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84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文化遗产---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9 18:3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撒马尔罕(乌兹别克语:Samarqand或Самарқанд)是中亚地区的历史名城,现在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旧都兼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州的首府,有人口40万,现任总统伊斯兰·卡里莫夫生于此城。Самар意为“肥沃”,қанд意为“土地”,撒马尔罕意为“肥沃的土地”;耶律楚材说:“寻思干者西人云肥也,以地土肥饶故名之。

目录

简介
历史
地理地貌
建筑风格
名胜古迹列基斯坦神学院
古尔-艾米尔陵墓
兀鲁伯天文台
“沙赫静达”陵墓
申报世界遗产遴选标准
标准(ii)
标准(iv)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简介
  撒马尔罕古称马拉干达(公元前329年有记载),为古代索格德王国和14-15世纪帖木儿帝国的首都。1924-1930年曾为乌兹别克苏维埃共和国首都。作为世界著名的古城之一,撒马尔罕与罗马、雅典、巴比伦同龄,有2500多年历史,在古阿拉伯文献中被称为"东方璀璨的明珠",是历史上中亚重要的政治、科学、文化中心,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枢纽之一。   


撒马尔罕古城位于今日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附近,这里是当年中国通向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的必经之地,因此四方商贾云集,各种文化互相交融,一派“国际都市”的景象。城内现存文物古迹众多,如建于15世纪的帖木尔家族陵墓,15-17世纪的"列吉斯坦"伊斯兰教神学院、15世纪的比比-哈内姆大清真寺、兀鲁伯天文台、11-15世纪中亚最大的"不死之王"陵墓建筑群等。它金碧辉煌的宫殿陵寝、庄严肃穆的古清真寺和神学院,还有气势恢弘的古天文台和大学等鳞次栉比的古迹,就像《一千零一夜》中描述的阿拉伯神话国度。13世纪以后,这里陆续建立起花拉子模王国和帖木儿帝国,作为历史名城和兵家必争之地,撒马尔罕一次次烈火焚城,又一次比一次更加壮丽地重建起来,几千年屹立不倒。   


列吉斯坦神学院位于撒马尔罕市中心的"列吉斯坦"(意为"沙地")建筑群由三座神学院组成:正面为兀鲁伯神学院(兀鲁伯为乌中世纪的学者、天文学家、诗人和哲学家),建于1417-1420年,两侧为舍尔·多尔(间为藏狮的)神学院 和吉利亚·科里(意为镶金的)神学院,分别建于1619-1636和1646-1660年。这些神学院是中世纪培养穆斯林学府之一。据说,兀鲁伯曾亲自在此授课,这里是他统治期间世俗科学思想的中心。三座神学院建于不同时代,但风格组合相当成功,是中世纪中亚建筑的杰作。   

从这些古迹中,至今还能看出公元前四世纪以来中亚、欧洲、土耳其、阿拉伯、蒙古、波斯等地的占领者带来的文化影响的痕迹。13世纪以后,这里陆续建立起来的花拉子模王国和帖木儿帝国,则倾举国之力大兴土木,最终使撒马尔罕成为中亚地区的一颗明珠。由于这里当年还是中国通向印度、阿拉伯以及欧洲的必经要道,因此四方商贾云集,各种文化交融,一派“国际化都市”的景象。中国汉唐史书中,都有对称为“康居”和“康国”的撒马尔罕繁荣景象的描述。今天,在撒马尔罕维修古迹的工地,还不时有世界各地的古钱币出土。   


撒马尔罕的名胜古迹,无论是帖木儿大帝的陵寝,还是雄伟的清真寺和神学院、修道院都无不令人赞叹和惊奇。这些古建筑不但高大壮观,而且构造精巧考究,四周镶嵌着玛瑙方砖,地面铺以名贵石材,内饰多为真金壁画,所有的门窗和栏杆上都有精雕细刻的图案、经文和阿拉伯文字,这些古迹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好像还在诉说着昔日撒马尔罕的兴盛和奢华。

历史
  中国与撒马尔罕的友好往来,历史久远。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受命率人前往西域,他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他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撒马尔罕(时称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 玄奘,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贞观三年,玄奘过撒马尔罕,他称之为飒秣建。 玄奘赞叹撒马尔罕的肥沃和富丽,看到“异方宝货,多聚此国。土地沃壤,稼穑备植,林树蓊郁,花果滋茂,多出善马”。在《大唐西域记》中,他还就其“风俗猛烈”写道:“其王豪勇,邻国承命。兵马强盛,多是赭羯。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视死如归,战无前敌。”   


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发生战争,阿拉伯人战胜了唐朝军队,在俘虏中发现了几个从军的造纸工匠,于是在撒马尔罕建立了造纸厂,撒马尔罕成为阿拉伯人的造纸中心。在许多中世纪阿拉伯旅行家的游记中,都有关于撒马尔罕出产优质纸品的记录,撒马尔罕纸成为当地重要的出口商品。源自中国的造纸术后迅速传到叙利亚、埃及、摩洛哥、西班牙和意大利、法国及北欧、美洲大陆和澳洲等地。在意大利的博物馆中,至今还保留着西西里国王罗杰一世于1109年书写的一幅诏书,诏书用的纸就是阿拉伯人生产的。 元代中国与伊斯兰天文学的接触,非常活跃。耶律楚材与丘处机这两位著名人物在中亚的天文学活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元史·耶律楚材传》中写道:“西域历人奏:五月望,夜月当蚀;楚材曰否,卒不蚀。明年十月,楚材言月当蚀,西域人曰不蚀,至期果蚀八分。”此事发生于1220年,这可由《元史·历志一》中“庚辰岁,太祖西征,五月望,月蚀不效……”的记载推断出来,发生的地点在撒马尔罕。另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丘处机于1221年岁末到达撒马尔罕,几乎可以说与耶律楚材接踵而至。丘处机在该城与当地天文学家讨论了这年五月发生的日偏食(公历5月23日),《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载有其事。


地理地貌
  撒马尔罕古称马拉干达(公元前329年有记载),为古代索格德王国和14-15世纪帖木儿帝国的首都。1924-1930年曾为乌兹别克苏维埃共和国首都。作为世界著名的古城之一,撒马尔罕与罗马、雅典、巴比伦同龄,有2500多年历史,在古阿拉伯文献中被称为“东方璀璨的明珠”,是历史上中亚重要的政治、科学、文化中心,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枢纽之一。 撒马尔罕古城位于今日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附近,这里是当年中国通向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的必经之地,因此四方商贾云集,各种文化互相交融,一派“国际都市”的景象。

建筑风格
  列吉斯坦神学院位于撒马尔罕市中心的“列吉斯坦”(意为“沙地”),是一组宏大的建筑群,由三座神学院组成:正面为兀鲁伯神学院(兀鲁伯为乌中世纪的学者、天文学家、诗人和哲学家),建于1417-1420年,两侧为舍尔·多尔(间为藏狮的)神学院 和吉利亚·科里(意为镶金的)神学院,分别建于1619-1636和1646-1660年。这些神学院是中世纪培养穆斯林学府之一。据说,兀鲁伯曾亲自在此授课,这里是他统治期间世俗科学思想的中心。三座神学院建于不同时代,但风格组合相当成功,是中世纪中亚建筑的杰作。 从这些古迹中,至今还能看出公元前四世纪以来中亚、欧洲、士耳其、阿拉伯、蒙古、波斯等地的占领者带来的文化影响的痕迹。13世纪以后,这里陆续建立起来的花拉子模王国和帖木儿帝国,则倾举国之力大兴土木,最终使撒马尔罕成为中亚地区的一颗明珠。由于这里当年还是中国通向印度、阿拉伯以及鸥洲的必经要道,因此四方商贾云集,各种文化交融,一派“国际化都市”的景象。中国汉唐史书中,都有对称为“康居”和“康国”的撒马尔罕繁荣景象的描述。今天,在撒马尔罕维修古迹的工地,还不时有世界各地的古钱币出土。   


撒马尔罕的名胜古迹,无论是帖木儿大帝的陵寝,还是雄伟的清真寺和神学院、修道院都无不令人赞叹和惊奇。这些古建筑不但高大壮观,而且构造精巧考究,四周镶嵌着玛瑙方砖,地面铺以名贵石材,内饰多为真金壁画,所有的门窗和栏杆上都有精雕细刻的图案、经文和阿拉伯文字,这些古迹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好像还在诉说着昔日撒马尔罕的兴盛和奢华。

名胜古迹

列基斯坦神学院
  位于撒马尔罕市中心的"列吉斯坦"(意为"沙地")广场,是一组宏大的建筑群,建于公元15-17世纪。建筑群由三座神学院组成:左侧为兀鲁伯神学院(兀鲁伯为乌中世纪的学者、天文学家、诗人和哲学家),建于1417-1420年;正面为季里雅-卡利(意为镶金的)神学院,建于1646-1660年;右侧为希尔-多尔(意为藏狮的)神学院,建于1619-1636年。这三座建筑高大壮观、气势宏伟,内有金碧辉煌的清真寺。兀鲁伯神学院的正门和彩色的穹顶是用各种色彩的陶瓷装饰的,后遭地震破坏,又重新修建了高13米、直径13米的新穹顶,建筑材料采用特殊金属结构。这些神学院是中世纪培养穆斯林神职人员的学府。其中兀鲁伯神学院是15世纪最好的穆斯林学府之一。据说,兀鲁伯曾亲自在此授课,这里是他统治期间世俗科学思想的中心。三座神学院虽建于不同时代,但风格组合相当成功,是中世纪中亚建筑的杰作。

古尔-艾米尔陵墓
  位于撒马尔罕市区内,是帖木儿及其后嗣的陵墓,建于15世纪。陵墓造型壮观,色彩鲜艳,有球锥形大圆顶,具有浓厚的东方建筑特色,是世界著名的中亚建筑瑰宝。陵墓始建于1403年,最初作为猝死的帖木儿之孙穆罕默德o苏尔丹之墓,后成为帖木儿家族墓。陵墓的灵堂中放有9个象征性的石棺椁,真正盛放遗体的棺椁深深埋在地下。陵墓中分别安葬着帖木儿、帖木儿的两个儿子、两个孙子(其中一个是兀鲁伯)、兀鲁伯的两个儿子、兀鲁伯的宗教老师以及一个未查明姓氏者。这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帖木儿之孙兀鲁伯为帖木儿建的墨绿色玉石棺。帖木儿墓上写着:谁掘我的墓,谁就遭殃。1941年6月8日曾有人挖掘了帖木儿的墓,两周后希特勒就开始进攻苏联。不过,那一次对墓葬的发掘证实了关于帖木儿面部特征的历史记载,证实了兀鲁伯死于暴力杀害的传说,以及所葬其它帖木儿家族成员身份的真实性。 兀鲁伯天文台

兀鲁伯天文台
  兀鲁伯天文台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重要古迹之一,坐落在撒马尔罕的东北郊。它由帖木儿帝国的创建人帖木儿之孙、乌著名天文学家、学者、诗人和哲学家、撒马尔罕的统治者兀鲁伯于1428-1429年建造,是中世纪时期具有世界影响的天文台之一。 兀鲁伯天文台是一个三层圆形建筑物,有独特的40米大理石六分仪和水平度盘。兀鲁伯在此测出的一年时间的长短与现代科学计算的结果相差极微。今天,兀鲁伯天文台只留下一座巨大的、由大理石制成的六分仪。六分仪安装在离地面11米深、2米宽的斜坑道里,部分伸出地面,坑道上面是兀鲁伯天文台博物馆。当年兀鲁伯天文台编制的《新天文表》,概述了当时的天文学基础理论和1018颗星辰的方位,这是继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巴尔赫之后,测定星辰位置的最准确的记录。   

“沙赫静达”陵墓
  沙赫静达陵墓建于14世纪和15世纪,由13座陵墓和一座清真寺组成。"沙赫静达"意为"永生之王",是撒马尔罕的执政者及其家属的坟墓。建筑的基调为青色,以彩色陶瓷贴面作为装饰。其中最主要的一座是伊斯兰教创建人穆罕默德的堂弟库萨姆之墓。帖木儿大帝的妻子图玛-阿卡和侄女图尔坎-阿卡也葬在这里。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撒马尔罕历史古城是世界多元文化交汇的大熔炉,建于公元前7世纪,14到15世纪的贴木尔王朝是其辉煌发展历史的颠峰。撒马尔罕拥有众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如列吉斯坦伊斯兰教神学院、比比·哈内姆大清真寺、贴木尔家族陵墓和兀鲁伯天文台等。

申报世界遗产

遴选标准
  Criterion (i):撒马尔罕,地处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其城市建筑和城镇景观,是伊斯兰文化创造力的杰作

标准(ii)
  撒马尔罕的杰出建筑,比如比比·哈内姆大清真寺和列吉斯坦广场,极大地促进了从地中海到印度次大陆广大地区的伊斯兰建筑的发展;

标准(iv)
  撒马尔罕历史古城的艺术、建筑和城市结构表现了公元13世纪至今中亚文化发展历史和政治历史的最重要阶段。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撒马尔罕历史古城是世界多元文化交汇的大熔炉,建于公元前7世纪,14到15世纪的贴木尔王朝是其辉煌发展历史的颠峰。撒马尔罕拥有众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如列吉斯坦伊斯兰教神学院、比比·哈内姆大清真寺、贴木尔家族陵墓和兀鲁伯天文台等。
2#
发表于 2012-1-10 14:15:55 | 只看该作者
古丝绸之路从这里穿过——访乌兹别克斯坦古城撒马尔罕

  深秋时节,记者由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乘车赴古城撒马尔罕采访。撒马尔罕北距塔什干270公里,南离阿富汗边界只有249公里。今天的撒马尔罕已颇为沉寂,然而在历史上,它却繁盛一时,是昔日丝绸之路上商人们的必经重镇。

    塔什干至撒马尔罕沿途风景秀美,冲积平原上棉田肥沃、果树成林,牧民驱赶着牛羊在草场漫步,乌兹别克族老汉骑着小毛驴,手拨冬不拉,不紧不慢地去赶“巴扎”(集市)。路边可以看到不少前苏联空军的机场,提醒着路人这里在十几年前曾是苏军入侵阿富汗的前沿战区,而途中密集的路障、哨卡和荷枪实弹的军警,又在告试人们在不远的地方,现在仍旧是硝烟弥漫。

    陪同记者采访的乌兹别克斯坦国会议员沙夫哈特先生介绍说,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有一句名言:“不到撒马尔罕,就不算真正到过乌兹别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纸币上的很多图案,也都取自撒马尔罕的古建筑。沙夫哈特说,撒马尔罕对乌兹别克斯坦来说,就像长城和故宫对中国一样重要。

    进入泽拉夫尚河谷不久,一座突兀的高山迎面而来,河谷和山路将高山劈为两截,形成大门的形状。沙夫哈特说,这就是有名的“帖木儿大门”。数百年前,帖木儿大帝就是由这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塞出发,率领铁骑远征,建立起了庞大的帖木儿帝国。进入“帖木儿大门”,昔日帖木儿帝国都城撒马尔罕的神秘面纱就逐渐被撩开。

    车抵撒马尔罕市区,鳞次栉比的古迹使人感觉好像到了《一千零一夜》描述的阿拉伯神话国度:金碧辉煌的宫殿陵寝、庄严肃穆的古清真寺和神学院,还有气势恢弘的古天文台和大学,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从这些古迹中,至今还能看出公元前四世纪以来中亚、欧洲、士耳其、阿拉伯、蒙古、波斯等地的占领者带来的文化影响的痕迹。13世纪以后,这里陆续建立起来的花拉子模王国和帖木儿帝国,则倾举国之力大兴土木,最终使撒马尔罕成为中亚地区的一颗明珠。由于这里当年还是中国通向印度、阿拉伯以及鸥洲的必经要道,因此四方商贾云集,各种文化交融,一派“国际化都市”的景象。中国汉唐史书中,都有对称为“康居”和“康国”的撒马尔罕繁荣景象的描述。今天,在撒马尔罕维修古迹的工地,还不时有世界各地的古钱币出土。

    撒马尔罕的名胜古迹,无论是帖木儿大帝的陵寝,还是雄伟的清真寺和神学院、修道院都无不令人赞叹和惊奇。这些古建筑不但高大壮观,而且构造精巧考究,四周镶嵌着玛瑙方砖,地面铺以名贵石材,内饰多为真金壁画,所有的门窗和栏杆上都有精雕细刻的图案、经文和阿拉伯文字,这些古迹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好像还在诉说着昔日撒马尔罕的兴盛和奢华。

    为了保护撒马尔罕的古迹和文物,乌兹别克斯坦政府从并不宽裕的财政收入中拨出巨款维修和重建古建筑,设立博物馆。在帖木儿陵寝中,一盏硕大的水晶灯格外引人注目,导游自豪地介绍说,它是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私人捐献的,乌兹别克斯坦人民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尊重和缅怀,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共建美好家园。

    走出古建筑,漫步在撒马尔罕新城区,感到这个仅次于首都塔什干的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宁静而安详,举行婚礼的新人们的无名烈士暮和帖木儿大帝塑像前献花,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乌克兰族的儿童在公园绿地中嬉戏,街头餐馆和咖啡馆中三三两两的人们在看报、闲聊。

    和当地人攀谈,发现他们对不远的阿富汗战火无不感到忧虑和无奈。在这个曾经饱受恐怖袭击之苦的国家,人们对恐怖分子有着切肤之恨,也过曾经有着密切通商往来的阿富汗无辜平民充满同情和关切。据当地人介绍,由于阿富汗形势的影响,很多预定到撒马尔罕旅游的海外游客纷纷退团或者推迟行程,使当地本来就不太景气的旅游业雪上加霜。一位二十多岁、英语娴熟的乌兹别克族导游阿克马尔说:“要是没有战争,撒马尔罕定会更吸引人!”

    作为历史名城和兵家必争之地,撒马尔罕见证了太多的战火,一次次的烈火焚城和一次次的重建修缮,使她几千年屹立不倒,记录下了沧桑历史中的苦难和辉煌。

    离开撒马尔罕时已是满天星斗,年近五十的议员沙夫哈特显得格外沉默,这位前苏联时期曾经在撒马尔罕服役3年的老兵说,当年很多战友从这条路经过撒马尔罕奔赴阿富汗作战,但最终未能返回故乡。对于战争,沙夫哈特已经不愿回忆,他回头望着月色下的撒马尔罕说:“多美的城市,什么时候她才能重现丝绸之路时期兴盛的光景!”


撒马尔罕


  撒马尔罕城位于泽拉夫尚河以南7 公里处。该城有许多水渠,渠水引自泽拉夫尚河。密布的水渠网确保了这个地区土地的肥沃。这些肥沃的土地同周围地区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到处是肥田沃土,而周围附近地区则是干旱贫脊的土地,呈现一片光秃秃的荒凉景象。正像河中地区的所有其他城市一样,撒马尔罕市也由三部分组成。不过,这个城市的三部分是由南而北依次排列,先是城堡接着是内城(本城),最后是外城(市郊)。公元13世纪撒马尔罕的本城(内城)在今撒马尔罕市以北的阿甫刺西牙卜。撒马尔罕城周围有城墙,开有四个城门,东门名曰“中国门”(这个城门名可以使人回想起当初河中地区与丝绸之路的悠久系)。南门名日“巴卜吉失门”(“大门”之意),南门旁边有集市街(主要是出售锅),商队客店和栈。这条街道人口最稠密(全市人口为50万)。在撒马尔罕,尽管工人区和集市区很多,但由于这个城市面积很大,市内有很多花园和院子,每幢房子(不论大小)前面都有这种花园或院子。市内水渠网的四通八达为发展园艺提供了方便条件。处于大沙漠边缘地区的撒马尔罕的优美与乐趣首先在于它的鲜花装饰,在于纵横交错的水渠、清澈的水池和人造喷泉的魅力。阿拉伯地理学家曾盛赞该市的建筑,特别是大礼拜寺。后来巴尔托勒德曾在该市城堡以西阿甫刺西牙卜街发现了大礼拜寺的遗址。
3#
发表于 2012-1-10 14:19:41 | 只看该作者
重走玄奘路特稿:撒马尔罕看沧桑


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汗讯 撒马尔罕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撒马尔罕州首府。在突厥语里,“撒马尔罕”是“富裕的地方”的意思,这是因为古代的撒马尔罕不仅是印度、波斯、突厥商旅交汇的要地,更是连接中国的丝绸之路西段的必经之地。

撒马尔罕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早就有了来往。唐贞观九年十一月,撒马尔罕的使臣再次到长安。此前的七月,他们已经献给李世民一头凶猛的雄狮,而这一次,他们带来的是金桃和银桃树。李世民把金桃和银桃都种植在皇宫的御苑里,金桃金黄如黄金,银桃洁白如白银。但它们没有留传下来,让我们无福品尝它们的美味。


在中国的史书中,撒马尔罕被称为康居、康国、悉万斤、萨末鞬或飒秣建国。当地居民为粟特人。


我们终于到达撒马尔罕,其北面有撒城旧址,建在高高的山丘上,仅存一些残墙方坑。其中布有壕沟通向城东,沟口如门。大家登上山丘,踏看遗址。北京大学王邦维教授介绍,其东门因面向中国,常进中国商品,因此也叫中国门。玄奘称此城为“飒秣建国”,曾在此停留。《大唐西域记》称其“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极险固多居人,异方宝货多居此国。土地沃壤 ,稼穑备植。林树蓊郁,花果滋茂,多出善马。机巧之技特工诸国。气序和畅,风俗猛烈。”


玄奘到此城时,当地人信仰拜火教,并不信佛。玄奘从高昌国带来的小僧到寺庙去,竟被轰了出来。玄奘最后以佛法渡化了国王。


撒马尔罕市区内,有铁木儿及其后嗣的陵墓(如图),建于1404年,铁木尔1405年去世。陵墓地面建筑宏大艳丽,有球锥形大圆顶,贴满有民族图案和可兰经文的瓷砖,具有浓厚的东方建筑特色。


3 日,车队由撒马尔汗赶往铁尔梅兹市。越来越走进阿富汗,如何过境成为大家议论的一个话题。原定汽车穿越,但最近阿富汗战事又起,大本营央视建议车队另选通道,譬如坐飞机回国绕道乌鲁木齐至巴基斯坦首府伊斯兰堡,或驾车经塔吉克斯坦回国,再进巴基斯坦。但队员们普遍认为,绕道远离了玄奘取经路线,有损重走原意,建议按计划南下。组委会表示将和我驻阿富汗大使馆加强联系,寻求帮助,争取车队顺利过战区。


探访中亚名城——花剌子模故都撒马尔罕


●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

东经66°57′北纬39°40′

公元前329年,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攻占撒马尔罕(古希腊人称之为马拉坎达)时叹道:“马拉坎达果真名不虚传,只是此城要比我想象的更为壮观。”

我是参加中央电视台“重走玄奘之路”文化考察队到达撒马尔罕的。车队行进中,我们常常通过调频收音机或车载电台介绍知识,调节气氛。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院长王邦维教授是队里的专家。有队员问起金庸《射雕英雄传》里描写的成吉思汗征讨花剌子模的故事,王教授解释,1219年,撒马尔罕是花剌子模国的都城,城防坚固,被成吉思汗费力攻陷之后,惨遭屠城,水利系统被摧毁,以致城市被废弃。后来的帖木儿大帝在1370年敕令迁址重建,新城融合了印度、波斯、突厥等文明特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放眼望去,被成吉思汗大军毁掉的老城仅存一些房屋废墟,荒草丛生,牧羊游走其间。旧城中部有壕沟通向城东,沟口如门。王教授介绍,东门面向中国,常进口中国商品,因此也叫中国门。

玄奘曾在此地停留。《大唐西域记》称其“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极险固,多居人。异方宝货,多聚此国。土地沃壤,稼穑备植,林树蓊郁,花果滋茂。多出善马。机巧之技,特工诸国。气序和畅,风俗猛烈”。

玄奘到此城时,当地人信仰拜火教,并不信佛。玄奘把从高昌国带来的小僧送进寺庙,竟被轰了出来。但玄奘最终还是以佛法度化了国王。

考古博物馆里有幅古代壁画,画着骑马猎兽的武士、骑象行进的队伍,一条船上端坐着一位显贵人物和随从的乐工侍女。据说这贵人是一位中国王子。壁画色彩艳丽,线条细密,富有装饰味,既似中国工笔画,又像波斯细密画。


著名繁华的古都 "东方罗马"撒马尔罕见闻



在众多中亚古城中,撒马尔罕称得上是最现代化的城市了。它有人口100万,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二大城市、著名的工业基地,也是总统卡里莫夫的故乡。

"地球不老的容颜"、"东方古老的罗马"、"穆斯林世界的璀璨明珠"、14世纪帖木尔帝国的首都、"丝绸之路"的要冲……人们对这座东方古都的溢美之辞很早就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从首都塔什干经过4小时的长途跋涉,我终于来到了魂牵梦系多年的撒马尔罕。

繁华的古都


从我眼前掠过的是撒马尔罕现代化的高楼、宽阔的街道、喧嚣的人群,俨然一座现代化的繁华都市。

一下车,几个衣着艳丽的少妇便托着乌兹别克斯坦特有的油馕,款款地向我们走来,将我们围住,殷勤地吆喝着。

"乌兹别克斯坦的油馕在中亚最有名气,而撒马尔罕的又是全国最好的,"司机瓦列尔告诉我。我仔细看了看她们纤纤玉手上的馕:圆圆的外形,馕边微微上翘,馕面上有很精细的雕花,好像精美的艺术品。

旁边,一个小伙子正在用半人高的大土炉烤馕。不知他拿着什么东西,在擀好的面饼上又是戳,又是压。然后,斜着脑袋仔细打量着自己"涂鸦"的成果,脸上露出满意的神情。他戴上大手套,将一张张锅盖大小的面胚熟练地送进了土炉……一个女子见我们是外国人,便跳起舞来,眼神顾盼,裙裾飘飞。我心念一动:"你是吉卜赛人吗?"她冲我嫣然一笑,点点头。后来我才知道,撒马尔罕的吉卜赛人和塔吉克斯坦人都很多,所以,城里人最通常使用的倒不是乌兹别克语,而是塔吉克语。

盛情难却,我原本只掏钱买下一个馕,但是其他女子便不依不饶了,结果我又买了4个馕。同行的朋友都笑话我:"足够你吃一个月了。"

兀鲁伯的梦想


来到撒马尔罕,我最想看的就是兀鲁伯天文台。兀鲁伯是帖木尔大帝最宠爱的孙子,他的命运充满了传奇和悲剧的色彩。兀鲁伯自幼身体孱弱,但对科学的热爱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集诗人、哲学家、天文学家为一身的他,原本梦想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科学。但造化弄人,身为王室贵胄,兀鲁伯被迫挑了治国安邦的大梁。他秉承无为而治思想,在处理朝政的同时,仍然坚持着科学研究。兀鲁伯的成果令保守的教会和封建势力大为不满,被斥为"异端"。1449年,兀鲁伯被一个近臣谋害身亡。从此,帖木尔王朝也由盛转衰。

兀鲁伯生前亲自督建的天文台曾被誉为东方建筑艺术的瑰宝。根据前人的描述,它应该是坐落在山巅、外部镶嵌着蓝白黑绿4色的瓷砖。每当夜幕降临,兀鲁伯就站在大厅里,翘首望天。他绘制的星阵图准确地描出了1018颗星的位置。

如今,这里只剩下大理石制成的巨大的六分仪,孤零零地斜插在11米深的地下。据说,用它测出的1年时间与现代科学计算出的差别极小。兀鲁伯可以按日月星宿的排列算吉日、算国运,却没有算出自己多舛的命运。"兀鲁伯的星光永远不会燃尽",乌兹别克斯坦最伟大的诗人纳沃伊曾写下著名的诗句来悼念兀鲁伯。纳沃伊虽然出生在伊朗,但却将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和最美丽的文字献给了撒马尔罕,他被奉为乌兹别克语言文学的奠基人,跟帖木尔、兀鲁伯一样,永远受到当地人的尊崇。

哭泣的骆驼


骆驼是当年商旅所仰仗的交通工具。导游告诉我,古丝绸之路全长约1.8万公里,而一头骆驼每天仅能走25至30公里。啊,光是单程,就要花上两年时间!我眼前出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一旅疲惫不堪的骆队慢慢走来,骆驼背上承载的货物虽然能换取很多的钱财,却抚不平对故国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路途中或许会碰上劫匪、卷入战争、面临饥荒、遭遇风沙,不知有多少旅人和骆驼的白骨埋葬在撒马尔罕城下。而又正是无数的商队在撒马尔罕播撒了文明的火种,筑起了城市的繁荣。市中心矗立的列吉斯坦建筑群由3座威仪的神学院组成,建于15至17世纪,年代不同,但风格却异乎寻常地统一。这是中世纪时培养穆斯林的重要学府。兀鲁伯就曾在这里传道、授业、解惑。如今,建筑的驱壳仍在,但里面学子苦读的房间变成了店铺,出售当地能工巧匠的作品。惟妙惟肖的木雕,带风景图案的手绘彩砖、托盘,绘在动物表皮上的画、白色的大披肩……乌兹别克斯坦人自古就有经商的传统,他们的吆喝、推销,让人很难空手离开。

我买了一个雕着帖木尔大帝头像的烟斗,看着伟人的头像,就会联想起他当年攻城掠地的场面,发思古之幽情。

到了撒马尔罕,自然不能不去看帖木尔的陵墓。或许是害怕盗墓,尽管地上的灵堂布置得金碧辉煌,但是,真正的棺木却放在地下。20世纪40年代,苏联考古学家曾经开棺验证,发现9具尸首的情况与历史记载完全相符,其中就长眠着因科学研究而被割去头颅的兀鲁伯。

与其他古城不同,撒马尔罕的美,包含着更多的人间颜色,历史上瑰丽莫名的生生死死、恩恩怨怨都写进了城市的车水马龙中,写在了撒马尔罕人的脸上。
4#
发表于 2012-1-10 14:20:57 | 只看该作者
古城撒马尔罕的神秘风情


 撒马尔罕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一座古城,14世纪曾是民族英雄阿米尔·帖木儿汗时代的首都,历史悠久,文化瑰丽,至今仍保留了丝路古国淳朴的民风民韵。前不久,我们去了一趟撒马尔罕,领略了异乡风情的神秘。

 圣迹

  据撒马尔罕的民间传说,在建于中世纪的沙赫—辛德(“君主永生”的意思)陵墓群中,有一座墓中安眠着库萨姆·阿巴斯。他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表兄弟,公元640年来此地传教,在这里生活了13年,在一次布道时被古波斯的拜火教徒杀害,他把自己的头颅捧在手中以示永生。如今,这里已成了撒马尔罕重要的朝圣地,每年古尔邦节前夕都有大批穆斯林来此拜谒。

  另一处圣迹是伊玛目(伊斯兰教逊尼派对该派内各种学派创始人和宗教学者的尊称——编注)布哈里的墓地,它是全世界逊尼派穆斯林心目中的神圣之地。布哈里是最杰出的穆斯林圣训学者,他根据民间传说和先知的语录收集并整理出一部穆斯林的经典——穆罕默德言行集《圣训实录》,至今这部书还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被视为仅次于《古兰经》。公元810年,布哈里生于布哈拉,9岁起便开始研究先知的言论,16岁时完成了麦加的朝圣之旅。在那里,他用了4年时间潜心向当地的宗教人士求教,搜集先哲的言论。他花费大量精力甄别鉴定,去伪存真,以保持这些言论的真实性和纯洁性。倾其毕生,他共收集了60万条先知的语录,其中7400条是第一手材料。公元870年他死于离撒马尔罕不远的一个小村庄,他的墓地成了乌兹别克斯坦的重要圣地之一。

  在撒马尔罕还有一处墓地叫鲁哈巴特,那里安葬的是14世纪著名的神学家萨加拉日。如果一日内连续拜谒这三处圣地,可算是完成一次小朝圣。

  “伊善”们

  在乌兹别克斯坦,有一个特殊的人群,这就是“伊善”。据传,他们是先知的后代,“伊善”在乌兹别克语中是“那个人”的意思。从前,伊斯兰教就是由这些 “伊善”们传播开来的。一个人是不是“伊善”,可以通过其名字来判断,他们一般用“訇”结尾,并且只相互通婚。

  如今的“伊善”已形同大众,他们或在企业做工,或是寺院长老,仍然普遍受到尊敬。人们不能对他们直呼其名,而要尊称为“伊善波波”。人们认为“伊善”身上流淌着圣人的血液。

  或许是真有先知的家传,我们遇到的“伊善”个个都很谦逊。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比普通人高贵,而是应当比其他人更加严格地遵守先知的圣训,为所有的人树立榜样,让“伊善”的称号名副其实。

  马哈利亚

  马哈利亚,这是个具有地域性及政治性的聚居区,有大有小,我们到过的一个马哈利亚有260户962人。有的马哈利亚有500户人家甚至更多,家庭平均人口4人~6人。在撒马尔罕,这样带有明显民族特征的马哈利亚有塔吉克马哈利亚、伊朗马哈利亚和吉普赛马哈利亚。

  马哈利亚产生的年代很久远,目前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重要的社会细胞,所拥有的权利及社会影响越来越大(2003年被定为乌兹别克斯坦马哈利亚恢复年)。马哈利亚的活动中心为茶馆,也许不少人认为茶馆形同咖啡馆,是饮茶消遣的去处,而事实上它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俱乐部。聚居区内,德高望重的老人常聚在这里讨论事情,但女人不可以来这里。马哈利亚委员会主席的办公室就设在茶馆。主席每两年半选举一次,工资由政府发放,每月合12美元。他们一般还有其他工作或享有退休金。其实对他们而言,工资的多少并不重要,这是一种荣誉。

  马哈利亚还负责组织一些重大活动,如婚丧嫁娶、割礼节等,事无巨细,都亲自操办。它的另一任务是教育下一代如何保持和巩固自己民族的传统。上了年纪的老人可以对青年人的言行监督批评。在马哈利亚里,还有一个特殊的辅导员,负责教育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组织体育活动和竞赛等。一些大的家庭矛盾也由马哈利亚委员会出面调解。马哈利亚还具有处理日常纠纷的司法功能,它的裁决具有权威性。不管你的社会地位如何,都要服从其裁决。被开除出马哈利亚是再糟糕不过的事情了。马哈利亚还扶贫赈济,救助孤儿,负责社区的福利保障和公共设施。举办婚礼的人家一定要邀请马哈利亚的全体居民参加,否则是奇耻大辱。

  总而言之,在乌兹别克斯坦,有些人的一生是属于马哈利亚的,从生到死。





  节庆

  乌兹别克人生性豪放好客,我们的朋友扎法尔大哥说,每年他至少要赴30到40场婚宴,特别是夏季,每天都要参加2至3场婚礼。不去可不行,主人会生气的。

  在乌兹别克斯坦,人们简直就是为婚礼而活着。从生了儿子那天起,父母就得开始考虑他的婚礼了。为了筹备一个体面的婚礼,儿子多的人家也许不得不借贷,此后的漫长岁月就要为还债而劳碌。乌兹别克人不光要参加一个接一个的婚礼,还有割礼、葬礼——热闹过后,蓦然回首,已经去日无多了。可他们照样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生活,在这些婚丧嫁娶的规范下,多姿多彩,井井有条。当然了,除去红白喜事和割礼,他们还有一些名目繁多的节日,什么出牙日——当孩子萌生第一颗乳牙,试足日——孩子会走路的纪念日,还有士兵日——男儿服完兵役等等。

  节日宴请一般分两部分。先是在早晨进行的款待客人的抓饭宴,一般安排在婚礼和割礼日。要通知所有亲朋好友,远客也要如约而至。抓饭宴一般从早晨5点太阳升起之前开始,客人随来随入席,品尝主人的抓饭手艺,送上一份礼物和真诚的祝福,再礼貌告退。不来的人会被视为失礼。来客可达数百人,在首都塔什干等大城市可达几千人。这种抓饭宴也叫“男人的早餐”,因为只有男人才可出席,而女人是不可参加的。而且不管认识不认识主人,都可以来吃。而婚礼抓饭宴通常要持续半个月,直至正式举办仪式那天,因此在乌兹别克斯坦永远不用为吃早饭发愁。至于吃饭的景象,不难想象,简直像个大集市。

  第二部分有点家宴性质,来宾多为至亲,礼物相对精致,甚至可赠钱物。

  美食

  在撒马尔罕,美食和它的宗教仪式一样出名。最让它骄傲的是手抓饭和大名鼎鼎的烤馕。

  馕的做法很特别,烤馕的泥炉呈倒圆锥形,齐腰高,上端开口,炉底烧着炭火。主人托起面饼从炉子上口伸进去,啪啪地把它们一张张贴在炉膛内壁上。烤好的馕呈麦黄色,周圈厚,中间薄,并点缀些芝麻草籽,松软香甜。在撒马尔罕曾流传这样一则故事,说一个士兵即将入伍,走前一块未来得及吃完的馕被收进筐里悬挂起来,等他重返家乡已是两年后,把那块还留有他的齿痕的馕取下来,掸去灰尘,加热后竟香甜如初。

  馕是乌兹别克餐桌的必备品,也是举行各种仪式必不可少的美味。订婚时两个馕一旦掰开,就意味着新人已经订婚。

  掰馕也很有讲究。主人会亲手把馕掰成小块分给每个客人。客人不论想不想吃,必须接过馕放在自己面前。客人也可以帮忙分馕,只是要记住:馕的正面代表真主的脸,所以千万不要把馕反扣在桌上,也不能用刀切。

  抓饭更是撒马尔罕人的一绝。做抓饭可真是个功夫活,不仅需要技术,也需要时间。通常经过煮、炸、蒸三道工序,历时四五个小时。抓饭可不是水煲的,而完全是油焖的,做好后一粒粒大米黄灿灿、亮晶晶。

  可与撒马尔罕抓饭媲美的是费尔干纳抓饭。撒马尔罕的抓饭是分层的,最底下是米饭,然后是胡萝卜,最上层是肉块;费尔干纳的抓饭则是混合在一起的。 两种抓饭虽有区别,但很难说哪个更香,反正都让我们大快朵颐。

  抓饭是节日和喜庆时必备的食物,好的抓饭得由男人亲自下厨去做。

  抓饭无论是制作还是食用都有一定之规。比如,如果早晨出席追忆亡灵的仪式,根据亡者的年龄,吃抓饭的方式也不同。如果死者年纪大,来客就要将抓饭都吃光,这意味着你也可以活到他的年龄;如果亡者是年轻人,那你只能吃两三勺。

  乌兹别克人另一种家喻户晓的食品是苏玛里亚克。制作该食品如同过节一样隆重,而且只能由女人来做,需整整24小时。由于它需要不停地搅拌,往往要数个妇女共同配合。其制作程序是,先将小麦浸泡4天以发芽,芽长到5厘米时,用绞刀绞三遍,再把它的汁液倒入铁锅里熬制。一锅苏玛里亚克需用6公斤小麦芽汁,加24公斤面粉、200克葵花籽油,还要放进希腊核桃及不大的小石块,以防粘锅。往锅里扔石子儿时要进行祈祷。制作苏玛里亚克时还要载歌载舞。熬好后,要分给左邻右舍分享。

  待客之道

  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伊斯兰色彩很浓的多民族的世俗国家,人们传统的穆斯林式的见面问候是“Asallam Aleykum”,如果同时把右手放在胸前,身体微微前屈,则表示了加倍的尊重。

  做客时,餐前餐毕主人一般要祈祷——双手洗面,头微低,感谢真主赐予的丰盛宴席。与主人告别的时候要握手说再见,但不能隔着门槛握手,这被认为会带来坏运气。

  乌兹别克斯坦有一种说法,就是客人胜过父亲。我们去一位朋友家拜访,顺路到他的大哥家小坐,大哥迟迟不让我们离去,一会儿端上馕、抓饭,一会儿又是新鲜沙拉。大哥和我们一见如故,尽管天色已晚,但大哥的盛情让我们无法告辞。

  在撒马尔罕,有一句话始终在我们的耳边萦绕:“不能走,主人会生气的!”“不吃饭不行,茶不喝足不行,主人会生气的!”而让主人生气,这简直是最最大的失礼。要招待客人,就要倾囊而出,舍得一切,不惜体力和时间。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客人留下最美好的印象。如果客人不接受这种盛情,则被视为大不敬。
5#
发表于 2012-1-10 17:36:57 | 只看该作者
 撒马尔罕的尊严  

  世界上的许多名城都和名人有关,或城因人而扬名,或人因城而发迹。乌兹别克斯坦的古城撒马尔罕就与帖木儿紧紧联系在一起。  

  帖木儿是十四世纪乌兹别克的英雄。他传承了成吉思汗的遗风,英勇善战、金戈铁马、横扫天下,在西起土耳其,东到印度、阿富汗的广阔疆土上,建立了强大的帖木儿帝国。都城就建在他的故乡撒马尔罕。帖木儿把从各地掠夺来的财富聚集到撒马尔罕,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宫殿。他把从各地俘虏来的精英聚汇到撒马尔罕,文学艺术、天文历法、科学技术一度得以繁荣。撒马尔罕成为富甲天下、万商云集、人才荟萃的世界名城。  

  因为有了帖木儿,才有了帖木儿帝国。因为有了帖木儿帝国,才有了帝国都城撒马尔罕。帖木儿为撒马尔罕带来了繁荣发达,带来了荣耀财富。帖木儿当然成了撒马尔罕的魂魄和象征。  

  任何帝国都不可能亘古永恒。随着帖木儿帝国的没落,撒马尔罕也衰败了,昔日的荣光成了历史的烟云。帖木儿死后,按照他的遗愿,葬在了他生前为其已逝家人修的家族墓里。撒马尔罕人世代守护着他的陵墓,年年祭拜他的英魂,因为他是撒马尔罕人的骄傲,撒马尔罕人把他视为他们的神灵。每有游人到撒马尔罕来,必定要谒拜帖木儿陵。帖木儿家族陵墓,自然成了撒马尔罕的尊严。  

  然而这尊严也曾遭受伤害。乌兹别克斯坦朋友给我们介绍了发生在上世纪的一段故事。苏联时期的1941年,苏联考古学家为了考证帖木儿家族墓的真伪,要掘墓验尸。听到这样的消息,撒马尔罕人愤怒至极。挖坟掘墓对于任何一个民族,都是极大的侮辱和不敬,更何况帖木儿是他们民族的英雄,是他们引以为荣的祖宗。他们反对、抗议,但未能阻挡帖木儿墓遭掘的厄运。巧合的是,在掘墓第二天,希特勒发动了对苏战争,灾难降临在苏联的土地上。当地的百姓也因此有了说法:这是掘墓带来的灾难。当然,这种因果报应之说是牵强的,更何况希特勒的逆行是对全人类犯下的罪行。但对撒马尔罕来说,“报应”之说似乎挽回了些许尊严,尽管这尊严只是心理上的——使他们受到伤害和践踏的心得到了一丝安慰。  

  现在的帖木儿家族墓已经修葺一新。这是一座砖石砌成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雄伟壮观、富丽庄严,蓝色穹顶高高升向天空。乌兹别克人崇尚象征权威和高尚的蓝色,只要看到那阳光下闪着宝石蓝光芒的穹顶,人们就自然产生了敬畏、震撼和至高无上。过去,对人们常讲标志性建筑,不大理解。什么是标志性?是大,是奇,还是有什么特殊功能?看到帖木儿家族陵墓,有点明白了。一个能够代表一座城市尊严的建筑,当然就是标志性建筑了。看到帖木儿家族陵墓就知道这是撒马尔罕,看到金字塔就知道这是开罗,看到埃菲尔铁塔就知道这是巴黎,看到天安门就知道这是北京。而且每每看到这些建筑,就会使你对他们所在的城市肃然起敬。  

  一座城市需要尊严,需要世界对他的尊重,需要外界关注他的存在。就像一个国家、一个人需要尊严一样,需要坚守自己的国格、人格一样。

1.jpg (71.23 KB, 下载次数: 53)

1.jpg

2.jpg (90.18 KB, 下载次数: 61)

2.jpg

3.jpg (54.79 KB, 下载次数: 60)

3.jpg

4.jpg (521.7 KB, 下载次数: 56)

4.jpg

5.jpg (114.31 KB, 下载次数: 63)

5.jpg
6#
发表于 2012-1-10 17:42:48 | 只看该作者
撒马尔罕城

[ 本帖最后由 文卓 于 2012-1-10 17:52 编辑 ]

011.jpg (34.65 KB, 下载次数: 53)

011.jpg

11.jpg (28.78 KB, 下载次数: 61)

11.jpg

6.jpg (89.93 KB, 下载次数: 62)

6.jpg

22.jpg (22.68 KB, 下载次数: 58)

22.jpg

33.jpg (52.03 KB, 下载次数: 63)

33.jpg

44.jpg (111.52 KB, 下载次数: 57)

44.jpg

55.jpg (75.27 KB, 下载次数: 54)

55.jpg

66.jpg (71.04 KB, 下载次数: 63)

6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16 06:22 , Processed in 0.12637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