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4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60年前,毛泽东唯一一次给文艺团体题词的背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27 19:15: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毛泽东唯一一次给皖东地区的题词,这是毛泽东唯一一次给文艺团体的题词,这是一幅没有落款和落笔时间的题词,这是当时新闻媒体没有公开发表过的题词……

60年前的文艺“轻骑兵”

1949年1月24日,滁县县城解放,6月,成立滁县地委、滁县专署。地方政府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当时干部很少,东部的滁县,由县委书记胡锡川带来的干部不足20人,其后又由苏中地区输送来一些干部,也为数不多。西部的定滁县,除苏中输送的80多人外,以后不再补充。渡江前夕,华东支前委员会曾派一批支前干部来滁县和定滁县帮助工作,仅一个多月又随军渡江。

当时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一是组建区乡政权;二是动员群众立即恢复生产,工厂开工,商店开业,学校复课;三是支援人民解放军进行渡江战役;四是登记和没收敌伪财产,动员逃亡人员回乡,晓喻顽伪人员登记,收缴敌人遗弃的枪支弹药,追捕流散残匪;五是动员青年参军,组建县、区、乡武装,加强地方治安;六是开展生产救灾,调运、发放救灾粮等工作。这些工作中,以政权建设和支援解放军渡江,任务更为艰巨。滁县地委两手抓,两头都不放松。巩固革命政权,既要清剿国民党政府残留散兵、土匪和地方恶势力,又要土地改革,发展农业,齐驱并进。地委成立工作队,毛万勋任滁县地委工作队政治指导员兼区委书记,分成若干小组开赴农村,同时,滁县地委决定从工作队、团校干部和滁城青年学生中招收文艺骨干,成立一支文工团,用文艺形式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发动群众,鼓舞群众,将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1949年11月滁县地委文工团成立。建团初期有演职员56人,后精简到36人,年龄最大的30岁,最小的13岁。团址设在滁城夫子庙内。一些老同志回忆起当年创办文工团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一条旱船,陈旧不堪,是街道居民逢年过节闹喜庆自己做的。一套锣鼓不齐全,大锣和堂锣出现裂痕,敲出是沙沙音。一架手风琴,一把小提琴,是滁州中学两个音乐教师参加文工团自带的私有财产。此外,几盏汽油灯,几块幕布,十几个腰鼓和莲湘。演出服装、道具临时向群众借用。经费少,待遇低,每人每月津贴费相当于人民币8角。自己种菜、养猪、上山砍柴,以改善伙食。在专业技术上,能者为师,一专多能,团员们多数是多面手,能演话剧、歌剧,能唱歌跳舞。

演出节目配合形势,现编现唱,多以快板书、数来宝、弹唱的形式,短小精干,具有强大宣传力。也演独幕话剧和歌剧。以新创作和淮南革命根据地流传下来的剧本改编为主。反映农村土改中农民真实思想和典型案例。

文工团下乡,几天前,乡村就搭好戏台,备好茶饭。演出时四乡八邻数十里地的民众都赶来看戏。白天演完,晚上点上汽油灯接着演,常常通宵达旦。演员自带背包和演出道具,徒步行走,一个乡镇转到另个乡镇,要走一百多里,甚至几百里。吃饭在农民家搭伙,要交伙食费,睡觉打地铺。生活艰苦,演员情绪高昂。一天演出三四场,尽管腰酸背痛,没有一个人叫苦。因此受到地委、省委多次表彰和嘉奖,并被文化部列为全国先进文艺团体。

毛泽东亲笔题词“面向农村”

1951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文艺、电影工作者到革命老区访问(慰问),滁县地委文工团被抽调参加,编为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鄂豫皖分团第二分队,主要任务是对革命老区霍山、金寨两县人民进行访问。

当时滁县地委文工团有近50人,参加访问30多人。他们到了霍山、金寨县后,白天走村入户开展政治宣传工作,晚上掌起油灯表演文艺节目,深受欢迎。老区人民深情地说,革命胜利了,共产党进大城市,毛主席住进中南海,还不忘老百姓,专门派人来慰问我们,共产党好,毛主席好。

两个月,访问工作结束。回到滁县团部后,团领导在筹备庆祝建团两周年工作时,副团长王东柏起草了一封信,1000多字。信是以团员章孟和、赵崇训两人名义写的,并附有二人的1寸照片。章孟和、赵崇训是团里演员中年龄最小的,以他们的名义代表全团同志,汇报了学习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的体会;汇报了滁县地委文工团建团两年来演员们身背行李,深入农村,白天参加反匪反霸斗争,夜晚在露天稻场为农民演戏的情景;汇报了演员们到霍山、金寨县访问的收获。并恳请毛主席题词勉励。

信写好后,团领导考虑毛主席日理万机,直接寄给他老人家可能收不到,便将信寄给时任中央文化部副部长周扬,请他转呈毛主席。1951年11月7日,滁县地委文工团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寄来的一封信,拆开一看,里面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面向农村”4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信内还附有周扬给章孟和、赵崇训两人的一封信,简要介绍了毛主席题词的经过。

周扬平时也很难见到毛主席,他收到章孟和、赵崇训两人的信后,即将信呈送给周总理,请他转交毛主席。毛主席看过信后非常高兴,拿起笔就在印有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字样的信笺上题写了“面向农村”4个大字。

“面向农村”4个字刚写完,工作人员报告外宾到,毛主席放下笔就去接见外宾,没有落款毛泽东,也没有注明题词时间。后来,周扬在和夏衍私下谈话时,曾经讲了毛主席为滁县地委文工团亲笔题词“面向农村”的经过。夏衍与滁县地委文工团副团长王东柏同师曹罔学艺,关系甚好,便将周扬的话转告了王东柏。

滁县地委文工团收到毛主席的题词手迹后,团员们自发捐款,自己运砖砌墙,盖了两间二层小楼,将“面向农村”4个字由竖排改为横排,放大字体,镀上金,做成了一个大红匾,挂在小楼里,以示鼓励,永久纪念。大红匾左下“毛泽东”3个字,是团里同志从毛泽东手迹中找出来用幻灯放大制成后再加上。

题词手迹珍藏于国家档案馆

毛主席题词引起滁县地委高度重视,立即组织文艺团体认真学习座谈,联系实际,深刻领会“面向农村”的精神实质。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团体成立较多,有组织的也有自发的。滁州属吴头楚尾南北交界,当地流传的剧种较多,扬剧、黄梅戏、庐剧、泗州戏等不少于十种。每个乡镇几乎都有一至二个农民剧团。农忙种地,农闲演戏。地委文工团通过学习,演职员们纷纷要求随工作队到农村锻炼。报名人数达30多人,部分文艺骨干被充实到基层文艺团体的力量。

庐剧旧称倒七戏。流行皇甫、章广、常山等地,擅长庐剧的王鹏飞、鲍致远等著名演员自愿报名到肥东县民间庐剧团。与丁玉兰搭班曾多次到滁县城乡演出《借罗衣》、《休丁香》等传统剧目。担任舞蹈队长的蓝天,下乡演出之余,还带领团员在乡村办舞蹈训练班,培养一大批农民演员,提高农民剧团的演出水平。

1951年10月刘少奇指示“整编”文工团,提出“专业化”、“剧院化”的建设要求。文工团要整编,人员要削减,建立正式的剧团。地、市一级文工团、队撤销。

滁县地委文工团撤销,团里的人员分散各地,有的继续从事文艺工作,有的改行做了其他工作。但是他们对毛主席“面向农村”题词手迹珍藏何处,仍然非常关切。

毛主席“面向农村”题词当时新闻媒体没有公开发表过。1968年,在安徽省文化局工作的安保国和在滁县地委文教局工作的袁德龙,在安徽省博物馆地下库房档案柜里找到了毛主席的题词手迹和周扬给章孟和、赵崇训两人的回信。1968年11月,毛主席的题词手迹和周扬的回信被一并送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现珍藏在国家档案馆。

时过境迁,60年过去了。重温毛主席题词:“面向农村”意义深远。上世纪80年代老一代团员相聚滁州,故地重游,感慨万千。时任天津文联办公室主任、副秘书长,著名诗人闵人,激情高昂心潮澎湃高声朗诵自己现创作的《漫忆滁县地委文工团》新诗,把我们又带到那个刚诞生的如火如荼的新时代:

登过琅琊山的少年歌手,

老了筋骨还想回来的。

喝过娘泉水的少女演员,

花了鬓发还要回来的。

回来了山情的乐队兄弟,

回放永不休止的苦乐歌曲。

回来了水韵的舞台姐妹,

回看永不闭幕的悲欢戏剧。

又遇燕燕儿滩头洗衣裳,

她也洗——你也洗,

《赤叶河》编泪溅的涟漪,

圈圈水印在我们的指纹里。

又见《王秀鸾》耕地人拉犁,

她也犁——你也犁,

冀中原野汗滴的垄土,

纤纤尘土在我们的心田里。

再摇《红旗歌》的纺机,

散落马芬娣额角的丝缕,

也散落我们的眉梢,

像春光飘拂的杨花柳絮。

再踏《六号门》的场地,

响彻胡二哥喉咙的号子,

也响彻我们的胸膛,

像春雷掀起的暴风骤雨。

时光荏苒,时代飞跃,“面向农村”这四个字,经过60年风雨洗礼和岁月锤炼,已成为历史留给我们一笔永远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9 04:25 , Processed in 0.119290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