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通钢事件,工人被煽动还是被藐视
2009-8-1
近日发生一起令人震惊而又痛惜的惨剧——知名民企建龙集团重组吉林省属国企通化钢铁集团遭到工人反对,数千人于7月24日集会抗议,并将重组方委派的总经理陈国军围殴致死。当晚,吉林官方宣布,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
满腔愤懑的工人们以如此惨烈而尖锐的方式阻止了重组,似乎在这轮博弈中暂下一局,但以一条鲜活生命作为代价,以如此血腥的手段逾越法律及伦理底线,给所有相关方带来的则是一个全输之局。
对于这场喋血惨剧,吉林省国资委称是极少数担心既得利益和别有用心者制造的一起严重的群访事件,是“个别对建龙控股通钢有抵触情绪的企业内退人员及退休人员,制造谣言,鼓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员在办公区内聚集”。
那么,参与抗议的工人到底是因为“不明真相”而被煽动,还是其利益与诉求长期被藐视而最终以暴戾的极端形式井喷而出?
据媒体披露,建龙与通钢间的“恩怨”由来已久——前者早在2005年就收购了通钢部分股权,但此后连年亏损,工人待遇下降,每月收入只有几百元(人民币,下同),而作为总经理的陈国军,据说年薪高达300万元。其间,劳资摩擦时有发生。今年3月,建龙宣布退出。然而看到通钢开始盈利,离开仅3个月的建龙又杀了个“回马枪”,同时宣称将大幅度裁员。这一消息对通钢员工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他们不愿面临重组后可能下岗的命运,不愿失去养家糊口的微薄薪水,更不愿失去政府补偿的退休金……但在整个重组过程中,谁也没有与通钢员工沟通,外界只看到企业方与吉林省政府活跃的身影,而作为企业“主人”的工人却始终“不明真相”。信息不公开、利益不均衡,以至于普通员工情绪被轻易点燃。最终,他们在事件末尾忽然出场,为重组画上了一个血淋淋的句号。
应该说,通钢事件是中国国企改制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悲剧,更是底层话语权集体沦丧的极端表达方式。在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很多人长期、甚至几代人在一个企业工作,他们的工资虽然较低,但有住房、医疗等福利保障,更有难以割断的“国企情结”。而在“资本为王”的时代,资产重组总是在资本拥有者之间展开博弈与交易,企业员工的利益往往被架空,话语权往往被忽视。近年来,涉及到企业重组引发的劳资冲突事件屡有发生。但在企业卸掉“包袱”重焕生机的“资本盛宴”中,工人却不能入席,“企业主人翁”便成为一个画饼。
2005年,中国曾掀起规模极大的国有资产流失大讨论,国资流失也成为官商腐败的同义词。但事实上,公众之所以如此反对,不仅在于国资的流失,还在于国有资产的分配不公。因为国有资产的“贱卖”从表面上看,社会财富没有损失,只是改变了其在社会中的分配,但这种分配明显偏向了相关利益主体中的强势群体,弱势群体则被边缘化,甚至连其原有的利益也遭到侵蚀,这自然会引发利益受损群体的强烈不满。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不满长期被压抑、堵塞,只能通过刹那间的群情暴发来打通权利诉求通道。
当然,无论追求的利益多么正当,多么悲情,都不应以暴力、违法或牺牲人的生命方式来实现。在通钢惨剧中,既不能实行“法不责众”(杀人者应被绳之以法),也不能因为重组中的纠纷,就放弃国企市场化进程,更不可漠视工人们的正当利益诉求。在通钢案中,以及类似国有企业重组案中,工人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应该有自己的代言人,应该有法律保障的话语权。只有建立了正常的渠道,才能调解利害关系,化解可能的冲突。
近年来,中国社会屡屡发生极端维权事件,从跳楼讨薪到开胸验肺,从多地接连爆发的群体事件到群殴致死事件……在这些或无奈、或悲哀、或尖锐的事件乃至冲突的背后,折射出中国社会在收入分配差异巨大、权力与利益分配不均的现实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冲突日益加重,一些长期积压的问题正在暴露出来,社会矛盾有激化之虞。
随着中国改革正步入“深水区”,社会形态也随之改变,发展方式也到了一个需要调整的阶段。这些屡屡发生的矛盾冲突凸显出着眼于调整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改革具有了现实的紧迫性,而广大弱势群体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其地位是否得到提升,更是检验改革成败的试金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