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4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歌声,驱走孤独——“音乐治疗”孤独症孩子观察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5 13:4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歌声,驱走孤独——“音乐治疗”孤独症孩子观察记

2012年12月14日 11:28:55

  新华网沈阳12-12月14日电(曹阳)“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5岁的宽宽歪着脑袋,跟着钢琴的节拍一边敲着面前的非洲鼓,一边欢快地蹦着双脚,周围4位老师领着他蹦蹦跳跳地摆着各种造型。

  在沈阳市残联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教室里,每周都会用这种音乐治疗的方法为孤独症孩子进行半个小时的康复训练,30位3至8岁的孤独症儿童由家长陪同来到这里接受训练。

  宽宽很投入,笑嘻嘻地模仿老师们的动作扭动着身子,拍着小手,嘴巴里断断续续地跟着一起唱着歌,很多发音困难的歌词,老师们会提高音量,领着他把字念出来。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的郝莉老师是音乐治疗项目的负责人,曾在澳大利亚获得音乐治疗师资格认证,她每周都会带着她的学生们来义务为孤独症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现在已和每位孩子成为了好朋友。

  “每个人都有先天的‘乐感’,听到音乐会产生情感的共鸣,把音乐作为治疗的媒介能够开发出这种感知能力,从而帮助孤独症儿童进行肢体平衡、认知协调、语言沟通等方面的困难。”郝莉老师这样解释“音乐治疗”。

  这时,刚刚还乐呵呵的宽宽突然停住了双手,眼睛无神地望着远方,“宽宽,宽宽,我们来跳支舞好吗?”老师温柔地抚摸着孩子的头,摇着手中的铃鼓,这时钢琴的音乐换成了节奏感更强的《两只老虎》。

  “孤独症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很短暂,很容易陷入自己的世界中不能自拔。需要在治疗中根据孩子的情绪变化不断调节音乐的快慢、强弱以及旋律风格,让孩子时刻保持新鲜感。”郝莉说。

  一台钢琴、4架非洲鼓、3个摇铃、若干个沙球是他们上课必须的乐器,以此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氛围,或喜悦,或悲伤,或急促,或安详。

  宽宽的妈妈白女士也在课堂里,她白天向老师们学习治疗方法后,晚上回去再用3个小时给孩子复习。令白女士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们耐心细致地与孩子之间频繁的互动,让孩子逐渐理解了交谈中的语言意义。

  沈阳市残联教育康复科科长张骄杨的桌上叠着厚厚的《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记录着康复中心所有孤独症儿童不同治疗阶段的情况。她说,音乐疗法在对孤独症儿童康复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经过治疗后的儿童在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等指标有了明显的进步。

  3个月前,宽宽刚来康复中心时又哭又闹,基本不会说话,手眼协调能力比较差,经过音乐治疗等其他康复训练后,现在孩子喜欢做模仿,愿意表演,求知欲望表现明显,还能主动叫“妈妈、爸爸”了。张骄杨说:“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改变,在孤独症儿童身上就会是历史性地一大步。”

  沈阳音乐学院大四的学生朱晓帆跟随郝老师进行音乐治疗有一年了,她早已爱上了这些孩子们:“他们笑容是最纯净的,看他们一天天变好自己内心也很愉快,很愿意继续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世界。”

  据悉,2011年起,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各地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七彩梦行动计划”,为贫困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给予补助。沈阳市率先引入音乐疗法配合其他治疗手段,目前已为97名孤独症儿童完成了康复训练。

  郝莉说:“希望用音乐将更多的孤独症儿童从自己的世界中唤醒,尽快融入到正常孩子的群体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7 03:01 , Processed in 0.069257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