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25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Sci:一种看似无害肠道病毒能够触发食物过敏症产生 乳糜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4-12 13:3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邓文龙 于 2017-4-20 08:39 编辑

Science:一种看似无害的肠道病毒能够触发食物过敏症产生 麦蛋白 乳糜泻

(病毒致乳糜泻和1型糖尿病等自身免疫病)

来源:生物谷 2017-04-08 13:21

2017年4月8日/生物谷BIOON/---呼肠孤病毒(reovirus)是一种常见而又无害的病毒。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呼肠孤病毒感染能够触发免疫系统对麸质作出反应,从而导致乳糜泻(celiac disease,也称作脂泻病,或麸质过敏症)产生。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4月7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eovirus infection triggers inflammatory responses to dietary antigens and development of celiac disease”。

这项研究进一步提示着病毒参与乳糜泻和1型糖尿病等自身免疫疾病的产生,并且使得疫苗可能有朝一日被用来治疗这些疾病成为可能。

论文共同通信作者、芝加哥大学乳糜泻中心研究主任、医学系研究副主席、医学与儿科系教授Bana Jabri博士说,“这项研究清晰地证实一种临床上不会产生症状的病毒仍然能够对免疫系统使坏,为自身免疫疾病(特别是乳糜泻)产生铺平道路。然而,这种特定的病毒、它的基因、它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宿主的健康状态也都很重要。”

在美国,乳糜泻的发病率为1/133。但是人们认为仅17%的人被诊断出来。它是由对麸质作出不合适的免疫反应导致的,因而是一种食物过敏症。麸质是一种在小麦、黑麦和大麦中发现的蛋白,会破坏小肠的内壁。当前没有治愈乳糜泻的方法,而且唯一有效的疗法是吃不含麸质的食物。

麸质是一种饮食蛋白,天然地很难消化,因而比其他蛋白更可能与免疫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即便在没有患上乳糜泻的人体内,也是如此。然而,对麸质产生炎性免疫反应的工作机制仍然未得到很好的理解。2011年,在一项发表在Nature期刊上的研究(Nature, doi:10.1038/nature09849)中,Jabri实验室报道在乳糜泻病人的肠道内壁中上调表达的细胞因子IL-15能够破除麸质的口服耐受性。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乳糜泻病人都过量表达IL-15。

通过与来自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儿科主任Terence Dermody博士合作,当前的这项研究证实肠道病毒能够诱导免疫系统对麸质作出过度反应,触发乳糜泻产生。利用两种不同的呼肠孤病毒毒株,这些研究人员展示了病毒间的遗传差异如何能够改变它们如何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这两种呼肠孤病毒毒株诱导保护性免疫力,并不导致明显的疾病。然而,当感染小鼠时,一种常见的人呼肠孤病毒毒株触发炎性免疫反应和麸质的口服耐受性丧失,而另一种存在遗传差异的人呼肠孤病毒毒株并不会如此。

Dermody说,“我们研究了呼肠孤病毒一段时间,我们吃惊地发现呼肠孤病毒与乳糜泻存在潜在的关联。如今,我们准备精确地确定负责诱导自身免疫疾病产生的病毒因子。”

这项研究也发现乳糜泻病人要比没有患这种疾病的人具有更高水平抗呼肠孤病毒抗体。具有高水平的抗呼肠孤病毒抗体的乳糜泻病人也具有更高水平的IRF1基因表达。IRF1是一种在 麸质的口服耐受性丧失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的转录调节物。这提示着呼肠孤病毒感染能够给免疫系统留下一种永久的标志,从而为随后对麸质作出自身免疫反应铺平道路。

这项研究提示着呼肠孤病毒感染可能是患上乳糜泻的一种关键的起始事件。具有不成熟免疫系统的儿童更容易遭受病毒感染,因此对那些在遗传上易患上乳糜泻的儿童而言,呼肠孤病毒感染与首次接触麸质相结合可能为患上乳糜泻创造合适的条件。

Jabri说,“在生命的头几年,儿童的免疫系统仍然是不成熟的,因此对具有特定的遗传背景的儿童而言,在这时感染上一种特定的病毒能够产生长期的结果。这就是我们为何认为一旦我们开展更多的研究,我们想要考虑具有较高风险患上乳糜泻的儿童是否应当接种疫苗。”(生物谷 Bioon.com)

原始出处:

Romain Bouziat, Reinhard Hinterleitner, Judy J. Brown et al. Reovirus infection triggers inflammatory responses to dietary antigens and development of celiac disease. Science, 07 Apr 2017, 356(6333):44-50, doi:10.1126/science.aah5298

Elena F. Verdu, Alberto Caminero. How infection can incite sensitivity to food. Science, 07 Apr 2017, 356(6333):29-30, doi:10.1126/science.aan1500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01446.html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6/6333/44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6/6333/29



Science:腹腔疾病背后令人惊讶的凶手?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典型的无害型病毒有时可能引发腹腔疾病。

乳糜泻是由小麦,黑麦和大麦中发现的对蛋白质面筋的免疫反应异常引起的。这种情况损害了小肠的内衬,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无麸质饮食。

这项新研究发现,当小鼠感染特定的肠道呼肠孤病毒菌株时,其免疫系统不能耐受麸质。

研究人员说,乳糜泻患者对抗呼吸道病毒的抗体水平要高于那些没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体。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01971.html



(华成旅行最便宜 03-3833-9823)
2#
 楼主| 发表于 2017-4-12 13:37: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顾汉现 于 2017-4-12 13:49 编辑

疾病概述/乳糜泻

乳糜泻
乳糜泻切片图册
乳糜泻(coeliacdisease),又称麦胶性肠病(gluten-inducedenteropathy)、非热带性脂肪泻(nontropicsprue),在北美、北欧、澳大利亚发病率较高,国内很少见。男女之比为1∶1.3~2.0,女性多于男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病高峰年龄主要是儿童与青年,但近年来老年人发生本病的人数在增多。
在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生长迟缓、体重下降、呕吐、腹泻、腹痛、腹胀及易激惹。在成人常见症状表现为乏力、消瘦、恶心、厌食、腹胀、稀便。女性病人还可表现为月经稀少,过早停经及不孕。
乳糜泻是患儿对麦胶(俗称面筋)不耐受而引起的慢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本病有家族倾向。其特点为小肠(尤其是空肠)粘膜的绒毛萎缩、扁平和小肠对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矿物质等吸收不良,禁食含麦胶的饮食(小麦、黑麦、大麦、燕麦)能使症状缓解,小肠粘膜恢复正常和抗麦胶抗体消失,再进食又可迅速复发

疾病病因/乳糜泻
乳糜泻
活动性乳糜泻图册
本病与进食麦粉关系密切,大量研究已证实麦胶(gluten)可能是本病的致病因素,故最近将本病病名直接改为麦胶性肠病,并认为发病机理是遗传、免疫和麦胶饮食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病患者对含麦胶(俗称面筋)的麦粉食物异常敏感,大麦、小麦、黑麦、燕麦中的麦胶可被乙醇分解为麦胶蛋白(即麦素gliadin),其可能为本病的致病因素。麦素含有丰富的谷氨酸和脯氨酸,应用电泳技术可分离为α、β、γ和δ4种麦素。α麦素对小肠粘膜具有毒性。麦胶蛋白对肠粘膜的毒性在继续水解后消失。正常人小肠粘膜细胞内有多肽分解酶,可将其分解为更小分子的无毒物质,但在活动性乳糜泻病人,肠粘膜细胞酶活性不足,不能将其分解而致病。
本病的免疫病理研究发现,在活动性乳糜泻病人的血、小肠分泌物及粪中可检出醇溶麦蛋白抗体,近来亦可检出肌内膜和网状蛋白的IgA抗体。在禁食麦胶膳食一段时间后,再进麦胶食物时,患者血清中溶血补体和C3急剧下降,并可测出免疫复合体。小肠粘膜活检可见到上皮间淋巴细胞增多,原位增殖,其中主要是致敏T细胞,体外器官培养实验表明T细胞激活可造成小肠绒毛萎缩和腺体隐窝增生,以上均可提示本病是麦胶引起的一种免疫性疾病。本病具有遗传倾向,与MHC基因密切相关,已观察到患者家属中多人得病,在家族中的无症状者,可检出有醇溶麦蛋白、网状蛋白及肌内膜蛋白抗体携带者。
乳糜泻
麦胶图册
一、麦胶的致病作用 最初注意到患者症状与进食面粉制品有关,停止面食,症状缓解,因而提出麦胶可能是致病因素。麦粉含有10-15%的麦胶(gluten),被分解后产物为麦胶蛋白(gliadin)及麦谷蛋白(glutinen)。麦胶蛋白为分子量15.000的多肽,对肠粘膜有毒性,如进一步水解,毒性消失。正常人小肠粘膜细胞有分解麦胶蛋白的多肽酶,使其分解为更小分子的无毒物质。但在活动期乳糜泻患者,肠粘膜该酶活性不足,不能充分分解麦胶蛋白故引起小肠粘膜病变。
除考虑麦胶对肠粘膜的直接毒性外,还认为有免疫机制参与。用免疫荧光法证实活动期乳糜泻患者血液、小肠分泌物及粪便中均有抗麦胶蛋白抗体(IgA)。摄入麦胶(抗原)后与抗体在肠粘膜细胞中起反应,引起粘膜病理变化。停止摄入麦粉类食物3-6个月后,该抗体可以消失。
二、遗传因素 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挛生兄弟的发病为16%,一卵双生者可达75%,因遗传关系肠粘膜缺少麦胶蛋白分解酶;另外遗传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对麦胶产生过敏反应。

病理改变/乳糜泻
乳糜泻
小肠粘膜图册
主要病理变化在于小肠粘膜,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有很大的差异。小肠粘膜绒毛萎缩、变平、变形,甚至消失。表层环状细胞减少,上皮下层有炎性细胞增多和腺体增生。粘膜柱状上皮细胞变低平。胞浆有空泡,核大小不一,微绒毛模糊不清。有些病例粘膜粗厚,呈慢性炎变,绒毛仍存在,但杂乱无章,肠腔可有不同程度扩大。肠粘膜细胞的酶分泌减少,如二糖酶、二肽酶、脂酶、磷酸酶以及脱氢酶,肠液及肠道激素分泌亦减少。
因此,不但肠粘膜吸收面积减少,吸收功能减低,酶的活性也下降,并致消化食物的功能亦减低。病人每天丢失大量脂肪、蛋白、糖、水份和盐类,以致引起各种相应临床症状。
并发症
合并恶性肿瘤者占15%,男病人以食管癌最多见,淋巴瘤7%-10%,空肠较回肠多见。推测肠黏膜病变易使致癌物质吸收,同时黏膜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处在癌前病变状态。
1.神经系统症状可见周围神经炎及中枢神经系统变化(大、小脑及脊髓),原因尚不明。
2.溃疡性空肠及回肠炎合并溃疡时症状更为严重,可以引起穿孔及瘢痕性梗阻。预后不良。
3.骨变化骨软化最常见,由于继发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严重者可引起骨折。
4.全垂体功能低下因为营养不良使垂体功能低下,表现为各个内分泌腺功能障碍,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功能低下。

症状体征/乳糜泻
乳糜泻
腹泻、腹痛图册
本病的临床表现实质上是由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而致的营养不良综合征群,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相当多的病人症状很轻,不易觉察,成人患者的表现可不典型,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如下:
(一)腹泻、腹痛;80%-97%的病人有腹泻。典型者呈脂肪泻,粪便色淡、量多、油脂状或泡沫样,常飘浮于水面,多具恶臭。每日大便次数从数次至十余次。多数患者有经常性或间歇性腹泻;少数早期或轻型病例可无腹泻,甚至可有便秘,常可被漏诊。腹痛较腹泻少见,多为腹胀痛,常在排便前出现。腹部可有轻度压痛。有些病例有明显腹胀、恶心和呕吐。
(二)体重减轻、倦怠乏力;程度不一,几乎为必有的表现。消瘦、乏力主要因蛋白质、脂肪等吸收障碍,另脱水、缺钾、食欲不振也是重要因素。严重病例可呈恶病质。
(三)维生素缺乏及电解质紊乱的表现;钙和维生素D缺乏可致手足搐搦、感觉异常、骨质疏松、骨软化并可引起骨痛。维生素K缺乏可致出血倾向。维生素B族缺乏可致舌苔、口炎、口角炎、脚气病、糙皮病样色素沉着等。维生素A缺乏可致毛囊角化、角膜干燥、夜盲等。半数以上病人有贫血,并伴有凹甲。少数病人可有肌肉压痛及杵状指(趾)。
(四)水肿、发热和夜尿;水肿常见,发热多因伴发感染所致。发病期夜尿量多于昼尿量,可有IgA肾病、不育症、出血倾向。

临床表现/乳糜泻
乳糜泻
贫血图册
起病大多缓慢,症状的个体差异很大,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即婴幼儿(添加麦类食物后)及青壮年。病程表现为发作与缓解的波动性,进食麦类(小麦、大麦、黑麦、燕麦)食物症状加重(活动期),忌麦类食物症状缓解。婴儿在两个月大,开始试吃谷类食物后数周内,症状通常就会出现。婴儿的体重增加缓慢下来,甚至会丧失体重。更糟糕的是,他还会丧失食欲。婴儿会排出大量松散、苍白色、带有恶臭的粪便,并且每天会放好几次屁。婴儿腹内产生大量气体,使得其腹部鼓胀起来,使他看起来胖嘟嘟的,不像有营养不良的样子。在某些情况下,婴儿口腔内会发生溃疡。乳糜泻还会导致贫血及维生素缺乏。
一、消化道症状 腹泻是主要症状,典型者为脂肪泻。可伴有腹胀、腹鸣等。
二、营养不良症状 软弱、乏力、消瘦、体重减轻,若有低蛋白血症可出现下肢浮肿;口炎、舌炎、贫血、皮肤粘膜出血倾向;骨痛、手足搐搦;感觉障碍、末稍神经炎等。
详细:

http://www.baike.com/wiki/%E4%B9%B3%E7%B3%9C%E6%B3%BB



(华成旅行最便宜 03-3833-982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1-1 23:37 , Processed in 0.277446 second(s), 3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