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核潜部队秘闻:先机发现外军反潜机果断避开
2013年10月27日 11:05 新华网
中国核潜艇,从这里起航——记中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官兵群体
新华网青岛13-10月27日电(记者 陈万军、李宣良、吴登峰)祖国美丽的海岸线上,峰峦叠嶂中潜藏着一支神秘的部队——海军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
绵延的军港码头,一块数十米高的花岗岩巨石在山水相接处傲然挺立。风吹浪打中,巨石上“海魂”两个大字鲜红夺目。
湛蓝的海面上,黑色的钢铁巨鲸正犁波耕浪,驶向远方。
潮奔潮涌,海魂石见证着中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筚路蓝缕的风雨历程;
浪卷浪舒,海魂石倾听着一代代水下先锋用生命践行使命的铮铮誓言……
深海雷霆啸大洋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代代核潜艇官兵在大洋深处追逐中国梦、强军梦,铸就共和国海上核盾牌
波飞浪卷,战舰列阵。
2009年4月23日,黄海海域。中国海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阅兵在这里举行。
如长鲸凌波,似巨龙潜海,首次向世界亮相的中国海军战略核潜艇,高悬五星红旗,航行在受阅舰艇编队最前列。
紧随其后,攻击核潜艇、常规动力潜艇、新型驱逐舰、新型护卫舰、新型两栖船坞登陆舰、新型导弹快艇破浪疾驰……中国海军用现代化的钢铁方阵,展示建设和谐海洋的坚定决心。
此时此刻,伫立在舰桥上的艇长孙瑞强心中感慨万千——黄海,曾是中华民族的悲怆之海。100多年前,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水师”就在这里覆灭。
历史不会忘记,从19世纪中叶到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间,作为一个人口、疆域和资源均名列世界前茅的国度,中国竟遭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470多次!
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画上了句号,是党中央为核潜艇部队建设发展描绘了蓝图,指引了方向。
“只需要一艘战略核潜艇,就可以让一个现代化国家退回石器时代。”军事学家这样的断言,也许过于绝对,但毫无疑问,核潜艇是一个国家大国地位的象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
建设一支强大的核潜艇部队,这是国家的使命,这是历史的召唤。
上世纪5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国家赤裸裸的“核讹诈”,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果断发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号召。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1970年12月,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第一艘核潜艇正式服役。
风起潮涌,光阴荏苒。党中央、中央军委对核潜艇部队建设发展的高度关注和亲切关怀始终如一。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或亲临视察题词,或亲自为新下水的新型核潜艇授旗……
关怀鼓舞力量,激励催生斗志。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人民海军核潜艇部队,沿着党中央、中央军委指引的航向破浪前行,成长壮大。
“当我第一眼看到她时,就立刻爱上了她。”曾在朝鲜战场荣立一等功的崔桂江,受命担任中国核潜艇首任艇政委,和同样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首任艇长杨玺一起,带领从海军部队精心挑选的34名官兵组成了中国核潜艇的“种子部队”。
修长的身材,圆圆的脑袋,高翘的尾巴,像鳍一样外张的升降舵……在崔桂江看来,我国自主研制制造的核潜艇酷似一条卧波的巨鲸。
“鲸腹”内,五花八门的机械设备、宛若繁星的指示灯,令人眼花缭乱。集中体现了国家工业、科技水平的核潜艇,有各类设备上万台,仪器仪表上万件,大小阀门几千个,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下科技城堡”。
“我们干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党把核潜艇交给我们,就是豁出性命,也要学好技术,完成任务!”崔桂江向战友们发出动员。
围绕“什么是核裂变”,教员倾尽全力,讲得一身汗。台下,大多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官兵们就是听不懂,急得一身汗。
当官兵们终于掌握“核裂变”这一名词及其内涵时,一种神圣的使命,就像击中原子的中子,激发了他们自身的“裂变”——挥别昨天的硝烟,在现代科技战场发起新的冲锋!
面对核物理、高等数学、流体力学等30多门学科和上万台设备,他们跟着教员学,跟着工人练,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练上几百次、上千次,嗓子喊哑了、手掌磨破了,全然不顾;困了累了,就用辣椒生姜提神,夜以继日学习钻研……
“别人能做到的,中国军人同样能做到!”官兵们文化程度先天不足的“门槛”,在忘我的勤学苦练中被跨越。一年之内,官兵们全部通过笔试、口试、实操考核,在驾驭核潜艇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被誉为“36棵青松”的首批核潜艇官兵,就如同破土而出的种子,昭示着中国核潜艇事业春天的到来。沿着他们的足迹,一代代核潜艇官兵以满腔的热情精武强能,托举着中国核潜艇破浪前行。
这是所有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时刻——
1985年11月,某核潜艇悄然驶出港口,开始了我国核潜艇首次最大自给力考核试验。
核潜艇一次装料可以航行几十万海里,决定续航时间长短的因素,主要是人员的耐受性和设备的可靠性。
水、阳光、空气,是生命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可对于长航的官兵来说,这三样是最为昂贵的“奢侈品”。长时间水下生活,艇员们体质明显下降,许多人出现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血压降低、腿腰疼痛、大腿根部溃疡……
看不到昼夜的轮回,日历被一张张撕去。到第70天时,已经超过了某国核潜艇67天的纪录。是到此止步,还是继续前行?艇上作了一次“民意测验”,官兵们一致选择“继续航行”——纵有千难万险,也要勇往直前!
90昼夜,数万海里,官兵们一举创造了新的长航纪录。
这次长航,显示了中国核潜艇具备良好的机动性、隐蔽性、适航性、可靠性,标志中国核潜艇作战能力迈上了新台阶。
这是载入共和国史册的时刻——
1988年4月,某核潜艇奉命执行极限深潜任务。这次试验,包括最大深度潜航、水下全速航行和深水发射鱼雷等项目。
在世界核潜艇历史上,极限深潜曾导致灾难性惨剧。然而,中国核潜艇要具备作战能力和战略威慑力,必须闯过这道“鬼门关”!
这天11时整,南海某深水海域。“下潜!”艇长王福山从容发出指令,“前进一,艏倾三度!”
核潜艇向大海深处潜航。
100米、150米,200米……一切正常。接近极限深度时,艇体受海水挤压,艇内的支撑角钢出现弯曲,几处出现轻微渗水现象……
下潜,意味着危险;上浮,意味着失败。生死抉择面前,官兵们认真检查各类设备,严密监视潜艇情况,在各自战位上镇定操作,控制潜艇继续向着大深度挺进。
潜艇潜至极限深度,一举创造了中国核潜艇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这是令世界瞩目的时刻——
1988年9月,某核潜艇潜入大海,执行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任务。
水下发射,风险巨大,稍有失误就会艇毁人亡。“发射时间以毫秒计算,成败全在一瞬间。”艇长杜永国说,“为了确保发射成功,我们组织艇员把操纵过程中的技术难点逐一排队,然后集中力量逐一攻关,熟练掌握了各种情况下的操纵技能。”
“5,4,3,2,1,发射!”随着杜永国一声令下,潜艇猛地颤动了一下。
海面“哗”地腾起巨浪。火箭从水下冲天而起;“轰——”一声巨响,火箭尾部喷射出橘红色的火焰,呼啸着直插蓝天。
火箭出水时激起的水雾,在阳光下映出一弯七色彩虹。火箭准确溅落在太平洋预定海域,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受权向世界发布这一消息后,美国《海军学会会报》写道:“当中国宣布她从潜艇上发射弹道导弹试验成功时,事情已经变得很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海基核威慑力量的核大国。”
一声惊雷震撼海空。中国有了捍卫国家利益的“杀手锏”。人民海军也由此成为一支战略军种。
四十二年驭鲸蹈海,百万海里伏波扬威。一代代中国核潜艇官兵在大洋深处追逐中国梦、强军梦,用忠诚和热血铸就了共和国坚不可摧的水下核盾牌。
巨鲨击浪惊海天
出航就是出征,下潜就是战斗,一代代核潜艇官兵枕戈待旦、战风斗浪,一次次从深海发出雷霆
波谲云诡的大洋深处,一场核潜艇新战法演练正在进行。
如同深海游猎的巨鲨,核潜艇悄然突破反潜舰艇、反潜飞机和水下雷区构成的重重封锁线,长途奔袭,蛰伏海底。
官兵们正准备向预设目标发起致命一击,未料,目标却一反常态,快速机动到了潜艇侧后方。
按传统战法,潜艇必须掉转艇向,正对目标实施攻击。但,这势必延误攻击时间,甚至遭敌攻击。
战机稍纵即逝!海上指挥员袁誉柏果断下令:“实施大转角攻击!”
这个战术指令,要求鱼雷借助自动转向功能搜索打击目标。这是一个高招,但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险招——一旦出现失误,鱼雷搜索目标失败,可能会转向攻击母艇。
“未来战场上,敌人会坐以待毙吗?这样的险,必须冒!”袁誉柏斩钉截铁地说。
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鱼雷如离弦之箭,向目标高速扑去。10多分钟后,一声巨响传来,目标被拦腰斩断,沉入海底。
首发命中!中国海军核潜艇的作战能力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关键时刻的一剑封喉,源自平时无数次贴近实战的艰苦磨砺。大洋设阵、全程对抗,是核潜艇训练的寻常做法。
2010年6月,北海舰队组织新大纲全训考核,“水下先锋艇”艇长吴昌弟带领全艇官兵连续奋战数昼夜,顺利完成攻防作战、深水突破和抵近布雷等多个考核课目,以全优的成绩取得走向大洋的通行证。
正当官兵们满怀胜利的喜悦返航时,刺耳的战斗警报突然响起。
“波纹管破裂,损管警报!”吴昌弟话音刚落,全艇官兵迅速冲向战位。
一场没有预先号令的应对突发事件演练开始了——应急预案立即启动,潜艇紧急上浮,抢修分队迅速到位……几个小时后,险情排除,潜艇继续下潜返航。
这样惊心动魄的演练时时上演。在一次次闯关历险中,官兵们创造了中国核潜艇的20多项首次和第一,检验了大洋截击、区域游猎、螺旋变深等数十套战法,研练了连续潜射导弹、多枚鱼雷齐射、航迹紧逼攻击等一系列高难课目。
“海洋,大国博弈的舞台;核潜艇,大国手中的王牌。”在基地司令员高峰看来,“担负着平时核威慑、战时核反击特殊使命的核潜艇部队,必须箭在弦上、时时备便。”
与西方军事大国相比,中国拥有的核潜艇数量较少。一段时间,在航装备少与战训任务重的矛盾让官兵们左右为难——全力保训练,战备任务就没有艇去完成;倾力保战备,训练装备又不够用。
使命如山,时不我待。对国家安全的强烈责任感,激发了中国核潜艇官兵攻坚克难的智慧和勇气。
结合部队实际,借鉴外军做法,时任基地司令员刘毅提出了“轮番出动、海上待战”战训一致的构想——充分发挥核潜艇持续作战能力强的优势,实行“歇人不歇马”,艇员队轮流上艇参训;潜艇在海上保持待命状态,一旦有任务,立即转入战备。
观念一变天地宽。“轮番出动、海上待战”战训一致,催生演兵场上新景观。
万顷碧波之下,暗流涌动。正在大洋深处某海域训练的核潜艇,同时也是预置在这一海域“时时备便”的反击兵力。随着一道作战命令突然传来,潜艇立即向指定目标实施毁灭性打击……
信息化的大潮,拍打着世界军事变革的堤岸,也敲击着官兵们的思维。
向模拟化训练要战斗力!基地立即投入“模拟训练中心”的创建。很快,一座集训练信息网、3D虚拟教学系统、声呐目标综合识别训练系统、水下信息对抗训练系统、核动力模拟训练系统于一体的现代化模拟训练中心拔地而起。
斗室驾巨鲸,鼠标点狼烟,荧屏射战雷……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现代海战”在这里打响,一批批军事指挥人才和技术操作骨干从这里走向核潜艇部队。
新的训练模式、新的训练手段,使得核潜艇的海上存在时间大大增加,训练量和训练成果成倍增长,短短5年内就填补了10余项战术训练空白,大大缩短了战斗力生成周期。
浩瀚太平洋并不太平。外军飞机和舰艇往来频繁,构织了密集的侦测搜索网,还经常举行军事演习,制造紧张气氛。
出航就是出征,下潜就是战斗,核潜艇官兵在与强手对抗中磨砺打赢本领。
一次,“水下先锋艇”官兵受命执行远航任务。途经复杂狭窄水道,遭到外军舰机连续跟踪,对方的主动声呐,持续不断地对我搜索探测,意图逼我上浮。
“上浮意味着暴露,暴露意味着失败!”全艇官兵临危不惧,在各自战位上镇定操作。
蛙跳、悬停、变深……一连串干净利落的动作后,核潜艇成功摆脱“尾巴”。声呐操纵长段正辰说:“与对手打‘遭遇战’,在平常训练中就是‘家常便饭’,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了。”
侦察与反侦察,跟踪与反跟踪……广袤的大洋上,潜艇与反潜的较量从未停止。
隐蔽性是潜艇最大优势。但是随着现代反潜技术不断发展和反潜体系日趋完善,水下战场越来越透明,潜艇保持隐蔽性的难度越来越大。
盛夏,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在某海域举行大规模联合演习,基地某核潜艇受命出航。
空中,飞机盘旋往复;海面,舰艇来回穿梭;水下,暗雷错综密布。复杂的“敌情”背景令官兵们丝毫不敢大意。
潜艇高速向演习海域机动。
管线密布、指示灯闪烁的舱室内,雷达兵穆美田双眉紧锁,全神贯注地盯着雷达屏幕。突然,一个微弱的信号一闪,还没来得及判明目标方位,信号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不是我军战机!”熟悉数十种外军装备电磁信号的穆美田迅速作出判断,“这是X国的反潜飞机!”
两分钟后,当信号再次出现在屏幕上时,穆美田迅速拿起话筒坚定地报告:“左舷095度,发现反潜机!”
“紧急下潜!”艇长当机立断。潜艇似深海巨鲨,扎入滚滚碧波。几分钟后,反潜机果然展开了拉网式反潜搜索,结果无功而返。
关键时刻,穆美田凭着过硬的技能,提前数分钟作出侦测判断,为核潜艇先机发现、有效机动赢得了宝贵时间。
大洋争雄,舍我其谁。今天,中国核潜艇上的军官全部毕业于高等学府,士兵也都在院校接受过严格培训。基地某总站还设立了全军第一个师级作战部队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多次获得全国全军科技成果奖。
在学习中培育人才,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使用人才,催生了基地人才队伍的百花齐放。优秀指挥员群体、大学生军官群体、机电官兵群体和优秀士官群体相继脱颖而出,刘忠文、焦增庚、姚青生、李胜弟、卢明章、张志斌……一大批领军和骨干人才接连涌现,给部队战斗力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核潜艇部队,安全重于泰山。“没有安全,谈何打赢;要想打赢,必须安全。”基地政委厉延明说。
这个基地能够实现连续42年核安全无事故,是因为基地官兵破译了核盾牌上的“安全密码”。这个看不见的“密码”,就存在于官兵们每天工作的细节之中。
某核潜艇一次小修后,技术保障大队士官刘辉在对设备进行抽检时,发现一台机器少了一个螺丝。
一个螺丝丢了,在核潜艇上可是天大的事。大队领导立即安排技术骨干力量进堆舱展开地毯式排查。整整忙碌了16天,拆卸了几百台套设备,测试了数千条技术数据,最终找到了那枚丢失的螺丝。
打那以后,大队定下一条“铁规”:新安装设备必须进行全面安全排查,宁可自己费事,决不给核潜艇留隐患。
基地某总站每年都要引进一批高学历人才,无论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总站主任卢明章给他们上的第一堂业务课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卢明章发给每人一张特别的试卷——让他们抄写一份导弹元件参数表。上千组参数,哪怕抄错一组,卢明章都毫不留情地大笔一挥,打上“0”分。
只错一点点,等同交“白卷”。作为“杀手锏”的战略导弹,维护、保养和使用不允许出现丝毫误差,否则精确打击只能是一种梦想,这是用鲜血和生命得出的结论。
核潜艇退役处置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经过几十年惊涛骇浪的洗礼,中国核潜艇也面临着退役处置的关口。
从2000年开始,基地官兵就开展预先研究,从核废料的处置到涉核部件的拆卸,全部制订了详细的方案预案。短短数年时间,他们先后攻克12项关键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实施核潜艇安全退役的国家。
能战方能止战。深谙战争与和平辩证法的中国核潜艇部队官兵们,正枕戈待旦,随时准备从深海发出雷霆。
“怕死别干核潜艇”
笑对惊涛骇浪,直面生死考验,一代代核潜艇官兵舍生忘死、义无反顾,在燃烧生命中履行使命
基地军港广场上,一座花岗岩雕像在日夜深情守望着威武的战艇和蔚蓝的大海。他就是“黄继光式的水下英雄”——孟昭旭。
在核潜艇核反应堆舱内排故障,需要和战争年代“堵枪眼”一样的勇气。为了核潜艇的安全,孟昭旭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那是在执行远航任务期间,核潜艇反应堆舱冷却系统突发故障。谁都知道,反应堆舱内存在可怕的辐射。艇上10名党员自告奋勇组成抢修队,副机电长孟昭旭第一个冲进堆舱。
进堆舱时间有严格限制。但孟昭旭不顾舱外战友一再催促,毅然决定把危险留给自己,一鼓作气排除故障。
此时,他在辐射中暴露的时间已超过了规定时限的两倍多。
孟昭旭舍身抢险已非首次。一次,核潜艇航行中蒸汽管路突然发生泄露,炽热的蒸汽在强大的压力下瞬间充满整个舱室。
“不要慌,让我来!”孟昭旭不顾一切冲上前去,排查漏点、关闭汽源阀,制止了一起重大事故。然而,他却因吸入大量高温蒸汽,晕倒在战位上。
为了心爱的战艇,孟昭旭过早地透支了身体。45岁那年,这位领导和战友眼中的“拼命三郎”永远倒下了。
在战略家看来,“世界上有一种安全最可靠,那就是让敌人知难而退!”
即使一个国家遭受毁灭性打击,只要有一艘战略核潜艇潜藏在水下,就可以给对手最有力的报复。作为我国核反击的主要力量,核潜艇是名副其实的和平盾牌。
和平盾牌,热血铸就。无论是在惊涛骇浪里纵横驰骋,还是在波谲云诡中雷霆出击,核潜艇官兵时时面临生死考验。
大海,有时温柔得像恬静的少女,有时又狂暴得像咆哮的野兽。
一艘核潜艇在远航中进行某新型通信设备性能测试时,风云突变,刚刚放出的通信天线,被巨浪拦腰折断。艇长朱振国果断决定:连夜浮起更换天线。
风暴中更换天线,难度和风险超乎想像。朱振国带领航海长、值更官刚登上舰桥,就被大雨狂风给“推”了回来。
朱振国咬咬牙,蹦出两个字:“再上!”
3名战友紧紧抱在一起,将粗大的绳子拴在腰上,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绳子挂到了护栏上,建立起抢修“通道”。
通信班长王超带领6名艇员登上舰桥,就地坐成一排开始更换天线。
大浪打到脸上,犹如刀锋划过般疼痛;坐在左摇右晃的潜艇甲板上,稍有不慎就会滑入海底。
“一、二!一、二!”任凭风吹浪打,艇员们喊着号子为自己鼓劲。3个小时过去,天线终于更换完毕。
风、浪、涌,只是最基本的考验;能走、能藏、能打,才是最过硬的本领。核潜艇官兵长时间面对高温、高湿、高噪的艰苦环境,必须具备超常的意志和过人的胆气。
核潜艇水下长航,三更制值班,辛苦自不必说。时间久了,舱室内的空气变得非常混浊。长时间在艇上生活,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内分泌系统容易发生紊乱。几十天长航下来,官兵们闻到海上第一口新鲜的空气,甚至会“恶心得想吐”。
“在密闭的核潜艇上,你呼出的气,我吸进来,真正体现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基地政治部主任梁桂林说,“艇员们不一定人人能成为英雄,但个个有英雄气概。这是大海赋予的气魄!”
那年夏天,一艘核潜艇接到任务,潜入大洋深处,向预定海域航渡。
天有不测风云,任务海区台风来袭。海面上,大风吹起如山巨浪;深海处,急流托着潜艇颠簸摇晃……
像是要刻意考验官兵,台风转移方向居然与潜艇航向完全一致!继续航行,势必在台风中心潜航10多个小时,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前出,还是后撤?海上临时党委会作出决定:“使命高于一切!即便赴汤蹈火,也要一往无前。”
来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6个小时后,大洋宁静如初。在台风眼里辗转腾挪,官兵们再次经历大洋洗礼,核潜艇也再次经受住了考验。
“怕死别干核潜艇!”在核潜艇工作,舍生忘死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需要一个人进堆舱,我进;需要两个人进,我排第一。”被官兵们称为“深海铁汉”的李洪海,在担任核潜艇机电长时立下了这样的规矩。
堆舱,潜艇上核反应堆所在的舱室,是潜艇动力的心脏。我国核潜艇有着多种技术防护措施,在正常运行和管理中,核辐射防护是可靠的。但在极其特殊的抢修排故情况下,为了守护核安全,需要官兵们付出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
李洪海曾一天之内4进堆舱排险,身体受到损伤,患上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一次,核潜艇执行一项重大试验任务。起航前3天,李洪海突然病倒,被送入医院。他心急如焚,向前来探视的艇队领导反复恳求:“我是机电长,艇上情况最熟悉,我必须去!”
潜艇即将解缆起锚,李洪海登上了潜艇。任务中,他左手打着吊瓶,右手拿着指挥话筒,坚定地下达一道道命令。时间一小时一小时过去,当广播中传来“试验成功”的消息时,李洪海再也支撑不住,重重地倒在了身后的桌子上。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就如同基地广场上花岗岩雕成的“O九人”群雕,核潜艇官兵沉默的外表下,有着火热的内心。他们将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举过头顶,将对亲人和家庭的愧疚深埋心底。
孩子出生,父亲出海;妻子生病,丈夫远航;老人去世,儿子不在身边……几乎每位核潜艇官兵身上都背着这样的“感情债”……正因为如此,核潜艇远航前,官兵们都会悄悄给亲人留下“遗言”,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至爱。
任务需要——是他们作出抉择的全部理由。
今天,烈士孟昭旭的儿子孟龙已经成为核潜艇部队的一名军官。10年前,也就是父亲离开后的第3年,两张录取通知书同时摆在了18岁的孟龙面前,一张来自他向往的上海戏剧学院,另一张来自海军工程大学。
“你是烈士的儿子,继承父亲的事业天经地义。”母亲的支持,坚定了孟龙的选择。
又一个建军节,孟龙来到父亲的塑像前,献上一束盛开的百合花。顺着父亲凝视的目光,那是核潜艇起航的地方。
海风轻拂,耳畔传来那首熟悉的战歌:“我们是和平的盾牌,护卫着国家的安宁。在地球每一片海洋,留下对祖国的忠诚。我们有钢铁的身躯,从深海深处发出雷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