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2-3 11:28:00
|
只看该作者
长篇连载:铁血强宋(5)
为什么几千年来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能够在这个险恶的丛林星球上屹立不倒?正是因为每当他陷入低谷的时候,仍然有那些忠贞的儿女,在舍生忘死的捍卫着心中的信念。他们的浩然正气必将永留人间,每当后人回想起他们的事迹,都能够在心中为自己的祖先无比骄傲,并为自己是这个伟大民族的一员而深感自豪!这样的民族即使肉体被杀戮,血统被混杂,但只要有一点信念还在青史中传承,文明的血脉就永远不会断绝!
黄袍加身,飞龙在天
在夺取淮南十四州后,后周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加强,赵匡胤也被加封为忠武军节度使,成为实力派武将。周世宗又派张永德北击契丹,使其不敢来犯。但是显德六年(959年),被周世宗视为股肱的王朴却突然病逝,周世宗大哭一场,也陷入病中。王朴提出的《平边策》不但被周世宗所采纳,也被宋太祖、宋太宗所用。每次周世宗御驾亲征,都由他坐镇朝廷,没有发生叛乱,在五代乱世尚未结束的时候,主持制定了礼乐,事实上恢复了暂时断裂的中华文明,其在周世宗朝中的地位不亚于蜀汉的诸葛亮、前秦的王猛、普鲁士的俾斯麦。宋太祖在当了皇帝后也曾说过如果不是王朴早死,自己绝对没有机会当上皇帝。他的死对周世宗和后周朝廷都是重大打击,之后周世宗本人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但是不服输的周世宗仍然点齐三军,北指幽云十六州,准备收复被石敬瑭出卖的这块极具战略意义的国土。
幽云十六州指幽州(今北京市)、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河北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朔州(均在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大致包括山西、河北两省的北部和北京、天津两市。是北中国的战略屏障,不首先占领这些地区是无法修筑长城的,中原的国土安全就完全得不到保障。
由于周世宗在淮南的胜仗已经名扬天下,辽帝国驻守幽云十六州外围防线的均是汉军将领,战斗力和忠诚度都不够高,于是纷纷请降。只用了42天时间,辽帝国位于关南的瀛、莫二州以及瓦桥关(今河北雄县)、益津关(今河北霸县)的汉军守将纷纷投降,周世宗将两关升级为雄州和霸州。雄霸!很有气势的名字。但是接下来周世宗准备集结重兵围攻重镇幽州(辽帝国南京析津府),却遭到诸将的反对,因为任何人都认为难度太大。周世宗大怒,甚至抛出气话:“你们不愿意继续打就留在这儿玩,朕独自带兵去打幽州!”不过这话也只能是气话了。就在当夜,周世宗病情加剧,实在不能支撑,全军撤回汴京。回师途中辽、北汉均出兵追击,都被李重进率军击败。回到汴京后大家都知道周世宗已经不久于人世,于是立梁王郭宗训为皇储,并任范质、魏仁浦、王溥为相,作为托孤之臣。周世宗的前三个儿子都在乾祐之变中被汉隐帝所杀,剩下最大的儿子宗训也只有七岁,这个小皇帝能够保全于五代这样的乱世之中吗?周世宗显然没有信心,他必须在死前作一些必要的安排。
当时最有实力篡位的两位武将是李重进和张永德。李重进时任淮南节度使,主要负责后周南方边境的防务,手握重兵,是最大的外镇将领。和周世宗一样,他也是周太祖的外侄,而且年龄比周世宗大,出道带兵也更早,立下战功无数,本也是有资格继承周太祖皇位的人,周世宗一死,他很有理由考虑一下皇位;张永德时任殿前都点检,是驻京禁军中最大的将领。他是周太祖的女婿,也就是周世宗的姐夫,也曾以其勇猛立下卓越战功,也是有资格问鼎皇位的人物。周世宗在亲征契丹时居然在文书中发现一句“点检作天子”。这不得不令其深刻怀疑张永德,于是罢免了他的实职,以他最信任、而且相对缺乏政治背景的赵匡胤取代了殿前都点检的关键职务,同时升任检校太傅。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六月十九日,周世宗驾崩,梁王郭宗训继位,是为周恭帝,以符皇后为皇太后,以第二年继续为显德七年,以示对周世宗的无比崇敬,改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周世宗郭荣(柴荣)在位仅六年时间,不但没有被篡位,还整饬朝政,稳定政局,发展经济,恢复礼乐,堪称一位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军事上四面出击,在各个战场均取得了重大胜利,尤其是高平之战,亲冒矢石,击败了以辽帝国为后援的北汉军,使汉民族避免了在最衰弱的时刻彻底灭绝,无愧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宋朝的薛居正、欧阳修、司马光等史学大家都对这位前朝皇帝不吝溢美之词,热情讴歌他的神武雄略。当然,有一些现代人认为如果不是他的英年早逝,“积弱积贫”的宋朝就不会建立,在他的带领下,后周可以统一全国,并且收回幽云十六州,痛击契丹。这显然又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观点,宋太祖、宋太宗其实都是不逊于周世宗的强人,而且他们的硬件条件在周世宗的基础上还更有进步,他们做不到的事情周世宗也很难做到。周世宗轻松收复的瀛、莫二州(关南十县)其实本来就是辽军最难援救的地区,之后也再未从宋朝手中夺回。而周世宗决意攻打幽州,诸军都很反对,如果他要强行攻打,辽帝国奋力防守,他获胜的可能性其实也并不大。事实上,五代中还有一位军事能力比周世宗更强的神将级人物:唐庄宗(李存勖),其叱咤于战场之威风,还要更胜于柴荣,当时之世,无人敢撄其锋,仅论战斗力,我个人认为甚至不亚于唐太宗。但在五代这个乱世中,他却依然被其弟篡夺皇位,身败名裂。试想如果周世宗攻打幽州一旦不顺利,后方很容易发生政变,他像唐庄宗一样在野外饿冻而死的可能性当在90%以上。
后周显德七年(西元960年),北边急报,北汉又与辽帝国联军大举来侵,范质、王溥等奏请符太后定夺,这些人都完全不懂军事,只好召来赵匡胤商议。赵匡胤则建议集结主力北上抗击,把后周的主力部队都带走了。到了汴京北边不远的陈桥驿,军中一位会看星象的苗训先生(《宋史》将其归入《方士列传》)说太阳下面还有一个太阳,意思是天有二日,大家得解决掉一个。于是诸军齐集,齐呼“点检作天子”,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郭延赟、李处耘等人找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即宋太宗,后避宋太祖讳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公开商议要拥立新皇帝的事宜,闹了一夜赵匡胤似乎并不知道,舒舒服服的睡到了天亮。天一亮,赵匡义闯进他的房间要求他称帝,他一走出房间,又发现大家很有秩序的围住他,亮出兵刃,一致要求他称帝。他还没来得及回答,就有人拿出一件黄袍给他套上了,众人罗拜。赵匡胤于是与大家约法三章:“我当皇帝可以,但是你们必须听从我的号令,善待后周皇室,不许袭扰小皇帝和太后,也不许趁机劫掠士大夫和富庶人家,更不准杀害前朝旧官,不然我就不做你们的皇帝。”众人答应下来,夹着他的马回到开封即位。
回到开封,赵匡胤一见到宰相范质,不等他开口就抢先抓住手一阵痛哭:“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范质手被捏得生痛,还没来得及回答,旁边的将校抽出剑厉声道:“我们没有皇帝,今天必须即位!”宗训虽小,难道不是皇帝么?这些武将的语言逻辑真的很差。范质见势已不可挽回,于是带领后周朝臣罗拜匡胤,同意拥立。此时唯一一位忠臣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京城都巡检韩通准备抵抗,但尚未来得及调集本部兵马就被赵匡胤的部将王彦昇冲入府邸杀光全家。严格的说这违背了赵匡胤不准杀害前朝旧臣的纪律,所以后来作为宋太祖最心腹的将领王彦昇有拥立之功却始终无法受封节度。韩通将军后来被宋太祖追赠为中书令,他其实是一位非常值得赞赏的忠臣义士,明知形势已经不可逆转,仍然要为后周尽忠。但韩通在野史中形象却非常之差,尤其是《飞龙全传》将其描写为一位恶霸无赖,这正是我对此书最为反感之处。
到此时,符太后和小皇帝已经全然无力抵抗,后周显德七年(西元960年),周恭帝(郭宗训)禅位于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归德军即宋州,所以赵匡胤建立新朝,国号“宋”,改元建隆,赵匡胤即为宋太祖。郭宗训还柴姓,12年后去世,年仅19岁,谥为“周恭帝”。至此,历史意义上的“五代十国”正式宣告结束,共计53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堪回首的一段血腥乱世。当然,本书想要告诉您的是:建隆元年,只是宋朝建立的一年,可以作为五代结束的具体标志,但事实上并不完全是乱世的真正终结,宋太祖也并没有完成中国的统一,甚至没有彻底解决五代更迭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还要留给二十年后他的弟弟宋太宗来最终完成。
是的,宋朝就是这样建立的,客观的说,来得并不光彩。在此毋庸讳言,没错,我们的大宋王朝就是通过篡位建立的一个王朝,这是无法抹去的污点,也无需辩驳。而且我们可以坦率的讲,陈桥兵变和周太祖取代后汉的过程非常相似,但实质上又恶劣得多。周太祖在称帝之前已经完全掌控了后汉朝政,本人确实无意篡位,是被利欲熏心的部将们强行推上了皇位。而赵匡胤本身并不是后周朝廷中最有权势的人,他首先捏造了北汉联合辽帝国入寇的军情(《宋史》、《辽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均无此次军事行动的记载,显然是出于捏造),通过这样的手段带走了后周的主力部队,籍此造反。而从陈桥兵变的井然有序和那件肯定早就准备好了的黄袍来看,这完全是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表演。
从中国传统的史学观来看,宋太祖篡位事件的性质比周太祖要恶劣得多。后人还说宋太祖欺负孤儿寡母,巧取江山,这个指责也没有错。但是,我还是希望后人能够明白,在五代的乱世中,七岁的宗训是绝对绝对不可能守住江山的,如果宋太祖不取,那很可能就被李重进或者张永德甚至其他黑马取走,那他们建立的朝代是什么样子?这很难想象。或许只不过是继后周之后的第六代,并且还将开启第七、第八代,直至n代或者契丹帝国重主中原,汉民族彻底消亡为止。那么人类文明还能够“造极于赵宋之世”吗?更无法想象。从后周皇室的角度而言,宋太祖的作为极端不义,也是应该谴责的;但是从国家民族的角度而言,宋朝再不建立,恐怕汉民族就快要自灭了!所以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陈桥兵变这件事情在正反两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后人只要不偏激,不刻薄,全面看待问题,还是很容易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