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0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大热 “癞蛤蟆”只有三成人写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4 09:4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大热 “癞蛤蟆”只有三成人写对

2013年08月04日 08:06:54 来源: 钱江晚报



杭外参赛学生,右一为刘浥尘。

    “癞蛤蟆”,只有三成人写对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一开播就大热,杭外男生成了“识字王”
    前晚的“综艺欢乐夜”,横空跃出两位“男神”——如果说“火车哥”倪鹏的火爆,是顺了这个夏天最热的“声音”,那杭州男孩刘浥尘,一个不帅还有点胖的初二男生,是用写汉字PK了“中国好声音”。
    事实是,让他走红的央视新综艺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前晚开播第一期,就挤进电视节目微博话题榜前三名。一个半小时的“听写”时间后,许多观众在感慨“中国汉字”也可以媲美“中国好声音”的同时,偷偷将手机输入法改成了手写。
    谁都会念的癞蛤蟆
    只有30%的人能写对
    听写比赛节目,美国的《National SpellingBee》(全国英语拼写比赛)算是鼻主。这档节目从1925年开播至今,近90年长盛不衰。
    虽然晚了近一个世纪,但此番央视祭出最强阵容:总导演是多次担当春晚导演的金越,主考官都是代表着“中国最权威、最标准”发音的央视新闻主播们,还有钱文忠、蒙曼、郦波、毛佩琦等文化学者担当场外解说。
    节目开播前,电视屏幕上先打出了“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的口号,过了没多久,“未雨绸缪”这个词,就无情地淘汰了一位小选手。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由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在内地就读的港澳台学生组成的32支代表队参赛。各队5名选手,都是年龄在14岁上下的初二学生。赛制也够残酷,只要你写错一个字,就要下台了。
    纵使这些学生都是各省牛校里的佼佼者,在现场依然频频上演“提笔忘字”的尴尬:有的把“咋(zé)舌”写成了“咂舌”,有的把“髋关节”写成了“宽关节”,有的不会写“瓮中捉鳖”里的“鳖”字。
    但现场观众根本无力嘲笑这样的“无知”。节目组在现场观众席中特设了“成人体验团”,他们与选手同时参与听写测试,结果更令人汗颜。比如“癞蛤蟆”,谁都会念的动物名,“成人体验团”的正确率只有30%。还有“间歇”这个常用词,很容易辨识,但是成人组居然有40%的人书写错误;而生僻词出现时,错误率就更显惊人。
    1700多页的《现代汉语辞典》
    就是比赛听写的词库
    周五首场“征战”的是浙江、河南、贵州、新疆四支代表队。挺到最后的刘浥尘,让由杭州外国语学校选送的浙江代表队杀进半决赛。
    而他被奉为“男神”,不仅仅是能把“恽(yùn)代英”、“尥(liào)蹶子”、“神龛”、“核苷酸”、“枭首示众”之类难写或生僻的词都写得精准无误,更重要的是,他那架着厚厚眼镜的圆脸袋上,总是闪过各种卖萌表情。比如别的选手在听写时,他总会在手心里也写一遍,然后嘴角微扬俏皮一笑,意思是,我也会。惹来周围女生花枝乱颤。
    尤其是比赛进行到最后关头,四支代表队都仅剩下一员战将,前三位接连败北,包括在全国初赛时综合测试得分最高的贵州女孩叶霜红,也因“兄弟阋(xì)墙”(比喻内部相争)中的生辟字遗憾出局。
    场上只剩下刘浥尘了。当主考官、央视播音员郭志坚字正腔圆地念出“荦(luò)荦大端”(指明显的要点或主要的项目)四个字时,无数观众傻眼了,就连女主持人都惊呼“这个词没听过呀,不会写”。但我们又看到了刘浥尘的坏笑,他的小伙伴们开始拥抱欢呼。他晋级了。
    浙江带队老师苏云生告诉记者,6月节目组到杭州外国语学校“选将”时,刘浥尘两轮笔试成绩在全年级160名学生中排名第一。
    但依然有观众质疑,这么难的字都会写,是不是有词库?
    “词库就是整本《现代汉语辞典》,1700多页。”苏云生说,有参赛选手把《辞典》来来回回“啃”了三遍,“但节目组选到杭州站已是后期,仅10来天的备战时间,只够看一遍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3-8-4 09:44:3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大热 “癞蛤蟆”只有三成人写对2

    键盘敲击取代了握笔书写
    汉字的认知水准会否急剧退化
    看完节目,上班族们,愁了。“别只是在微博上怀念上学的美好了,真让你再体验把课堂听写汉字的紧张与快感,你们有能写对多少?”网友“hold不住”微博发问。跟帖者们纷纷感慨,键盘敲击声渐渐取代了书写,就慢慢忘了如何去表达汉字之美了。
    而语文老师,乐了。此前他们总在担忧,怕以后人们汉字的水准,退化到只会辨认的阶段。
    这一点,苏云生深有体会,“每次做听写训练,错别字泛滥一届比一届严重。如果要求手写作文,更是错字成篇。”
    更有语文老师抗议,“高考竞赛加分,五科竞赛中没有语文;高校自主招生,几乎都不考语文;学生忙着考雅思、托福,母语真的过关了吗?”
    不过,苏云生也表示,在网络时代,随着掌上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手写汉字”重拾不易,“就连我们上课都是多媒体教学,但除了材料展示,我会尽量多写些板书。课后作业特别是作业,也要求必须手写。”
    为了让孩子们主动亲近汉字,苏云生曾策划了“行走在消逝中”活动,有几位同学不约而同想到了书信。她顺势引导孩子,提笔给朋友写封信,平时多看看纸质书,墨香会比冷冰冰的电子屏美妙。
    “比如这次比赛,孩子们写着写着,就会感叹,哇,这个字好美啊。”在苏云生看来,这是个好信号。
    同时,古语有云:见字如见人。指的是看一个人的写字水平就能看出这个人的内涵、修养和文化水平,“有个孩子听写很厉害,比赛后,裁判员老师就拉住他,对他说,如果再练得一手好字就更棒了。”苏云生说,首场比赛后,选手们自己都说,不论谁输谁赢,最后胜利的都是汉字。
    “识字王”是如何炼成的
    首期节目结束后,刘浥尘的“大师”名号众人皆知。
    许多女生在微博花痴,“大师,我好崇拜你呀。”
    其实这个外号,是他的语文任课老师苏云生“笑话”他的。每次写完作文,挺有文学天赋的刘浥尘都自觉“很有大师风范”,每次得不到最高分都要追着老师评点作文,总让苏云生很头疼。
    这股寻根刨底的的拧劲儿在语文课上更加泛滥。“比如我讲到古代官级,说左迁意味着贬官,右迁意味着升官,还找了很多史据来证明,只有他会跳出来说,老师这里有个特例,左迁是升官……”怕被刘浥尘问倒,苏云生总要在课后翻阅大量资料。
    如今想来,他的走红,正是“咬文嚼字”的功劳。
    所以当记者提到天赋和记忆力,苏云生并不认同,“其实没有捷径,全靠平时积累。”
    刘浥尘的阅读面连授课几十年的语文老师都很佩服。
    比如第一期节目中的“核苷酸”,是个很少见的化学名词,他曾在一本科普杂志上看到过,就记住了。
    “后面的决赛中,还有一个笔划巨多的词叫‘清癯’,形容人清瘦,是我读金庸的《神雕侠侣》时认识的。”刘浥尘说。
    当然,他还有死磕的蛮劲。苏云生要求所有队员把《现代汉语辞典》翻一遍,唯有刘浥尘,不论会写不会写,把1700多页所有词条都手抄一遍。
    小伙伴们带去北京的所有纸笔,全部写完,只能互相出题“刁难”。另一位队员陆佳蕾告诉记者,她也考过刘浥尘“尥蹶子”这个词,“我们会用各种生僻字、难词互相取绰号,叫着叫着就记住了。”
    接下来,5位杭外学子将继续迎战半决赛。最后闯入决赛的代表队,再分散以个人名义决出年度汉字听写冠军。祝福他们越战越勇。电视机前的小伙伴们,也备上纸笔,和他们一起“听写”吧。
    本报记者 徐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7-1 07:29 , Processed in 0.139529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