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3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动车组价格听证是一把双刃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30 09:36: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动车组价格听证是一把双刃剑

(转帖)

2009.4.30



  针对今年3月北京律师董正伟要求向公众公开动车组车票定价程序的申请,铁道部日前表示,动车组属于“软席”,按规定不在听证范围之内。按照《国家计委关于公布价格听证目录的通知》规定的价格听证目录,有关铁路旅客票价的内容为“铁路旅客运输基准票价率(软席除外)”。按这个通知规定,动车组列车车票定价不在听证范围内。(《京华时报》4月29日)
  铁道部一贯讲“法”,特别善于讲一些与时代发展“明显脱节”的法,所以常常要逼着公众弃法理而用情理与铁道部叫板。这次就动车组不宜价格听证的观点,铁道部搬出来的法规出台于2001年的《国家计委关于公布价格听证目录的通知》,当时国内还没有动车组的概念,铁道部将《通知》中的“软席”做了扩大式解释法,视动车组为排除在价格听证之外的“软席”。只是,铁道部给动车组找的这个“衣服”样式落伍、设计理念陈旧,根本就罩不住身躯和影响力日益庞大的动车组。

  软席的出现带有强烈的身份色彩,在一票难求、群众收入尚不充裕的过去,出行坐软席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选择的方式,因此,软席价格不受价格听证的限制并不影响政策的公平性。而《通知》中的“软席”若做扩大解释的话,也只应该是客源细分意义上的软座。再看动车组,从其设计理念深处已经暗合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关注的所有旅客的服务感受,而不再刻意追求对某个旅客群体的追捧。在这种情况下,动车组概念下的“软席”已经不能跟传统列车的“软席”概念相提并论,呈现出大众化的态势,谁还会根据坐不坐动车组区分一个人的社会阶层呢?

  呈现大众化的还包括动车组的高速运行优势带来的日趋常态化发展态势。虽然,动车组在全国日开行列车的总体比例并不高,开行列车对数的绝对值也并不高,但是在一些铁路局的部分重要铁路线上,动车组越开越密,而这种密集又是以减少普通列车编组,整合现有铁路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一些地区动车组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出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动车组的价格不在以价格听证制度为形式的程序正义的涵盖之下,殊为遗憾。其本质上是以法律的名义行蔑视大众权益的行径。

  根据中国各地价格听证制度的实践情况,价格上涨“既遂”的概率远远大于“未遂”的概率,所以民间才有了“听跟不听一个样”的说法。而且理论上说,动车组的价格听证结果会有三种可能,第一维持现状,第二继续涨,第三下调。因此,铁道部不应该把价格听证当成洪水猛兽价格。经过必要的价格听证程序有利于让更多的人明白动车组价格制定的科学性含量有多大,消除不必要的误会,争取更多的理解,难道不好吗?

  虽然,从普通旅客的利益角度看,动车组的价格越低当然越好。但是,一项价格收费标准的合理性远比公众趋利性的判断更复杂。动车组由于没有从一开始引入价格听证制度,而使得影响其价格的因素远超过了单纯的公民出行成本的纵向比较范畴。事实上,在高密度推行动车组的地区,已经出现了铁路与公路航空运输抢客源的问题,而且随着动车组开行密度的提高,这种竞争越来越激烈,严重影响到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比如在沪宁线上,公路客运推行价格战也未能阻止综合优势渐失后的颓势,而且这种影响还只是一个开始——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现有动车组价格基础上的。倘若,通过价格听证动车组价格出现下调的局面,那么,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将更加深远,这些因素恐怕也是届时各方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因此,倘动车组进行价格听证,仍需要进行各利益集团的博弈来保持某种市场平衡,结果如何尚难预料。可惜的是,由于铁道部的执着,我们无缘见识这样一幕的发生。反而使我们一腔怒火获得了又一次撒向铁道部的机会。哎,铁道部,说你什么好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30 03:13 , Processed in 0.08714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