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46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书华组研究揭示汉族人和日本人基因表达谱差异 血化身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8 12:23: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6-20 8:58:09

徐书华小组研究揭示汉族人和日本人基因表达谱差异

本报讯(记者黄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徐书华研究组在最新研究中,首次揭示了汉族人与日本人之间在转录水平方面的差异,并估计了遗传变异对人群基因表达谱差异的贡献率。有关专家认为,该研究有助于理解基因表达与遗传变异之间的联系,并为阐明近缘人群之间表型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国汉族人和日本人有共同的遗传起源,在外表形态上也存在很高的相似度。但是人们普遍的印象是,汉族人和日本人在外表上的差异似乎能被人眼识别出来。那么,从生物学的角度,汉族人与日本人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性状差异?有多少差异是由于环境差异导致的?有多少差异是由于遗传因素影响而产生的?

徐书华表示,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一个主要的困难在于对视觉可见的最终表型如何度量和量化,而这一点在近缘人群中尤其具有挑战性。因此,研究组决定从可以大规模量化的一种中间表型——基因表达谱入手,对汉族人和日本人的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数据进行系统、细致的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研究人员鉴定出在两个人群之间存在高度表达差异的基因,发现其中某些差异表达基因与人体血液和生化特性有关,还有一些基因与人体身高以及某些疾病相关。

此外,研究人员还进一步估计了遗传变异对基因表达差异的贡献率,结果显示,对于在汉族人和日本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基因表达,单个遗传变异的贡献在7%到43%之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汉族人和日本人的差异,不仅仅是地理、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区别,更是在生物学上存在的系统性差异,这些差异有可能通过自然科学研究手段精确量化并客观描述。

据悉,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委、德国马普学会、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等机构的资助。

《中国科学报》 (2013-06-20 第1版 要闻)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news/2013/6/279109.shtm

2#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2:24:47 | 只看该作者

日本研究证实日本人是混血儿 东亚

作者:蓝建中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2-11-1 16:58:53

日本研究证实日本人是混血儿 来自东亚大陆主要经过朝鲜半岛

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研究人员12-11月1日在日本《人类遗传学期刊》网络版上报告说,基因分析证实,现代日本人是由日本列岛的当地居民绳文人和来自东亚大陆的弥生人不断混血形成的。

旧石器时代后期,在日本列岛生活的人由于制作绳文图案的陶器,被称为绳文人。绳文人的特征是,成年男性身高不到160厘米,成年女性不到150厘米,面庞轮廓清晰,眉间(前额中央)突出,鼻根凹陷,眉毛浓重,大眼睛,双眼皮,嘴唇稍厚,颚骨发达。

而来自东亚大陆(主要经过朝鲜半岛)的弥生人与绳文人相比,脸较长较平,鼻根扁平。弥生人的牙齿比绳文人大,身高也比绳文人高。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日本、中国、欧美等500多人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数据。结果显示,现代日本人是由日本列岛的绳文人和来自东亚大陆的弥生人不断混血形成的。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1/271182.shtm

3#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2:27:32 | 只看该作者

PLoS综合:研究重建日本人群群体动态历史 约5千年前绳文

作者:张亚平等

来源:《PLoS综合》

发布时间:2011-7-6 11:17:49

研究重建日本人群群体动态历史  约5千年前绳文中

日本人群的源流一直是东亚地区人类学、考古学和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991年,埴原和郎(Hanihara Kazuro)提出了著名的“二重构造理论”(dual structure model)来解释日本人群的历史。该模型认为,来自东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群首先移居到日本列岛,创造了日本新石器文化——绳文文化(Jomon Culture),生产方式以狩猎采集为主;随着源自东北亚地区的第二批移民的到来,日本进入到以弥生文化(Yayoi Culture)为代表的铜石并用时代,生产方式转为农业栽培;这两批移民的经过相互混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日本人群。然而,关于绳文文化是如何向弥生文化转变的问题却依旧备受争议。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的指导下,博士研究生彭旻晟尝试着从人类遗传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通过对已发表的952条日本人群的线粒体DNA(mtDNA)基因组进行分析,研究人员重建了日本人群的群体动态历史。结果显示,源自距今约5千年前的群体快速增长事件对现今日本人群的母系遗传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时期大约对应于日本绳文时代中期,考古学证据表明当时的生产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先民甚至开始驯化一些植物(例如稗子和葫芦),因此人口经历也了显著的增长。

有意思的是,这次群体快速增长一直持续至今,表明绳文文化向弥生文化的转变是一个“平顺”的过程,即不同时代的人口增长的态势是相互衔接的。这提示出,由于具备了相关的一些农业生产经验,绳文先民能够很快掌握随后由弥生时代移民传入的、更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例如水稻的水田栽培),继而在随后的弥生时代依旧保持人口的快速增长。

该研究发表在国际开源刊物《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更多阅读

《PLoS综合》发表论文(英文)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 ... ournal.pone.0021509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17611174922817789.shtm  L
4#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2:40:48 | 只看该作者
日本旧石器时代

Tango-nosources.svg

本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2012年2月22日)
维基百科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可供查证。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旧石器時代
假名        きゅうせっきじだい
平文式罗马字        Kyūsekki jidai
日本历史
Hyogo Prefectural Museum of Archaeology07s3872.jpg
兵库县考古博物馆中
时代显示▼
其它显示▼
查 论 编

日本旧石器时代始于人类开始移居日本列岛,被考证大约终于1万6千年前。这段时期还被称为无土器时代和先土器时代。洪积世时期日本地理上与亚洲大陆相连,距今约一万年前,第四次冰川期结束。气候回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渐渐脱离了大陆,前日本列岛形成了;远古的大陆先民,通过冰川期形成的陆地,追逐猎物络绎东徙,成为那里的最早的住民。它们在食物充足的岛屿上繁衍子孙,将石器文化和粗陶带入了早期的绳文时代。

详细: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 ... 8%E6%99%82%E4%BB%A3

220px-Japan_glaciation.png (39.27 KB, 下载次数: 49)

220px-Japan_glaciation.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2-25 05:48 , Processed in 0.330251 second(s), 4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