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期的雷锋传人
2012年02月27日00:41 来源:科技日报
图 战士们在雷锋塑像前宣誓。王海青摄
续写雷锋之歌
雷锋生前所在团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被社会各界亲切地誉为“雷锋团”。50年来,“雷锋团”一代代雷锋传人矢志不渝地践行着雷锋精神,自觉投身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的社会实践,用自身的模范行动谱写了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动人篇章。
“雷锋团”先后3次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通令表彰,被中宣部、总政治部和团中央评为全国开展学雷锋活动先进单位,被总部评为训练改革、科技练兵和学习成才先进单位,被军区评为学雷锋标兵团、基层建设先进团、“双支”活动模范单位和人才建设先进单位。
早春二月,记者冒着严寒,来到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走访雷锋生前所在团的官兵,聆听他们讲述新时期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的动人故事。
传承雷锋精神 紧跟时代步伐
“学雷锋活动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我们始终坚持把学习传播雷锋精神作为义不容辞的使命责任,无论处于高潮还是低谷,都做到真诚信仰、真心实践、真情传播,让雷锋精神代代传承。”该团政委王洪刚对记者这样说。
十年动乱期间,“雷锋团”自觉抵制 “左”的思想和行为,紧紧围绕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题词精神学雷锋不动摇;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坚决回击雷锋精神“过时论”、“吃亏论”等错误思潮,坚持“你吹你的冷风,我学我的雷锋”;近年来,他们直面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社会问题,坚持用“我向雷锋看齐,大家向我看齐”的工作标准和模范行动影响教育部队,使雷锋精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焕发出巨大的道德感召力。
上世纪80年代,“雷锋团”曾展出了雷锋的“四大件”:皮夹克、料子裤、英格表、牛皮箱。社会上一度说雷锋是高消费的代表,因为担心有损雷锋形象,他们悄悄地把“四大件”收了起来。为此,党委“一班人”经过激烈的思想交锋一致感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与满足官兵的物质文化需求并不矛盾。于是,他们不仅重新正式展出雷锋的“四大件”,还推出了很多改善官兵生活的举措。各个连队破旧的笼屉、掉碴的饭碗、断腿的桌椅,党委机关贴着胶布的沙发、用了20多年的文件柜全都更新换代。
1991年,团党委决定给予当年表彰的十大“学雷锋标兵”在立功授奖的同时,每人奖励200元,这是该团第一次给学雷锋标兵以物质奖励。团党委的理解是:学雷锋不能从精神到精神,靠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持,要从荣誉、职务、物质利益等方面,确保不让学雷锋吃亏。从此,“学雷锋学穷了”的现象得以改变:为官兵、群众修理电器、手表,从义务到收取成本费;为官兵理发、修鞋,由工具自备到连队统一购买;慰问重点帮扶对象,由个人掏腰包到单位报销;对学雷锋典型实行选改志愿兵、入党入团、考学提干、晋职晋衔四优先。
进入新世纪,他们创新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在活动形式上,由重视节日、纪念日,车站、街道、敬老院转到随时随地随机,见好事就做,见困难就帮;在方法内容上,由自发的、零散的,转到参加公益建设、帮扶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上来;在选树学雷锋典型上,既讲奉献又比贡献,既倡导做好人更注重做能人;在手段创新上,由走南闯北作报告,转到依靠网络、数字化载体连通江南塞北,实现了官兵足不出户,雷锋精神走进千家万户。
这些创新举措的实施,使为群众修鞋被个体户围攻、敬老院的地被扫了一遍又一遍等尴尬的事情不再重演;补鞋机、节约箱、理发推子等进入了荣誉室;雷锋网站、雷锋贴吧、雷锋博客走上时代的舞台,成为新时期学雷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雷锋精神殿堂 辐射北国南疆
雷锋班、雷锋连、雷锋纪念馆,是“雷锋团”特有的教育资源。该团历届党委始终坚持把这三个平台作为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窗口和基地,积极面向社会传播雷锋精神。
走进雷锋连荣誉室,那些来自各地的“精神能源”令人心动情涌:西藏的雪白哈达、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干、内蒙古大草原的羊毯小工艺、无锡的泥人、洛阳的唐三彩、守岛战士制作的和平鸽、航天中心的神舟飞船、祖国四个端点哨所的泥土……每份礼物都隐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同时也给予官兵们无穷的动力。
2010年3月,雷锋班应邀与沈阳大学部分学生座谈。交流中,班长黄帮维发现大学生李艳对雷锋精神所诠释的互相尊重、关心、帮助却不屑一顾。黄帮维给她讲雷锋,她却说“现在还有人学雷锋吗?”
这样的冷漠,像流行感冒一样,成为影响新生代的现实课题。“决不能再让她们这样下去了。”一天,在黄帮维的带动下,李艳和她的近百名同学来到了雷锋连,走进了雷锋纪念馆。
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她们心灵受到震撼,真切感受到了善举的力量。
临行时,李艳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道:信仰的缺失,导致精神的荒芜,雷锋精神折射出我们的渺小,只有用崇高的精神占领思想高地,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雷锋班第17任班长郑金宝,应邀到50公里外的武警某支队作报告。头天突降大雪,车辆无法通行。他从凌晨出发,顶风冒雪艰难跋涉11个小时准时赶到会场。当满身冰霜的他,出现在武警官兵面前时,支队领导倍受感动:你的行动就是最动人的报告。
雷锋班第18任班长赵宏光,在5天时间里,辗转奔波于北京、天津的各个学校、企事业单位,连续作20场报告,参加5个座谈会,因过度劳累晕倒在讲台上。他的事迹一经报道,在全国引发热烈反响。
如果说雷锋班、雷锋连的官兵们向社会大众展示了一颗颗美丽的心灵,那么雷锋纪念馆就是滋养出这些美丽心灵的道德殿堂。
50年前,雷锋牺牲的第3天,无比悲痛的官兵们流着眼泪把雷锋用过的冲锋枪、手电筒、节约箱,穿过的千层底袜子,读过的《毛泽东选集》,写的日记,以及雷锋工作生活照片搜集起来,在营区建起了“雷锋烈士事迹展览室”。这就是雷锋纪念馆的雏形。此后,他们走到哪里,就把雷锋纪念馆建在哪里,并持续向社会开放。1992年9月,该团新营区落成,一座汇集了各种珍贵历史资料的大型雷锋纪念馆也隆重开馆。从此,它像高耸的航标,指引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50年来,雷锋班、雷锋连官兵们应邀担任了全国400多所学校校外辅导员;为28个省市社会各界作报告4200多场,听众达640多万人;收到国内外各类信函47万多封、贺卡3300多张,官兵回信23万封。雷锋纪念馆接待国内外参观者150多万人。
依托网络媒体 传递道德力量
在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实践中,该团党委始终把雷锋精神作为全社会的财富,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当好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的桥梁纽带,持续拓展新渠道、搭建新载体、汇集新力量,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依托军民共建,搭建学雷锋网络。他们先后与军内外383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学雷锋共建协议,形成了遍布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军民共建学雷锋网络。活动计划共商、教育资源共享、方法经验互学,涌现出了一大批闻名全国的学雷锋先进集体,被各级命名的雷锋岗亭、雷锋站所、雷锋车组、雷锋学校有112家。
2010年2月,由雷锋团组织的“续写雷锋存折”活动,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部队官兵、企事业员工、退休老人、中小学生纷纷捐款。短短半天时间,“雷锋存折”里的数字就突破了10万元。活动开展两年间,西南旱区、玉树震区等急需帮助的人们,相继收到了署名“雷锋”的捐款。
近年,团党委着眼网络快速发展的实际,开办了“学雷锋网站”、“数字雷锋纪念馆”,官兵们申请了38个学雷锋QQ群和326个学雷锋微博,拥有10多万个粉丝和QQ好友。大家“网言网语”颂雷锋,“网上网下”学雷锋,汇集起弘扬雷锋精神的新力量。
在他们的带动下,300多家参与“志愿者”行动的共建单位为希望小学、贫困地区、灾区群众捐款上千万元,有350多户特困家庭在他们的帮助下脱贫,254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越来越多的 “百姓雷锋”孕育而生,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强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