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5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侨居陕西的异域文化:陕西姑娘为啥漂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 11:5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年01月02日 10:41
来源:西安日报
      秦岭山中蓝田县葛牌镇石船沟村主任齐长征近日接到邀请,本月30日到大唐芙蓉园参加陕西客家人迎春联欢会。

齐长征告诉《西安日报》记者,今年7月12日《西安日报》报道了他们村移民历史后,陕西客家联谊会副会长陈钰霖等人前去拜访,他们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石船沟村人早就想开发当地旅游,可惜没有好的途径。这次和陕西客家联谊会联系上,他认为是件好事,可以借助客家联谊会的力量,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和客家文化开发旅游。

本报《侨居陕西的异域文化》系列报道,不仅仅是像这样宣传了我省移民文化,更引起人们对我省历史文化有关问题的思考。

被缤纷色彩包围的老陕

“看了《西安日报》的报道,才知道渭河边有那么多的湖北移民后裔。他们所在的户县等区县属于关中的小白菜心,他们不仅居住下来,而且能够把自己的文化保留下来,真是不容易。”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说。

在许多外省人眼里,陕西就是黄土高坡文化,实际上深入进去仔细观察,会发现并非如此。就拿关中来说,渭河南岸一线有湖北移民村落,渭北则有山东移民村落,陇海铁路沿线两边为河南移民聚居区。

本报这次虽然只报道了12个省份的移民,但在陕西有全国各个省份的移民,仅黄龙县就有来自全国24省人之说。同时,本次报道有关省移民时,只提到了一两个县、乡甚至一个村的情况,但并非该省的移民仅限于这些地方。不仅渭北有山东庄,陕北富县等地也有山东庄;陇海铁路以外,不仅其他铁路线上有河南人,在远离铁路的地方也有河南移民。记者采写安徽移民,选择的是秦岭北坡的葛牌镇石船沟村,但在秦岭南侧宁陕县城关镇旱坝村、龙王镇莲花村等地,也聚居有安徽移民后裔。根据宁陕县龙王镇和平村支书田仕朝介绍,和平村有祖籍安徽省太湖县田姓人500多名。

如果我们用不同颜色在陕西省地图上标注不同省份移民所在地,会发现陕西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省份,老陕被这缤纷色彩包围着。

没有纯粹的老陕

一说老陕,会给人印象,是世世代代住在陕西地盘上的人。如果我们追根溯源100年,很多人是从河南、东北迁来的,再追200年,大量的人来自湖北、湖南、安徽,继续追500年,得知山西人遍布陕西南北,追到1000年,有多少家族没有挪过窝、一直定居陕西?谁又敢说,他没有移民的血缘,祖居半坡,就是半坡原始人的后裔,更不用说是纯血缘的蓝田猿人后裔。

以宁陕为例,据《宁陕县志》记载,清朝道光年间,县境内人口达到鼎盛时期,全县人中楚、蜀人居十之五六,江西、湖南、山西、两广、河南人十之二三,另还有山东、甘肃、浙江数省人,土著者十之一二。

实际上很早就有大量移民迁入陕西的事件,秦始皇曾迁移天下富豪12万户约60万人到秦都咸阳;汉高祖曾迁徙六国豪强大户共十余万人入关中。

西北大学历史学教授韩养民说,陕西关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融合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有4大移民激烈时期:天下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 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金人南下的宋元时期;朝廷动迁的明清时期。因此陕西人生活习惯是多元的。

“虽然这次仅仅报道了陕西境内一部分移民,但可以看出来,我们全国各地的移民现象很大。”陕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傅功振认为,陕西在全国民族融合方面最典型。唐朝时期,世界各地民族来到长安,最后好多落户这里。现在陕西的人种最繁杂,很难辨认,哪里有个单纯血缘。谁都不能说,我就是纯粹的陕西人。

包容大度的老陕

由于陕西充满移民文化,移民文化无处不在,因此陕西文化宽容大度。这一点,居住在高陵县泾渭镇龙凤园的泾河园物业服务处党群工作科科长侯晓东体会最深。他说,虽然龙凤园人是从甘肃迁来的,由于西安人具有13朝古都人的大度,包容不排外,他们很快就融入到当地的文化氛围中,书画、民间艺术等多方面文化活动和当地联系紧密,每年正月十五,他们园区的社火队在高陵县城表演一圈,而他们附近的店子王村的社火、锣鼓水平高,村民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龙凤园。最近龙凤园荣获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也是通过地方一级级报上去,然后由省上推荐给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陕西人没有因为龙凤园是外地人而排挤他们。

阎良区振兴街道谭家村高铭昱说,他们山东移民刚来时肯定离不开当地人帮助,当地人不提供方便,你咋能住下。后来发展机织布也得到当地人的帮助。

“这十几篇报道里面深层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傅功振说,其中深层文化就是我们家国文化的理念,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四海为家,都是一家人。这些不同地区的文化整合在一起,形成的就是多元性的和合文化。和合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关键,各个不同区域的人,无论落脚到哪里,都能生根、开花结果,都能够互相融洽地生活在一起。所以我们民族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相当强大。

原本就是老陕

丹凤县龙驹寨镇陈家村陈姓人说自己为江西移民,但记者经过和该村87岁老人陈正凯等人交谈后,发现他们的许多习俗属于北方。经再细问,原来他们祖先从江西先到山西,明代时再由山西到陕西。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客家人,在江西之前的老祖先就是中原人。

要说一个家族是哪里人,时常很难确定,100年前可能在湖北,500年前可能在广东,1000年前可能在甘肃,由于战乱、灾荒,历史上家族迁移距离很大,家族所承载的文化也复杂。

“我们祖传上有说法:不和毕、魏姓联姻。”石泉县电视台总编室主任冯尚珍解释,由于他们是从毕、魏姓转过来的冯姓,和这两姓是一家人。他们石泉、汉阴祖籍湖南的冯氏家族先祖姬高,西周时就受封今陕西长安西部的“毕”地,遂以封地为姓,取名毕高。毕高的后代毕万受封魏地,更为魏姓,故而他们也曾姓魏。秦汉时期,他们的先祖再次进入陕西。特别是西汉中期,其在关中的先祖冯奉世初选为郎官,后官至右将军,并授予关内侯。到了东汉安帝时期,他们的先祖冯衍之子冯豹在骊山之下办学,讲授《诗经》《春秋》。
那么,他们哪些文化属于湖南,哪些属于从陕西带走的?在这些移民带来的和当今陕西不同的文化,难免有陕西曾经拥有但今日失传的文化,这些移民难免为陕西捡回了一些遗失的文化。

傅功振认为,《客居陕西的异域文化》系列报道有非常新颖的视野,让我们从深层挖掘民众的文化基因,这个有利于进一步整理、研究陕西文化。



老陕老在哪?

老陕难脱移民血缘,老陕老在哪?

“ 文化没有交流,就不会有创新和发展,血液就会陈旧, 就像近亲结婚一样。”张燕认为,陕西人口在不断地更新、补给过程中,给陕西带来外地文化,充实我们的地域文化,促进陕西文化发展,陕西才会在历史长河中有光辉灿烂的文化。

在宁陕县担任过副县长的作家刘云说,曾经辗转在周至、户县、柞水、镇安、佛坪等县演出并深受欢迎的宁陕“上河皮影”就是秦腔与汉剧、湖南花鼓结合的产物。宁陕的民歌受湖广、四川等南方民歌的影响,铿锵中有委婉。

“陕北民歌也好,陕南民歌也好,其实都是多元性的民歌。”傅功振说,陕北民歌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宋朝范仲淹戍边时,融进南方小曲元素。陕北秧歌,也是在延安时期,东北秧歌、华北秧歌等外地秧歌和陕北秧歌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后来的风格,才风靡世界。多元性的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为什么唐代文化能够风靡世界?唐代时期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全方位地融合,形成强大的唐代文化的强风。

“陕西姑娘为啥漂亮,就是因为她不是纯的某种人血统。从人类学角度看,混血是最好的。” 韩养民说,陕西为什么出了这么多杰出人物,与我们的文化交流有很大的关系。移民文化是文化交流的一个很重要内容。

傅功振认为,老陕老在历史渊源久长,从蓝田猿人一直到现在,历史发展的整个链条没有中断过。由此可见,老陕老在文化的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生生不息、绵延不断。

谨慎自谦的老陕

为了便于报道,本系列报道提到的都是有聚居群落的移民,实际上散居在各地的移民更多。虽然他们可能只是一家人,或一个人,但他们的语言、他们身上所带的祖地文化,都会影响周围的陕西人,让陕西人不出省就能欣赏、了解到外地的文化、民俗。无疑,无论是聚居的还是散居的移民开阔了陕西人的视野,避免陕西人孤陋寡闻。这大概是陕西人言谈比较谨慎、自谦的原因之一。记者在采访中经常听到夸对方、检讨自己的声音。

《户县志》副主编樊义廷从小和湖北“客户”打交道。他告诉记者,移民民俗中有很多好的东西。比如湖北“客户”迎亲时,有一套好的程序,接亲队伍到女方家先放炮,乐队奏一遍乐后象征性地叫门,也知道不开,奏过第三遍,新娘家的门就打开了。这个很文明,也融洽,有欢乐气氛。再一个他们守丧时打待尸唱孝歌,比通宵打麻将文明。

西北大学历史学副教授雷钰去过蒲城一处山东移民村。她认为,这些移民在自然条件那么艰苦的地方生存下来,对陕西经济发展也有贡献。

“陕南移民文化既联系又区别于源头文化,是一种新生文化,是南方、北方文化的交融,粗犷而细腻,内守又开放,排斥又兼收,守独又包容,持重又多变。”祖籍湖北的《安康日报》社副社长刘云说,移民文化也有弊端:文化持恒不够,讲今天,讲实际,讲当下,既脚踏实地,又缺乏长远眼光,好向往大富大贵,又难以从基础做起,表现在饮食上:讲吃喝,重待客,少储蓄,饮食文化洋洋大观;表现在现当代:社会文化复杂而浮躁,经济基础不牢,少支柱,随大流,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抓不大,恒心差。

老陕“不能是一抹黑”

“这个系列报道突破点抓得好,在文化界影响很好。”韩养民建议,应该继续抓,多深挖,大有文章可做。

张燕感觉,这一系列报道有深度、有价值、有吸引力。她认为,这是真正的前沿阵地的调查研究,是对史学、地方志等各方面的一种补充和填补空白,带有史实普查性作用,是一个很好的最基本的历史研究资料,可能以后还会体现出现在想象不到的价值。

张燕同时呼吁媒体和有关部门关注移民文化。移民不能像一阵风一样,来了,生活了一个世纪,然后消失在芸芸众生之中。他们是带着文化符号来的,应该把这些文化符号写在当地的史记中。 希望我们的历史记录是五彩颜色,不能是一抹黑,谁也找不到谁。这些工作功德无量,而且是在真正关心老百姓,关心平民生活,比其他有些课题意义大得多。我们老说抢救文化遗产,这也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人口迁徙是很重要的历史资料,应该在地方史书中有所记载。” 樊义廷也有相同看法。

刘云认为,作为新移民文化,其主体具有先进性,应发扬光大。省上有关部门应当组织人力研究这种移民文化,认同其文化价值,多宣传,多弘扬,进而促进三秦文化资源大整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0 11:21 , Processed in 0.075552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