年才会被大家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已经超越了专家的边界,可以说是20世纪到21世纪转折点上一个关键性的人物。
点评:
人总有一死,大师的离去固然让人悲伤,但如果在他们转身之后,我们忽然发现,我们再也培养不出一位真正的大师,那可能就不仅仅只是悲伤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