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6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袁世凯 是窃国大盗还是共和功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14 19:3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总统自当推定黎君。闻黎有请推袁之说,合宜亦善。总之,随宜推定,但求早巩国基。”1911年11月16日,从欧洲起程回国前,孙中山致电《民立报》表示,革命后的民主共和国总统应当推选黎元洪,但袁世凯亦可。这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第一次公开发表对袁世凯的看法。

就在这同一天,袁世凯正式就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组成责任内阁。

此前,袁世凯的秘使已与南方革命派多次密谈。革命派内部也已经形成了一个看法:若袁宣布拥护民主共和,清帝退位,则选任其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回国后,各省代表关于国体的讨论迅速中止。同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是,孙中山随后电告袁世凯,“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

袁世凯到底是窃国大盗,还是共和之功臣?革命派、袁世凯、清廷等之间的来往电函中可窥一斑。

清廷无奈再次起用袁世凯

1911年10月10日,起义的枪声在武昌打响时,袁世凯正端坐于河南老家,准备他的52岁寿辰。三年前,由于被载沣怀疑出卖维新派,致使光绪被幽禁至死,袁世凯被解除官职,返回河南,隐居于安阳洹上村,暗地等待时机。

武昌起义枪响的第三天,清廷命令陆军大臣荫昌统率北洋军两镇南下讨伐,并令海军提督萨镇冰派遣兵舰协同作战。

然而,这支由袁世凯一手打造的清廷最具战斗力的部队,似乎只听从他的命令,将朝廷面临的危机视若罔闻,行动颇为迟缓。无奈之下,10月14日,清廷发布上谕,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两周后,再发上谕: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所有赴援之海陆军并长江水师,暨此次派出各路军队,均归袁节制调遣,陆军部不为遥制……

但是,袁世凯决定待价而沽,以当年朝廷罢免他官职的理由——足疾,拒绝了朝廷给予他的湖广总督的任命;另一方面却又表示,“现赶加医治,一面料理筹备,一俟稍可支撑。”

与此同时,继武昌起义后,湖南、陕西、江西等多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廷独立。京津谣言纷起,人心惶惶。越来越多的文臣武将联名电奏,提出以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开放党禁,作为解决政治危机。

1911年10月26日,袁世凯电奏清廷,决定复出,并于30日南下督师。清廷则于次日连发四道上谕,承诺此次湖北军务“不为遥制”,并调荫昌回京。

10月30日,袁按照事先承诺起程,11月1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责任内阁,掌握了政、兵、财大权。

袁世凯很快获得对革命军的部分胜利,以新军实力,当可继续攻破武汉三镇,但他缓下了脚步,转而开始南北和谈。攻陷汉口、汉阳之后,清军前敌总司令冯国璋急于挥军过江。袁世凯告诉他,王朝像一棵大树,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拔起来的,要先摇动他的根柢。

革命派事先约定袁任大总统

1911年12月29日,齐聚南京的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天,孙中山即给袁世凯发电称,“北京袁总理鉴:……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这个话的意思是说,我孙中山只是暂任此职,这个位置以后还是你的。

此前革命军和袁世凯曾有密约:若劝动清室退位,即举袁世凯为大总统。袁世凯这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孙中山当选大总统,使袁世凯殊为不悦。在孙中山当选的次日,袁世凯撤去唐绍仪代表的资格,改由他自己直接和民军代表用电报交涉,并回电表示,“临时政府之说,未敢与闻。”

另一方面,北洋军将领段祺瑞等则通电誓死反对共和政体,令前线清军炮轰武昌,中止南北和谈。革命派则组织了六路大军北伐。但是,南京临时政府军事力量薄弱,难与抵抗北洋军。

而孙中山当日即再复电,继续表态,“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安乐,一举数善,推让功能,自是公论。”

南北双方再次坐上谈判桌。孙中山以大总统的桂冠作为交换,要求袁世凯推翻清帝,实行共和。1912年1月15日,孙中山致电议和代表伍廷芳:“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有了孙中山的承诺,袁世凯把主要力量放到压迫退位上去,1912年2月13日清廷发布谕旨,宣布宣统皇帝退位。同一天,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袁世凯接替。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于北京就职。

孙袁一度处于“蜜月期”

“孙大总统鉴:昨行受职礼,承遣蔡专使致贺,感意无已。凯以不才,承公推荐,忝兹重任,尚望随时指使。将来解职后,甚盼来京,面聆雅教,庶免陨越,幸甚。袁世凯。”1912年3月11日,袁世凯在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邀请孙中山赴北京面晤。

6个多月后,即1912年8月18日,孙中山来到北京,孙袁二人的首次见面是当时国内轰动一时的大事。袁世凯把孙中山招待得很好,孙中山在北京呆了一个月左右,两人会谈了13次。两人讨论的话题非常广泛,包括内阁、军队、外交、迁都、实业、党争、铁路、国民捐等问题。

到了8月底,孙袁的会谈已经到了高潮。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吉奎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有次会谈中,袁世凯喊了一句中山先生万岁,孙中山赶忙起来说袁大总统万岁,中华民国万岁,气氛非常热烈。孙中山还提出,袁世凯你当10年总统练百万精兵,我10年内修20万里铁路,何愁国不富民不强啊?袁世凯说好啊,任命孙为“筹画全国铁路全权”,每月拨办公费三万元。

李吉奎说,会谈让孙袁二人的关系处于“蜜月期”。孙中山对别人说,“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为中国目前计,此十年内,似仍宜袁氏为总统,我专尽力于社会事业,十年以后,国民欲我出来服役,尚不为迟”。

可惜蜜月期维持没到一年,孙袁的关系便宣告破裂。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杀,袁世凯被认作暗杀背后的策动者,孙中山决定“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4 19:37:49 | 只看该作者
袁世凯留遗书称 “如此结果,咎由自取”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下令次年年号为“洪宪”。袁还发表了简短的演讲,表示“大位在身,永无息肩之日”。

然而,四年多前武昌起义推翻帝制的枪声犹在耳,中国的政治精英对皇权的仇视至少从表面上看已入心入脑,他们不会答应中国再出现一个君主。

1915年12月25日,在中国遥远的西南边陲之地云南爆发了由蔡锷、李烈均、唐继尧等发起的护国战争。

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至5月8日,已独立的滇、黔、桂、粤等省在广东肇庆成立对抗北洋政府的军务院。不久,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相继宣布独立。袁益陷窘境,6月6日病死。

这位曾经的立宪派首领自挽:“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然而他留下的是一个混战十年不已的军阀割据时代。

袁世凯不甘当“虚君”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并电达南京临时参议院。

次日,孙中山却以大总统的名义签字公布了《临时约法》。据学者统计,从1912年3月10日至4月1日,孙中山继续签发了138件法令、指示和文告。

在这期间,革命派控制的参议院又制定《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此前,在孙中山的力主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

然而,手握重柄的袁世凯不可能甘为“虚君”。

1913年7月12日,国会推举国民党员占多数的宪法起草委员会起草宪法。从8月到10月,袁世凯5次提出对宪法和宪法性文件的意见,意图恢复总统制,但遭到国会和宪法起草委员会拒绝。

总统没有国会解散权,革命派以为自己支配下的参议院可通过一纸决议改变政治进程。结果事与愿违。11月4日,绝望的袁世凯通电全国抨击这个草案,同时宣布撤销国民党籍国会议员资格,国会和宪法起草委员会都因不足法定人数而停止运作。

留下十年军阀混战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时,虚年57岁。然而,这个13岁就曾写下“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的枭雄来说,正面临一个挥之不去的家族魔咒:在其之前,袁家男子几乎没有活过60岁的。而民国建立后,袁世凯的身体每况愈下,令他不时疑神疑鬼。

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最热衷帝制。辛亥革命后他极力鼓动帝制。袁世凯称帝还与“十三太保”密切相关。1915年8月14日,杨度、孙毓筠、李燮和、刘师培、胡瑛、严复等六人联名发起成立“筹安会”,“六君子”加上梁士诒、张镇芳等7人,合称“十三太保”,鼓吹帝制。1915年4月,杨度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撰写了两万多字的《君宪救国论》,让袁大为赏识。

然而,袁世凯的嫡系段祺瑞、冯国璋却反对称帝。在袁世凯称帝后,段祺瑞曾慨叹“项城作孽啊!”冯国璋则率领和他个人关系比较好的5位将军联合发出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惩办祸首”的电报。

最终,袁世凯只得于1916年3月23日宣布废除“洪宪”年号,恢复共和。

“恨只恨我,读书时少,历事时多。今万方有事,皆由我起。帝制之误,苦我生灵,劳我将士,群情惶惑,商业凋零,如此结果,咎由自取。误我事小,误国事大,摸我心口,痛兮愧兮!”1916年6月6日,临死前,袁世凯留下这样一封遗书而去。在他身后则是混战十年不已的军阀割据时代。

宏宪=弘扬宪法?

袁世凯称帝逆历史潮流而行,但事实上,没有人知道他想要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帝制。

近年学界不断有新论指出,袁世凯改元“洪宪”,即弘扬宪法之意。从颁布的“新皇室规范”中可以看出一些“新”内容,比如某些对于皇权的监督机制和法律:自亲王以下至于宗室,犯法治罪与庶民一律;亲王、郡王可以为海陆军官,但不得组织政党,并担任重要政府官员;永废太监制度;凡皇室亲属不得经营商业,与庶民争利,等等。

“袁世凯很清楚,过去的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玩不下去了。他本人也曾是晚清立宪派的领袖人物,并在天津试点推行普选,产生议会。”袁世凯研究专家、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刘路生表示,袁世凯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度建设构想,历史给他的时间太短了。民国初年纷争不已,让他忙于应付,根本来不及着力于此。

但刘路生同时又认为,以袁世凯的个性,他应该也不会愿意成为一位“虚君”。有人揣测,袁可能是想选择日本或德国式的君主制。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自幼起即随袁世凯去朝鲜及山东、直隶各地,并曾留学德国,对德国的强大和君主制印象十分深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29 03:29 , Processed in 0.272898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