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2-25 15:33 来源:百家讲坛
本文摘自《百家讲坛》杂志 2010年第10期 作者:朱辉 付业兴 原题为:投机的快感:历史上的“空城计”与文化心理
在诸葛亮的诸多智慧案例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当数空城计。一把扇子,一架琴,两个小童……几乎完全凭一己之力,诸葛亮就吓退了司马懿15万大军,端的潇洒!然而,经易中天先生考证,这样一个经典案例,居然是知识分子罗贯中杜撰的。
这样经典的计谋只是文学作品,大家不免失落,好在将历史往前翻翻,我们还可以找到一出像模像样的空城计。
公元前666年,楚国公子元率兵车600乘,浩浩荡荡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当时郑国都城内兵力空虚,无力守城。上卿叔詹献计,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店铺照常营业,百姓照常生活,大开城门,作完全不设防状。公子元赶到城下,认为其中有诈,于是按兵不动。最后齐、鲁、宋发兵救郑,公子元只好撤走了。
无独有偶,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毕阿斯也用过空城计。当时邻国攻打普利恩涅,普利恩涅无力抵抗,毕阿斯便想出一计:他将两头运货的骡子披上护甲,赶入敌营,敌方见对手的牲口都武装起来了,非常吃惊,随即派信使进城观察,又发现城里到处都是一堆堆粮草,觉得普利恩涅早有战争准备,于是只得选择退兵。其实那些粮草,只有最上面一层是粮食,下面都是沙子。
就技术含量而言,空城计不需要太高智慧,靠的只是胆量和运气。
毕阿斯的空城计在西方并不出名,极少被人提及。或许因为西方人崇尚实力,毕阿斯能让普利恩涅暂时幸免于难,更多的只是靠运气,因此不值一提。而在中国,空城计几乎被认为是诸葛亮一生无数战役中最精彩的篇章,原因在于国人特别欣赏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以一人之小品表演吓退15万敌军,何等风光!
郎咸平在一次讲座中痛批中华文化,认为其“浮躁、投机”,例证之一就是空城计。他认为这完全是一次赌博行为,假如司马懿犹豫之后决定杀入城中,那么作为蜀国CEO的诸葛亮就会成为俘虏,“三国”很可能就此变成“两国”,刘备的大业很可能立刻破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诸葛亮弃城撤退,留得青山在,日后再反攻。
其实,国人的投机并不体现在诸葛亮的空城计上,而在于千百年来,大家对空城计经久不衰的赞赏。
实际上,作为文学形式的空城计,其逻辑上的漏洞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易中天先生的过多考证,我们即可看出。“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情此景拍成电影,很有观赏性。然而有一点令人费解,司马懿纵然多疑,但既然已经兵临城下,向城墙上的诸葛亮发射一阵箭雨,应当没有任何风险。如果司马懿这样做了,诸葛亮恐怕早成了“刺猬”。
中国的小说常常经不起这样简单的推敲,好在也没人去推敲,因为大家从内心都愿意这是真的。
空城计体现了小投入大产出,一个人吓退15万人,就像花两块钱买彩票,中了500万大奖,那感觉真是令人神往。正是由于如此神奇的情节,假空城计的知名度大大高于真空城计。
有人反驳郎咸平,说国人根本不喜欢投机,恰恰相反,国人的通病是求稳怕风险。这种观点的论据也很充分,比如国人都喜欢当公务员捧铁饭碗,自己当老板创业的意识则不强。其实“求稳怕风险”与“投机”,是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并存的。
下海做生意,做得好“四两拨一斤”,再好也不过“拨十斤”(这已经是25倍的暴利了),做得不好,则有可能连“四两”的本钱也输光,因此许多国人觉得收益太小、风险太大,不愿意尝试。而传销、博彩则不同,投入极小产出极大,面对“千斤”诱惑,许多人就觉得亏光“四两”不再是风险,于是传销、博彩在中国特别有市场。
空城计颇具戏剧性,拍成动画片,让小朋友们感受一下智力游戏的乐趣,其实不错。不过一个成年人,如果很认真地要从空城计中去吸取什么精髓,还是省省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