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3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恩来年谱》:四字感悟人生最后时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3 13:2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恩来同志是受人民爱戴和怀念的领袖之一。人民之所以爱戴他,是因为他身体力行地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之所以怀念他,是因为他无比崇高的个人品质和踏实奉献的工作作风在其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具体和鲜活的呈现。读《周恩来年谱(1949——1976)》(以下简称《年谱》),沉浸于新中国建立之后的那段艰难而荣耀的历史岁月,感悟一代伟人周恩来同志是怎样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献给了他所挚爱的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以及世界上一切热爱和平的人士,是多么激动而又感怀的事情。这本书真实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那种鞠躬尽瘁、以身作则、心系百姓和真诚示人的光辉品质,其中一些细节记载,更能让人潸然落泪。
    周恩来同志不仅将鞠躬尽瘁四个字作为自己人生的信条,还能够将这四个字的真谛具体地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体现出一代伟人鲜明的个性风采。《年谱》记载:“1974年1-5月:根据有关记录统计,周恩来在五个月共计一百三十九天的实际工作量为:每日工作十二至十四小时有九天,十四至十八小时有七十四天,十九至二十三小时有三十八天,连续工作二十四小时有五天,只有十三天的工作量在十二小时以内。此外,从三月中旬到五月底的两个半月内,除日常工作外,周恩来共计参加中央各种会议二十一次,外事活动五十四次,其他会议和谈话五十七次。”为着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他就是这样不知疲倦地工作,在自己身体条件极为不佳的情况下,仍然恪尽职守、始终如一。周恩来同志的鞠躬尽瘁,不仅体现在对国家和民族大事操心的层面上,还体现在对具体人事的关心和关怀层面上。《年谱》记载:“1973年9月17日:冒雨为蓬皮杜送行。外宾离去后,嘱咐有关负责人给机场欢送群众喝些姜汤,以防感冒。同日,中法联合公报发表。晚,飞回北京。”周恩来同志对法国总统尽地主之谊的表现,是从国际环境与国家利益方面入手,显示我中华热情好客的优良品质;周恩来同志对送行群众的细致关怀,展示出一代伟人关心群众冷暖的高尚情怀。《年谱》记载:“1974年7月:对因患大叶肺炎住院的的郭沫若表示关切,经常派人前去探望,了解其治疗情况。一次,郭沫若因注射过敏引起高烧,周恩来就此批示:给老同志用药要特别慎重,一定要经过试验再用。在此期间,还托秘书带给郭沫若一封信。”周恩来同志对郭沫若的关心和关注,表明了国家领导人对知识分子的重视,也流露出国家领导人爱护、保护知识分子的意图。
    周恩来同志一生严于律己、心系百姓,这就让他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投身于革命、建设之中。新中国成立之后,已经身为国家领导人的周恩来,对自己和亲属的要求更为严格,有时显得近乎苛刻;对百姓极尽关心和关爱之情,并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周恩来同志的影响之下,他的侄女周秉建年纪轻轻就赴内蒙古过着辛苦的插队生活。周秉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而“参军”。周恩来得知此事后,劝说甚至是命令周秉建“退回原地”。《年谱》记载:“1971年1月:得悉在内蒙古插队的侄女周秉建参军后,即委托工作人员了解此事,并与邓颖超商量将周秉建送回内蒙古牧区,说:从哪里来还回哪里去,不许变动。华北会议期间,又向北京军区司令员郑维山询问有关情况,告知已将周秉建退回原地。”看似“不近人情”,其实反映出周恩来同志的高尚品质: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执政党,周恩来也已经成为国家领导人,如果身为执政党、身为国家领导人还要利用权力为自己的亲属捞取好处,怎样还能够得到人心呢?周秉建虽然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参军”,但是贵为“领袖亲属”,更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投入到祖国宽广的生活潮流中,在那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周恩来对周秉建的期待。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另一方面就体现为对人民群众的真切关怀、真心关爱、真挚关注上。《年谱》记载:“1973年6月9日:同延安地区党政负责人谈话,了解延安地区人民生活情况。当得知延安群众的生活仍十分困苦时,难过地流下眼泪,说: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我们在中央,对延安工作关照不够。向当地负责人提出应尽快改变延安地区的落后面貌。”革命圣地延安的人民群众的生活疾苦,一直以来牵动着总理的心。当他实地考察延安,在体解民情的基础上看到了这里的群众,仍然生活在较为困难的境地中,深深的自责之情流露出来。

  周恩来同志不是处于光环笼罩下的领袖人物,他是具体可感、血肉可见的与人民大众心连心的“普通人物”。在他患重症一直到死亡期间,他以一种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强忍病痛、坚持工作;以一种不忘人民之本的高尚情怀牵挂时事、心忧天下,展示出一代伟人最后时刻的真实而感人的形象来。《年谱》记载:“1975年9月20日前:自己判断病以无治,对大夫张佐良、吴蔚然说:‘我的病,在医院待下去已没有多少意思了,可否搬回家(西花厅)去住,这里还有好多病人,你们应去照护他们。’”《年谱》记载:“1975年9月28日:在病床上接见前往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庆祝活动的中央代表团成员,请他们转达对新疆各族人民的祝贺。说:我很想念新疆人民,可是已经不能再去新疆亲眼看看了;请你们多带回些照片,以便能看到今日的新疆和新疆的各族人民。”《年谱》记载:“ 1975年11月:病势沉重。以极大毅力与病痛作斗争。躺在病床上听医务人员读报,关注国内的政治局势。由于吞咽困难,要求医护人员帮助数着吞咽次数下咽食物。每当剧痛袭来时,便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不露痛苦表情,安慰和鼓励他们:你们给我治疗是个好机会,你们可以很好地在我身上总结经验。现在还有那么多人受癌瘤折磨,我就不相信对癌症没有办法,总有一天会突破的!”《年谱》记载:“ 1975年12月底:得知给自己理发多年的北京饭店职工朱殿华几次捎信请求来给理发后,嘱托身边工作人员:朱师傅给我理发二十几年,看我现在病成这个样子,他会难受的。还是不要让他来了,谢谢他了!”《年谱》记载:“1976年1月7日:晚十一时,已处于弥留之际,微睁双眼,辨认出面前的吴阶平等,声音微弱地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周恩来生前说的最后的话。”周恩来同志的内心世界、性格素质、感情因子、道德情怀随着这些素朴简短的话语真实地展示出来。我们可以从中感觉到他是一个感情丰富、性格真诚、俭朴随和、为人着想的实实在在的与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人”。
    金冲及先生说:“周恩来是20世纪的伟大政治家之一,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他对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他精力充沛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他谦虚谨慎、周密细致、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一直深深地留在亿万人民的心里。”读《年谱》,就是对他的“献身精神”、“能力”、“优良作风”进行学习和领悟的过程。这种“学习”,体现在对伟人的人生经历的理解上,这种“领悟”,体现在对伟人不朽品质的传承上。让我们将对周恩来同志的缅怀之情、崇敬之情、敬仰之情化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开拓进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2-1 19:26 , Processed in 0.074331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